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道·言术·展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生逻辑

2018-02-20黄晶晶

新疆社会科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特色时代思想

黄晶晶

内容提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成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思想以“立道、言术、展势”为内在逻辑,构筑其独特的治国理政思想体系,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彰显了厚重的历史底色和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一思想既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的理论结晶和经验总结,又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长期坚持的实践遵循和行动指南,是突破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困境的强大思想武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沃土壤,承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髓,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活实践,以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合历史性与合现实性的哲学底蕴立道,以最大优势、价值取向、深化改革、绿色发展的根本价值导向言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引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摆脱人类在21世纪上半叶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时代困境的价值旨趣展势,提出并建构了内生逻辑清晰、严谨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对于推进“两步走战略”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新境界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立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44~545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基于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宗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及鲜活经验,这些因素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内生逻辑。

(一)承续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理论之“魂”

理论逻辑不仅表征事物之间的逻辑继承、逻辑脉络和逻辑发展,还映射事物之间复杂的逻辑关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执政方略和执政理念,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习近平始终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共产党人提出的信仰、信念、理想和情怀的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探索的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积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长培育丰沃的土壤。

(二)涵养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治国理政文化之“脉”

韦伯认为,“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背后都存在着一种支撑这一事业,并维系这一事业成败的无形的文化精神”,即“社会精神气质”。习近平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丰沛养料,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阐释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精神气质”。其一,敬民。习近平的话语体系始终秉持保民敬民的根本立场和核心理念。其二,立德。人无德而不立,“德”是一个人生之为人的根本。作为人民公仆,首先要有官德。“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日清、日慎、日勤”。其三,廉政。习近平汲取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中何以为政的基本方针、方法,如,强调“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才能做到“临大事而不乱,临利害之际而不失故常”的为政理念。其四,尚和。习近平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和睦相处、团结温暖的大家庭,中国与世界各国发展紧密相连,命运休戚与共。此外,基于敬民、立德、廉政、尚和,习近平强调要勤于修身、立志笃行、终身学习,由此才能真正做到初心不改、砥砺前行,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谋幸福。

(三)发端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的实践之“根”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时代”这位现实的客观存在者钟情于向世界抛出各式问题,试图束缚人类前进的脚步;要求人类以遵循世界发展规律的正确方式积极回应,承载人类社会的车辙才能在历史之路中继续向前滚动。反之,将会带来社会的倒退。因此,“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74页。。直面矛盾、化解矛盾,针对问题、解决问题,从不绕开矛盾和逃避问题,这是治国理政的根本态度和根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21世纪上半叶,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共同发力以及新的发展理念有序运行的良好发展环境中,彰显出前所未有的崭新活力和旺盛生命力,同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观念交锋碰撞、利益摩擦抵牾、结构深度调整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矛盾、新问题和历史遗留积累的旧矛盾、老问题交织叠加。“安不忘危,兴不忘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尚未解决;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还不足,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发展质量和效益不够高;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间的“马太效应”愈演愈烈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基于这些新老问题的存在在中华大地喷薄而出。

二、言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导向

宏阔视野产生思想真谛,精准方略造就伟大梦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贯彻落实“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以实现“两步走战略”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十四个坚持”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取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永不停滞的改革以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导向。

(一)铭记《共产党宣言》,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共产党的性质作出了明确规定:“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3页。这不仅仅是一个承诺,也是所有共产主义者的“初心”,即消灭剥削和压迫、消除人的“异化”、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巴黎公社革命第一次将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行动指南,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并实践了社会主义,1949年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探索和实践。中国共产党人矢志初心,相信“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初心—使命—担当—责任,是使党和国家沿着建党时的“初心”——信仰、理想、使命、情怀,肩负责任、砥砺前行的科学逻辑体系。“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初心”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的精神力量和崇高的价值情怀一以贯之于党的执政经验、基本方略和执政理念中。正如习近平强调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③⑤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4~5、11、23页。这是因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价值取向源于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权来源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源于依靠人民治国理政、推进改革、决胜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式的对人民群众主体能动性的充分肯定;源于对“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③地位的肯定。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纲领中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59~460页。,表明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一天起,便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这个本质是建党以来一直坚持的政治品质、根本宗旨和奋斗目标。而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其本质要求即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近百年奋斗历程中书写的伟大贡献,镌刻与饱含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满腔热血和崇高情怀。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群众路线的旨归,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最关心的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是否到位的根本标准。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共产党人仍需葆有一颗赤子之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意识到建成“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⑤的小康社会需要人民、依靠人民;意识到“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554页。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是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意识到人民主体地位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进程的一条红线,进而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确保我们党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聚集人民的磅礴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有了保障,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

