APP下载

从废止农业税到精准扶贫:中国农民实现全面小康的丰碑

2018-02-20李顺山吕永昌

学习月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精准农民农业

●李顺山 吕永昌

田赋租税 一部中国封建王朝的兴衰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耕大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建立封建王朝的国家之一,农业税一直被中国农民世世代代称为“皇粮国税”。中国最早的租税管理形式要数西周的“井田制”,据《孟子·腾文公上》记载:“方田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百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春秋时期(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汉代实行“租赋”,唐朝实行“租庸调”法。此外,历史上还出现过“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法”,到了民国初期则叫“田赋”等等。总之,田赋租税不仅是封建王朝获得经济利益、维持封建统治的工具,也记载着几千年封建王朝潮起潮落的兴衰史。

秦王朝末年,农民不仅田赋沉重,而且徭役繁重,公元前208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导致了秦王朝的灭亡。西汉统治者获得政权后,特别是史称“文景之治”时期,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使之政权巩固、社会繁荣(唐朝的“贞观之治”和清朝的“康乾盛世”亦如此)。到了西汉末年,由于朝廷腐败、田赋沉重,引发了“铜马、赤眉”和“绿林起义”,导致西汉王朝的灭亡。东汉末年、唐朝末年、元朝末年,先后爆发了黄巾起义、黄巢起义、红巾起义等等,无一不因朝廷腐败、农民田赋沉重而引发。明末高迎祥、李自成发动起义,高牺牲后,李自成打出了“均田免粮”的革命纲领,上百万农民参加起义军,1644年建立大顺政权,推翻明王朝。清王朝中后期,1851年由洪秀全发动和领导的广西金田起义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革命纲领,得到广大农民的积极响应,1853年洪秀全率军攻克并定都南京,虽因内外原因导致起义军失败,但它彻底动摇了大清王朝的执政根基。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先后提出了“民权、民主、民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革命纲领,一举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妥协而导致大权旁落。孙中山逝世后,由于手握重权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独裁与腐败,中国人民仍然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三座大山重压之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打土豪、分田地、一切权力归农会”的政策主张,确立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纵观中国近三千年的封建历史不难看出,王朝更迭形成了一个周期率,这个周期率所产生的本质与根源,都和吏治清明与腐败、农民田赋徭役轻重紧密相连。

联产承包 拉开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新生的共和国内忧外患重重,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以超凡的勇气与胆略科学决策,紧紧依靠人民,放手发动群众,在取得一切对外战争胜利的同时,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外交战线上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翻身解放后的中国农民以国家大局为重,勒紧自己的裤腰带,以踊跃交售公粮的形式奉献国家,国家在保证城市供给的同时,挤出不少粮食和农特产品换取外汇、偿还外债、援助友好邻邦和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运动。据国家公布的历史资料显示,1950年,全国农业税收占财政收入近40%。1958年6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颁布《农业税条例》向农民征税,1983年开始,国家又相继开征“农林特产税”“农业特产税”等等,税率为8.4%。据统计,从1949年到2003年,全国累计征收农业税3945.66亿元;同时,从1953年到1983年实行粮棉油等统购统销,农民上交国家的农产品与工业产品形成的“剪刀差”达6000多亿元;1949年至2000年,农民累计向国家交售公粮达7000多亿公斤;上述两项按现行可比价格计算,农民对国家实质贡献了10多万亿元(当时每100斤稻谷国家收购价8.6元左右,大米销售价每100斤12.9元左右,皮棉收购价每斤0.5元至0.8元左右,牲猪国家收购价每斤0.4元至0.5元左右等)。国家以此为重要依托,建立起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以及国防、科教事业体系等等。然而,由于新生的共和国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经验,建国后照搬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由此产生了“一大二公”、封闭僵化诸多弊端;还由于发生了“文革”等曲折,经济建设受到不小影响,走了一些弯路,因而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出工一条龙,做事一窝蜂”“吃粮靠返销,用钱靠贷款”的现象比较普遍,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以致后来全国农业大县监利县棋盘乡的一位党委书记向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写信反映:“农民真苦、农业真难、农村真危险。”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初心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亿万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然而建国30年了,连大部分农民的温饱都难以解决,中国共产党当时面临着极其严重的执政危机与挑战。1978年,安微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十几户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按下“联产承包”的红手印,他们铆足劲地干,“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就是自己的”,农业生产带来勃勃生机,温饱问题迅速得以解决。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敏锐发现这一新事物,同时基于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进一步认识以及对世界大势的科学判断,加之伴随而生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进一步明辩了是非、理清了思路,在当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顺应全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迫切愿望,以极大的理论勇气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科学主张,率领全党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从此,全国的改革开放从农村的联产承包拉开序幕迅速扩展全国,然后不断延伸到工业商业等其它各行各业,使古老而年轻的中华大地激荡起滚滚春潮,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从废止农业税到精准扶贫 亿万中国农民实现全面小康的丰碑

