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视域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经验与路径*
2018-02-20裴广一黄光于
裴广一 黄光于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九大对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新判断实质上反映的是当前我国供给与需求不平衡关系问题,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引发的有效供给不足,使得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难以得到满足。而有效供给不足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供给结构不合理,即“不平衡”;二是供给总量不足,即“不充分”。为化解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另外,党的十九大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加,这就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即要推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2016年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火如荼开展以来,在“三去一降一补”工作方面取得巨大成效,但也不可避免产生诸多问题,比如忽视供给与需求之间“对立统一”关系,部分领域甚至将两者完全对立起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是优化我国经济结构、转换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因此,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依据出发,梳理我国供给侧改革历程,结合国外发展经验,探索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视域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依据
(一)国外对供给侧改革的理论认识
早在古典经济学时期,许多学者就对供给理论进行了探索,为供给学派的诞生奠定了夯实的理论基础。比如,威廉·配第提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①[英]威廉·配第:《配第经济著作选集》,陈冬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66页。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提出“劳动是供给国民一切生活用品的源泉”。②[英]亚当·斯密:《国富论》,郭大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随后,法国经济学家萨伊阐释并拓展了亚当·斯密的理论,提出“土地产生地租,劳动产生工资,资金产生利息,供给自动创造需求”。萨伊认为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不会出现生产过剩的现象,因此主张减少税收、放松管制,打破垄断,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供求平衡,③[法]让·巴蒂斯特·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陈福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这就是著名的“萨伊定律”。
19世纪末叶,奥地利学派中的戈森提出效用最大化和享乐总是最大原理,其后门格尔和庞巴维克提出效用价值论,分析人类欲望、需要、消费等变化,提出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学派。随后,马歇尔把古典经济学的供给理论与边际经济学的需求分析结合起来,形成供求均衡的价值理论,认定市场供给方和需求方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价格机制;价格机制引导资源配置,从而通过市场的均衡机制实现市场出清。20世纪30年代,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自由市场的神话被打破,人们意识到供给不能自行创造出需求。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对“萨伊定律”提出了质疑。④[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不会自动出现自动均衡就业,总需求往往小于总供给,政府需要加强需求管理,扩大投资,增加就业,对宏观经济进行逆周期调节。若出现经济衰退,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增加总需求;若出现经济通胀,政府则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收缩需求,稳定经济发展。凯恩斯所倡导的需求管理,“二战”后被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采纳。
然而,20世纪70年代之后,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经济增长停滞和通货膨胀,出现“政府失灵”的情形。此时,若政府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以应对经济增长停滞,将会加剧通货膨胀;若政府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收缩总需求以应对通货膨胀,则又会导致经济增长的停滞。面对这种情形,凯恩斯主义一筹莫展,而以美国经济学家拉弗、万斯基、吉尔德等人为代表的供给学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供给学派认为经济增长停滞和通货膨胀实质上是由供给不足造成的,而这种供给不足则要归因于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和管制。为此,供给学派反对政府干预,主张经济自由主义,让市场机制自动调节。供给学派主张通过减税降费来增加经济刺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拉弗曲线,它反映的是税收收入与税率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其基本原理为:理论上存在一个使税收收入最大化的最佳税率,根据税收=税率×税基,当实际税率高于最佳税率时,将抑制经济增长并导致税基损失而使税收收入不升反降;当实际税率低于最佳税率时,能够扩大有效税基,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并不会减少政府收入。
(二)国内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转向需求管理,逐渐形成需求导向的经济增长格局。但在需求引擎下,我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受制于两大瓶颈:一方面城市化和非农业化潮流引发基础产业供给瓶颈;另一方面是高消费的超前兴起引发技术供给瓶颈。为此,刘鹤等(1989)主张中国发展主导产业应重点发展基础设施和奢侈品的供给能力。⑤刘鹤、杨焕昌、梁均平:《我国产业政策实施的总体思路》,《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9年第2期。总的说来,从改革开放到21世纪前10年,国内学者对于供给管理的研究比较缺乏。近年来,需求引擎的经济发展模式引发的经济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我国经济面临着“刘易斯拐点”和“中等收入陷阱”两大挑战。为此,国内许多学者开始重视供给侧改革的研究:一方面对西方供给学派的本质和演进规律进行了研究,比如贾康和苏京春(2014)发现了“供给侧”学派的两轮“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轨迹;①贾康、苏京春:《探析“供给侧”经济学派所经历的两轮“否定之否定”——对“供给侧”学派的评价、学理启示及立足于中国的研讨展望》,《财政研究》2014年第8期。另一方面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实践,探索构建解决我国实际经济问题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试图形成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滕泰(2013)从供给侧视角对经济周期进行了重新定义,认为我国经济衰退是供给结构老化造成的,并提出“刺激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的结构调整措施。②滕泰:《更新供给结构、放松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新供给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世界经济》2013年第12期。贾康(2016)基于“新供给经济学”理论创新,对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系统论述。③贾康、苏京春:《论供给侧改革》,《管理世界》2016年第3期。金海年(2016)认为新供给经济学不同于西方供给学派关键在于,新供给经济学认为“供给”与“需求”两侧都不可偏废,但其作用是非对称的。④金海年:《新供给经济学的主张与应用》,《中国经济报告》2016年第1期。