(三)正确认识当前的主要矛盾,深化改革开放

当前,我国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确定了方向、指明了道路。21世纪上半叶,对于我国筑牢实现伟大使命的基础便是要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化、开放再扩大,即主要以积极开展新一轮的改革,坚持继续稳中求进、迎艰克难为全部工作的重心。为此,习近平提出了改革的三条标准,“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该改的就要坚定不移改”*②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53~154、14页。。只有始终坚持这三条标准,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内对外的开放力度,才能做到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负责。全面深化改革使中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②,立足于中国实际国情进行最彻底、最深刻、最全面的改革,啃“啃不动的硬骨头”、趟“趟不过的深水区”。党和人民期待改革产生动力、改革带来生机、改革唤起希望,在永不停滞地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强音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车全力前进。

(四)打赢全面营造和谐共生美好环境的攻坚战

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坏境的理念根植于我国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坚持“绿色发展”、打造“美丽强国”均是强调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发展理念,是中华民族得以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千年大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发展奇迹之谜”的出现,我国资源环境瓶颈日益凸显,污染防治任务更加艰巨,迫使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结构发生变革、迫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相互交织中实现社会转型。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更深入、更科学,即越来越意识到新时代的现代化并非传统意义上简单的经济发展、政治昌明、文化繁荣与社会和谐,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相处模式,以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处方式,尊重自然也就是尊重人类本身,在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中寻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方法,坚持新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环境、实现对“美丽中国”和“绿色中国”之中国梦的追求。

三、展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意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绝非偶然,而是建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作出的理论阐释和对现实问题的解答,这一思想必将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奠定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创新性发展的理论之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把握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变化发展形式,总结党和人民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最终形成并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的产生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看待中国问题、汲取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解决中国问题,最终具体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进一步发展的方方面面和战略举措,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的体现,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新的活力,由此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在世界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提供了方案,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发展的理论基础。

(二)助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善

1848年,《共产党宣言》“以天才的透彻和鲜明的语言”,全面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无疑是社会主义建设史上“一次壮丽日出”。但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使马克思、恩格斯构建的科学社会主义大厦发生政治性地震,资本主义世界借此宣扬各类抹杀、诋毁、质疑科学社会主义科学性、真理性、实践性的言论和思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萃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体系和文化不断取得发展的具体实践,这一思想展现出积极为人类谋幸福、对人类负责的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观和世界情怀,将“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不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3~14页。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将使中华民族以更为强盛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亦展现出全新的发展活力和明晰的发展方向。质言之,“中国道路”的新发展、新成就,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世界上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特色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是中国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客观判断,也是中国对世界前途和自身道路的战略选择。

(三)永葆共产党人使命,自觉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过了近百年光辉历程,这一发展历程是在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进行的。毛泽东使中国人民彻彻底底“站起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继承并发展毛泽东思想,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带领全国人民“富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共产党人的使命自觉是继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地发展并运用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使中国“强起来”。习近平强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都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5页。。在近百年风雨如磐的艰难岁月中从未中断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荣使命的坚持,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以不同的理念和思想承载,乘社会主义东风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声音呼喊得愈加激昂、愈加坚定、愈加清晰。新时代、新征程,沉重的民族复兴接力棒交给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面对这一庄严使命,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经过了“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在“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即将迎来中华民族“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矗立新时代潮头,21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自觉便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最新行动指南,矢志初心,不逾使命,努力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人类发展之维:决战21世纪上半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时代困境

马克思、恩格斯致力于人类解放事业,建构了人的解放理论,明确指出个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个人交往的普遍化和人性化、个人需求的多样化和高层化、个人能力的全面化和社会化、个人个性的独立化和多样化等。 这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自身的和谐以及前三者关系的和谐统一。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21世纪上半叶就要着重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发展困境。一是,推动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意识到个人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着重强调几千年来华夏民族憧憬的物质充裕的理想社会蓝图的现代性模态,即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这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和谐。以高度的为民情怀建立的小康社会必然是以人的存在和发展为重心,防范和化解人民群众能遇到的重大风险。二是,提升污染防治能力。新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理念主张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进程中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这也是摆脱自然环境制约人的发展的重要理念。三是,加大精准扶贫力度。新时代要继续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决胜最后贫困的重要战略,脱真贫、真脱贫,基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让每个中国人都有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这体现了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

立道、言术、展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呈现鲜明的内生逻辑,这一理论成果是党的十九大在21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史上、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科学思想引领伟大斗争,伟大斗争推进伟大工程,伟大工程成就伟大事业,伟大事业助力伟大梦想。站在新时代潮头,新目标催人奋进,新征程任重道远,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坚决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由此坚定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自信,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背景下不懈努力、砥砺奋斗,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在实现“两步走战略”的筑梦征程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精神、新力量和新希望。

猜你喜欢

特色时代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特色种植促增收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完美的特色党建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