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蕴涵*

2018-02-20

学术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现代化特色时代

周 峰

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所以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21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重要理论产物,是我们这个新时代的精神精华,它反映了时代呼唤,又引领着时代前进的方向。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现代化新时代的产物。

一、中国现代化经验的时代研判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资本主义现代化普遍实现了巨大成就的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普遍兴起现代化的发展浪潮。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兴起依附和脱钩理论,但其结果却最终造成新自由主义依附下的“拉美化陷阱”,造成现代化进程的重创;非洲国家则普遍处于沃勒斯坦所说的世界体系的边缘地带,基本处于半依附状态,虽然他们有对现代化的追求,但由于缺乏主导的现代化发展理念,非洲国家的整体现代化进程异常缓慢。 相较而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直处于相对独立的发展与探索中。20世纪50年代,就制定了第一个“四个现代化”目标。虽然在后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了不少挫折,但比起依赖于资本主义现代化意识形态支配的拉美地区和非洲国家而言,中国现代化拥有自己强大的主导意识,无论在政治还是经济领域,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都是在追求整体价值取向中的渐进式道路。这一点,源于中国拥有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最多的民众、最大的市场以及丰沛的资源,因此,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很难采取纯粹的依附方式。这种现代化的世界格局,使得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相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会拥有更多样化、更富有发展潜力、更具吸引力的特质。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主义开始转向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建设,1992年党的十四大就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今天,中国已经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形式为主要内容的、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根本制度保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是中国社会主义突破樊篱自己发展的结果,也是对世界市场经济不断借鉴的过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①本书编书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2页。40年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成就,充分验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融合。中国这种“摸着石头过河”式实践主义发展方式能适应中国社会与人民的需要。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可以否定国外学者对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专属性肯定,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所说,中国市场经济能够抵抗新自由主义的全球性弊端,能够“作为一个成功地融入全球市场而拒绝华盛顿共识传统理论的国家的榜样”。②[美]马丁•哈特-兰兹伯格等:《解读中国模式》,《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2期。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发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突破,已收获了自己独特的宝贵经验和现代化发展视界,那就是:坚持认同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对市场经济缺陷的批判,但确信没有市场就不会有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提;坚持渐进主义的现代市场发展道路,始终确认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坚持对私有经济的保护与发展,但坚决反对资本的私有化逻辑;坚持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但同时发挥国家和政府宏观调控功能;坚持公平正义的共同富裕理念,反对任何效率主义所带来的贫富两极分化;坚持对资本主义现代化价值的有益析取,反对被同质化的现代性强加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植根于中国现代化的独特经验和丰厚实践,对中国现代化的新时代本质和内涵进行了新规定。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的时代展现

现代化的世界历史与经验从来不是同质同构的,而其中,政治、经济、思想的多元主义总是构成其中最为诡异的现代性纠缠。长期以来,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理性、科学、自由、民主、人权、平等、市场等为宏大内容的意识形态体系和制度价值观念,构成了近现代大部分国家的普遍追求。不得不说,资本主义现代性为现代世界的秩序建构和世俗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但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宣示了资本主义无法改变的内在弊病:“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5页。在这样的资本主义时代里,资产阶级在启蒙时期所许下的现代性价值宣言——人人平等、自由、博爱等精神,都在动荡不安的时代变迁中失去了它应有的光环。资本主义的狭隘性和虚伪性,注定会将一切神圣的东西加以亵渎。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不再是全球迷恋的神话。相反,东方世界的中国开始崭露头脚。

60多年的探索,4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世界现代化的成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积累了丰厚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智慧,中国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无比坚强。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锐意进取,攻艰克难,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使中国社会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实现了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历史变革。经过不断的变革和长期努力,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历史主体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此进入了新时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它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主体性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自有的价值追求则充分展现于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价值的时代追求与实践,是在批判性吸取之后的社会主义建构——从完全的计划理性发展到当代的市场理性,从两种制度的对立斗争发展到当下地域内的多元交融,从单向度的发展到整体主义的发展和全面逻辑,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通过“8个明确”和“14个坚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的内涵和价值遵循给予了最充分的时代表达。其中的“8个明确”包括: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8个明确”,从质的价值规定性和目标层面,从新时代的高度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而“14个坚持”则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战略层面,落实了“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实践要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根本不同于过去时代和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诉求。它的方略就是在确认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之前提下,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朝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分两步走在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精神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和时代命题而产生,承前启后地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中国理论,科学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又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是一种扎根于中国社会现实、聚焦于矛盾解决的实践哲学。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主体哲学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二字一共出现了203次。与众多西方现代化理论不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直接将人民作为自己最根本的哲学立场和价值关怀。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立场、观点的继承,也是对人民主体力量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巨大贡献的肯定。2016年,在庆祝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时刻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维护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和主体力量,在共享中实现人民权利、人民利益的公平正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理念。

(二)以问题导向为根本特质的实践哲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如何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一以贯之的接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任务。要接好这一“接力棒”,关键是从正在面对和要做的事情,即面对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40年后遇到的“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来展开。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的发展既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矛盾和挑战,也存在前进道路上的重大机遇。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当前中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①《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第1版。这些问题突出地构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正是基于对现实社会矛盾问题的聚焦和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的提炼,这一提炼深入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更深层矛盾。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与提炼,充分展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矛盾观的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一向强调,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殊的问题,关键不在于寻求答案,而在于发现提出新问题的方式。这一点完全符合现代化理论的本质,那就是在注重社会发展的普遍逻辑时,更加注重和遵循事物发展的特殊逻辑。因为,事物运动的特殊逻辑往往会决定发展的方向,所以,面对新时代新征程的要求,就必须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社会发展中的新的主要矛盾为突破口,“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②《征求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4日第1版。

(三)充满文化自信的文化哲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又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现代中国的建设,离不开文化精神的支撑,我们有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我们应当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凝聚剂”“推进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③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5日第1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在新时代必须要以意识形态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等为主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文化自信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深层的价值立场。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规划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拥有独特的时代意蕴,不仅丰富与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打破了西方普遍主义现代化的模式,更是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未来实践谋划了科学蓝图。

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针对当时的基本国情,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设想: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们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到1997年时,前两个目标已经提前实现。于是,在党的十五大上,提出了“两个百年”战略,即:到建党100年时,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后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又分别对这两个百年目标进行了补充和规定。党的十九大报告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在这个关键的历史时期,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既不能过于激进,又不能趋于保守,而是要在充分考量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国情上,遵循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原理,同时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做出切合中国实际的安排。结合实践要求和未来展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走: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这个阶段,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个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这个阶段,中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历史上,这是继邓小平理论的“三步走”战略之后的再次详细规划。上个世纪的“三步走”战略,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的现代性宏观规划,前两步战略已经完成,而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究竟如何来建设的分解目标,则是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完成的。这一战略规划,是在中国人“站起来”“富起来”的基础上,为“强起来”的目标设置的新的宏伟行动纲领。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进程和实际需要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战略制定,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优良的自我革新传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于历史,建基于时代,展望于未来。它不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21世纪的继续发展做出了深刻而又现实的具体展望,它也同样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在21世纪的复兴提供了新的中国智慧和实践参照。这种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恰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征程中的时代宣言,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力图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新矛盾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位一体的现代图式中,建构不仅属于自己而且属于世界的社会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现代化特色时代
边疆治理现代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完美的特色党建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