综合国内外对供给侧改革的理论认识,发现对经济理论和政策的考察不能脱离特定的时代背景。当经济效率偏低时,供给理论成为主流,市场主体发挥主要作用,如萨伊所处的时代。当效率问题不突出,需求不足更明显时,需求理论成为主流,政府干预成为重要方式,如凯恩斯所处的时代。实际上,常规经济理论所主张的供需两侧均衡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中均衡始终是在局部或整体偶然出现但又很快处于失衡状态。因此,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⑤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经济问题》2106年第2期。政府应根据现实的经济环境及时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当前我国经济政策侧重于供给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且面临着独特的经济环境,亟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来指导改革实践。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全新的判断 ,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是化解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方位的改革。这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我国实际问题的体现,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与西方供给学派观点有着本质的区别,是重大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三、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供给侧改革国际经验与国内进程
(一)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供给侧改革国际经验
1. 美国供给侧改革的成效与缺憾。上世纪70、80年代,苏联实力壮大、日本和西欧经济崛起以及石油危机爆发给美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而伴随国内劳动力人口增速下降、产能严重过剩、经济滞胀使得美国承受内外双重压力,凯恩斯主义倡导的需求管理却对此一筹莫展。为此,里根政府开始采纳供给学派的建议,通过减税和放松管制来推动供给侧改革。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推进,美国经济实现持续增长,在里根执政期间通货膨胀率最低时已降至1.86%,经济增长率最高时已增至7.19%。⑥贾康、张斌:《供给侧改革:现实挑战、国际经验借鉴与路径选择》,《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4期。美国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传统制造业焕发生机,新兴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得以迅速发展,在国防、核能、飞机、新材料等领域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并且催生出互联网等“新经济”的崛起,加速构建了美国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美国成为世界霸主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但也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比如减少社会福利支出使贫困者更加困难,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导致利率上升,进而增加了企业的负担。⑦卢少云、孙珠峰:《美国供给侧改革理论与实践分析》,《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2. 日本供给侧改革的成效与缺憾。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增速换挡期,以及在本世纪初房地产泡沫导致的经济长期萧条后,政府分别进行了前后两次供给侧改革,并且都取得了一定成效。日本在1951—1973年间获得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后,随着石油危机的爆发,国内产业结构失衡、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污染以及房地产泡沫等因素,日本经济出现巨大危机。当时,日本政府积极开展供给侧改革,主要实施降低成本、鼓励创新、引导产业结构升级等举措,在电子计算机、高精度装备等领域投入大量资金,为日本电子产业奠定坚实基础,使其发展为制造业强国。与此同时,服务业也得到巨大发展,极大地优化了产业结构,推动日本产业向现代化发展。自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大幅升值促使政府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大量资金向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涌入,最终导致日本泡沫经济出现。日本政府再次选择进行供给侧改革,主要通过降低税率,放松管制,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养老保险改革等措施。本次改革虽然使日本经济有所好转,但效果并不如第一次突出,房地产泡沫也未能完全化解。综合日本两次供给侧改革来看,主要沿着降低企业成本和引导产业转型升级两条线进行,并都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终身雇佣制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降低了日本供给侧改革的成效。
3. 德国供给侧改革的成效与缺憾。德国经历1948—1966年间经济高速增长后,于1966年开始出现经济衰退,进入经济增速换挡阶段。当时,德国政府选择从需求侧进行改革,实施逆周期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结果导致财政常年赤字,债务积累,产业结构不合理化日益严重,使德国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1982年,科尔政府上台后采取了与之前相左的经济政策,从供给侧进行改革,通过减税和降低成本,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联邦资产私有化等供给侧方面的措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德国各级政府在科研上的投入逐渐增加,大力推广自动化技术,推动电子、航空航天、汽车等产业的发展,重视经济发展质量,为德国成为制造业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由于供给侧改革清理了大量过剩产能,而随着产业转型升级,许多企业开始采用自动化设备,这就导致了德国失业率居高不下,带来一定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
(二)我国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供给侧改革的发展进程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我国经济长期受到供给严重不足的困扰。为此,我国政府一方面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政策,推出156项重要工程和两弹一星项目,初步建成中国封闭条件下的现代工业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发放各种票证等方式限制总需求。这段时期,我国政府主要通过计划经济手段来增加供给并限制总需求以应对持续供给不足的压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政府开始实施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经济上,我国政府开始放松管制,农村土地实行承包制,城市实行租赁、承包和股份经营,引进外资等等。通过降低工业发展用地和能源资源成本,利用大量廉价劳动力,发展科技和支持主导产业发展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这段时期,我国通过增加低成本要素的供给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社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我国经济从供给不足向需求不足转变,进入需求引导型经济增长阶段。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成为我国经济增长范式,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我国政府依旧从需求侧出发,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刺激社会总需求,以此来应对危机。但需求管理的负面影响也逐渐凸显,产能过剩,大量资金涌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投资、消费、出口三个方面呈现出动力不足的现象。