新中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始终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深刻认识到,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经过20多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历史背景下,国家逐步减少了对农业的税收和农民负担,2005年12月,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议,自2006年1月起废止《农业税收条例》,至此,结束了中国农民二千六百多年来种田还粮交税的历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进一步加大了工业反哺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力度,农民种田不仅不交税,而且还能得到种粮补贴,补贴从当初每亩补助十几元逐步增加到现在的一百多元甚至几百元。2006年以来,中央财政每年拨款也从最初的几千亿元到现在每年一万多亿元用于扶持“三农”,为农村修路、改电、改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同时,对农民的医保、养老保险、危房改造以及种粮、种豆、购买农机具、家电下乡等数十个项目实行补贴,使农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增强了获得感、幸福感,生活水平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升高。1990年,全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4.2%(即农民总收入中用于购买食物的费用占比),到2000年,这一比例降到了50%以下。1992年,全国告别了象征粮棉油等产品短缺的票证时代,农民的服装也从全面的“黑、灰”变成了五彩缤纷,且打破了城乡差别;住房从土坯房、茅草屋、窑洞等普遍换成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或楼房,到2016年,全国农民人均住房面积45.8平方米,超过英国、德国、荷兰等西欧国家的人均住房水平;日常生活用品从上世纪50—70年代农民向往的“四大件”(收音机、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到80—90年代向往的新“四大件”(黑白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摩托车)再到21世纪逐步向新“四大件”(空调、电脑、移动电话、小汽车)实现历史性跨越。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到2017年的13432元,增长了100倍。据世界银行统计,1978年中国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84%的人口生活在每天只有1.25美元的国际贫困线以下;1978—2017年,我国 GDP连续39年年平均增长9.5%,GDP总量由1978年的3645亿元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增长200多倍,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由1978年的156美元到2017年的8640美元,增长55倍多;过去40年近8亿中国农民摆脱国际贫困线,中国对全球的减贫贡献率超过7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党的奋斗目标,始终关注着亿万农民的安危冷暖,进一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为此,党中央及时作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015年,习近平同志深入到湘西十八洞村考察,及时向全党全国发出了“精准扶贫”的号召,随后,他又先后深入到安徽金寨大别山、陕西延安等革命老区以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等贫困地区进行考察,并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农村精准扶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厕所革命、垃圾处理、生态与耕地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等作出系列重要指示,为全国农村发展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脉导向。从2013年到2017年,我国每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多万人。面对全国还有3000多万农村极度贫困人口的现状,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真脱贫、脱真贫”。今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把精准脱贫作为全党全国的三大攻坚任务之一,切实加强领导、层层立下军令状,采取“产业扶贫、易地搬迁、财政兜底”三大举措,以确保脱贫目标的全面实现。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全面部署乡村振兴战略,决定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2018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要求以更加有力的行动、更加扎实的工作,集中力量攻克贫困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在脱贫攻坚战的决胜阶段,更加强调一把手负总责、更加强调聚焦问题破解难题、更加强调压实责任加强督战,以不断深化、精准的改革举措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大动力。十九届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直指一些地方出现的驻村帮扶中选人不优、管理不严、作风不实、保障不力等问题,从健全体制机制入手,确保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精准、帮扶扎实、群众满意。目前,全国精准扶贫工作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改革开放为废止农业税以及工业反哺农业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强力推进精准扶贫战略,为在2020年使农业贫困人口整体脱贫、实现全面小康提供了可靠保障。总之,从废止农业税到精准扶贫,一座亿万中国农民实现全面小康的丰碑将被永载史册。

中国是一个近14亿人口的大国,农业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吃饭问题始终是第一件大事。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指导意见》和习近平同志关于“三农”问题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站在讲政治、讲党性、讲全局的高度,限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并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始终把耕地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国家战略安全放在突出位置,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猜你喜欢

精准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