自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状态向中高速转变,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转变,经济发展面临增速换挡,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①《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1/10/c_1117099915.htm,2015年11月10日。随后,我国政府开始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并且成效显著,服务业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工农业转型步伐加快,城镇化质量不断提升。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709/11/t20170911_25883489.shtml,2017年9月11日。这些阶段性成果为后续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宝贵经验。
针对我国经济今后的发展方向,党的十九大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四、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路径
(一)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须要理清的认识误区
1. 过分强调供给侧而忽视需求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强调通过需求引擎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现将侧重点转向供给侧,应避免从一个极端跳向另一个极端,过分强调供给侧而完全忽略需求侧。当前,“供给不足与供给过剩并存”和“需求下降与需求外移并存”是我国经济存在的两大主要问题,①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选题研究中心:《重点领域改革节点研判:供给侧与需求侧》,《改革》2016年第1期。要解决这两大问题需要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同时发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配以短期的需求管理来刺激经济,保障我国经济实现平稳过度。此外,我国东西部发展极不平衡,西部在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巨大发展潜力,亟需需求管理来推动它们的发展。实际上,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本身也是无法彻底分开的,②李翀:《论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依据和政策选择》,《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年第1期。比如供给侧改革常用的减税政策,减少的税收必定以其他形式转入企业和居民手中,进而提升企业的投资需求和居民的消费需求。由此可见,供给侧改革和需求管理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的宏观调控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 生搬硬套西方供给学派观点来理解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于国内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认识存在较大滞后,国内学者纷纷向西方供给学派“取经”,试图借鉴供给学派观点来引导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事实上,西方供给学派所提倡的通过减税、放松管制等方式解决供给不足的问题也确实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在中国特殊体制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要丰富得多,强调的是长期的、全方位的改革。正如上文所述,经济政策应与所处的经济环境相适应,在借鉴西方供给学派观点的同时,要立足于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和改革实践,生搬硬套只会给我国改革带来错误引导。另外,西方供给学派观点本身也有局限性,如里根政府推行供给改革侧改革尽管取得巨大经济成效,但改革造成的社会福利支出减少也带来诸多社会问题,而这些正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避免的问题。
3. 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单理解为增加商品或劳务供给。近年来,由于国内某些产品供给不足,导致许多人去国外购买。为此,很多人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增加商品或劳务供给。但是,我国推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远比增加产品供给复杂,是一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的全面改革。因此,将供给侧改革理解为只是增加商品或劳务供给极大地缩减了改革范围。实际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量“不仅来自商品或劳务供给,更来自包括供给主体培育、要素投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等组织管理方式”。③李佐军:《如何避免在推进供给侧改革中陷入误区? 》,人民网: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5/1228/c49154-27983464.html,2015年12月28日。此外,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以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倘若简单理解为增加商品或劳务供给,极有可能造对低端产品加大投资,而高端产品投资不足情况,进一步加剧我国产能过剩问题。
4. 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回到计划经济或产业政策的老路。由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政府常常要扮演重要的角色,容易让人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通过政府计划或政府主导来确定供给结构,利用行政手段强制淘汰“老”产业并鼓励“新”产业,这种方式就可能重新回到划经济或产业政策的老路。在这种思路下,政府极易通过行政手段对企业生产强行干预,导致权力寻租和腐败的产生,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然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特征就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政府应减少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从而放松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①朱克力:《供给侧改革引领“十三五”》,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年,第137页。政府需要做的是提供一个长远的、全局性的战略规划,提供良好的生活、创新和经营环境,提供完善的教育和科研系统等,而不是事事都管。
(二)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双核”动力:减税降费与简政放权
1. 减税降费。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目标。然而,当企业增加投入以改善产品质量时,成本势必大大增加,极易陷入企业生产不挣钱,而消费者买什么都贵的困境。解决该困境的关键在于疏通供给与需求的中间地带,降低中间地带的成本,进而打开供给与需求两侧。这个中间地带主要包括:(1)政府税收和社保缴费过高。自1995年到2014年,政府税收及加入预算内的收费占GDP比例从10%上升到22%,加上土地出让金、社会保险及行政机构收费罚款等,极大提升了企业成本;(2)垄断国企占用大量社会资源且效率低下。许多国企能够低价从政府手中获得土地出让,获得大量政府补贴,以较低利率从银行获得巨额贷款,凭借价格垄断来维持经营,极大抬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成本;(3)我国银行多年体制的垄断和行政定价导致非国有经济融资难、成本高。在融资方面,大型民营企业的贷款利率及其他收费一般需要12%,中型民营企业一般在16%—18%,小微民营企业则高达20%—25%。②周天勇:《收入流程扭曲与经济增速下行》,《经济研究参考》2015年第50期。由此可见,减税降费是疏通我国供给和需求两侧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化供给测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动力之一。与需求管理倡导的减税降费来扩大总需求不同,这里强调的减税降费侧重于供给侧,旨在通过降低企业成本来增加企业要素投入、扩大生产、增加就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最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供给侧改革重要目标。近年来,我国政府从宏观调控和税制结构优化两个方面入手,③杨灿明:《减税降费:成效、问题与路径选择》,《财贸经济》2017年第9期。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但受现行财政体制改革滞后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政策成效还有巨大提升空间。笔者认为,进一步推进减税降费可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入手。短期内,继续推进“营改增”、清理政府非税收费,减少新创企业税收,根据国际税收竞争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政策调整等;长期内,我国政府应降低财政收入增速,推动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加速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以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推动税收结构性调整等。总之,只有从供给侧实施减税降费才能疏通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中间地带,进而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必要的条件。
2. 简政放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这就要求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激发市场活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功能。然而,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分依赖行政手段,比如通过限购、限贷等行政措施遏制热点城市房价上涨等。行政手段短期内常常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长期来看也会带来许多弊端与后遗症。正如热点城市房产限购等行政措施,长期来看极易造成大量资本向非限购的城市转移,引发这些城市房价的快速增长,甚至引发更大的房产泡沫和金融风险。通常说来,市场经济体制越完善,政府越愿意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来解决经济问题,而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政府更倾向于采用行政手段。④郭克莎:《简政放权改革中的政府监管改革》,《经济学动态》2017年第6期。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也是政府习惯用行政手段解决经济问题的客观原因。然而,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推动的是全面的、长期的、持续的改革,必须采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减少经济工作中的行政干预,政府应积极实施简政放权措施,放权给企业、社会及地方政府,以此来激发市场活力,并将政府从繁重的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通过简政放权,一方面能够破除当前改革的行政阻碍,从源头上为改革提供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能够通过市场力量来调整当前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因此,简政放权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动力之一。近几年,我国政府虽然在简政放权方面做出较大努力,但主要集中在取消和下放一些行政审批事项上。然而,我国长期形成的行政体制问题本身也是结构性问题,减少行政审批只是短期手段,实现的是量变,还需要通过全面推进简政放权来真正实现质变。
(三)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重点:增加公共品供给、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当前,我国公共品、公共服务存在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不均衡、供给质量和效率不高的问题,是我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重要体现。尤其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关乎百姓切身利益领域的供给不足,给我国经济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比如天价学区房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造成的。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五位一体”的系统性改革,通过增加公共品供给,不仅能在经济上扩大居民消费、促进就业,也能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是推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为避免公共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尽管我国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便开始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我国社会力量的参与规模也在逐年扩大,但政府垄断公共服务的局面至今仍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公共品、公共服务领域的政府垄断格局导致政府在不该管的领域管了,该管的领域却没有管好,比如政府在农村公共品供给方面就存在严重的缺位。为此,我国公共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从三方面展开:首先,充分肯定市场在公共品领域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完善的社会力量进入退出机制,支持社会资本的自由流动,推动营利性公共服务事业向产业化发展,鼓励非国有企业进入,进而提高公共品、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其次,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从宏观层面规范和引导公共服务发展,保证社会公众享有公共品均等化,解决供给结构失衡的问题,尤其在教育、医疗等关乎民生的公共品领域。最后,鼓励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公共品供给。总之,增加公共品、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政府要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
(四)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优化产业结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攻方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现代化经济体系作重要支撑。新供给主义经济学认为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新供给形成、供给扩张、供给成熟、供给老化四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中经济充满发展活力,而后两个阶段经济将呈现活力下降的趋势。①滕泰:《更新供给结构、放松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新供给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世界经济》2013年第12期。当前,我国许多产业处于供给成熟和供给老化两个阶段。由于技术周期的供给老化问题的存在,无论是需求管理还是供给管理都无法解决其活力下降的问题。然而,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及高端制造业还处于前两个阶段,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将资源从处于供给成熟或供给老化的产业中转移到这些产业中去。
1. 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互联网、物联网、新能源、大数据、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战略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竞赛的主战场,世界各国都在这些领域进行大量投资,试图成为这些领域的领导者。近年来,我国在战略新兴产业也取得较大发展,高铁、电商、共享经济等都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总的说来,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和技术鸿沟。②汤萱:《技术引进影响自主创新的机理及实证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中国软科学》2016年第5期。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将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作为实施重点,大力挖掘和培育“新经济”动力群,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我国政府应继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发挥集聚效益,释放民智民力。具体包括:(1)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就战略新兴产业创建合作平台,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动产业发展;(2)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不同区域间构建相应的合作机制,比如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城市可围绕新能源、大数据等产业展开深入的合作;(3)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避免政府直接干预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4)加大战略新兴产业的投资,促进价值链全面升级。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强调的投资目的是进行广泛、持续的技术升级,而不是为了扩大产能;(5)创建支持创新的金融体系,完善资本市场建设。
2.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党的十九大指出,要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就目前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例来看,相比于发达国家要低20%左右,相比印度、俄罗斯等金砖国家要低10%左右,相比于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实际需求要低5%左右。①迟福林:《转型闯关——“十三五”结构性改革历史挑战》,北京:工人出版社,2016年。另外,我国大量资金滞留在传统服务业当中,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公共服务业供给不足,②汤向俊、马光辉:《供给侧改革与消费需求扩张》,《经济问题探索》2016年第4期。可见我国服务业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也从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转变。以养老为例,传统的养老主要满足老人们住宿、饮食等基本生活需求,而现代养老形成集地产、养生、健康医疗、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模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由此可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能够极大优化产业结构,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另外,以研发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能够起到调整产业结构的作用,还能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因此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当前,我国现代服务业供给不足关键在于我国服务业市场不够开放,导致服务水平低、价格高的现状。为此,增加现代服务业有效供给的关键是要开放现代服务业市场,打破服务市场的行政垄断,构建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现代服务业市场体系。
3. 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分为传统制造业和高端制造业两大类,在传统制造业领域,我国存在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然而,包括航空器与航天器制造、高铁装备制造、核电装备制造、特高压输变点装备制造、高端机械制造及现代军工制造在内的高端制造业则处于供给形成和供给扩张阶段,其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高以及市场前景好等特点使其可以成为我国新的支柱性产业。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也着重强调了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从世界范围来看,美、日、德等发达国家都是高端制造业强国,无论在规模和品质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相比之下,中国尽管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高居世界第一,但许多高端制成品不得不依赖进口,有些产品还受到西方国家的出口管制和封锁。推动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政府要避免走产业政策的老路,为高端制造业企业创造良好的、公平的市场环境。创新是高端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而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迫切需要政府创建良好的市场环境。(2)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可靠性、提高精度效率。德国产品能够得到世界各地消费者的青睐,关键就在于其产品有着过硬的质量和可靠性的保障。(3)重视基础理论和尖端技术的研究,推动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加速研究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五、结语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目标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认识和要求,它是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系统性改革。近年来,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一定阶段性成果,为后续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与教训。目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必须把握“减税降费”和“简政放权”双核动力,通过增加公共品供给、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全方位、系统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