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的身体性逻辑
——具身认知视域下知识的发生与表达

2018-02-19张永飞

学术探索 2018年4期
关键词:颜色概念身体

张永飞

(大理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

关于人类如何获得知识以及对知识起源问题的认识,在西方哲学中一直存在着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观点,两个哲学流派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的本源是先验理性,还是后天经验?(2)知识的获得途径是演绎法可靠,还是归纳法可靠?(3)知识的存在是确定、普遍和真理的,还是不确定、个别和偶然的? 这些观点是彼此对立的,但也有一些相似之处,如:都以二元论为前提、受客观主义的影响、具有还原论的倾向等。不管是理性主义还是经验主义,在处理知识与人的关系时,或多或少都有类似的认识:知识是被人抽象和系统加工而形成的某种理论体系;知识产生后可以脱离于其产生的具体情境;知识的存在不一定依赖于人及其身在环境,即主张知识具有离身性的特征。具身哲学(Embodied Philosophy)深受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影响,是当代西方哲学领域出现的一种新思潮。在看待人类认知发生和知识产生的问题上,具身思潮以具身认知主义为代表,把“身体”作为理解认知发生和知识产生的原点,强调了身体及其所处环境的耦合——“身体—身在世界”相互对话、共同呈现了世界的意义。不仅认知发生、知识获得的过程是基于身体的,而且认知结果的表征、知识的表达也是基于身体的,即知识具有具身性的根本特征。具身哲学新辟了一条既不同于理性主义,也不同于经验主义的中间路向。

一、 知识发生的身体性逻辑

(一)空间关系概念的身体根源

空间关系概念是人类知识体系中的根基性概念。在面对世界万物时,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对其进行空间定位认识,如形状、大小、内外、方位等。不管这种定位是生动直观的还是抽象思维的。如不借助空间关系概念,我们既无从认识世界,也无从描述世间万物的关系。人怎样获得最原初的空间关系概念?具身认知论认为“空间关系概念具有身体的根源”。[1]人的存在是以身体的形式寓居于世界,这样就决定了人类认识世界必须要围绕和借助“身体的原点”,并因此而产生和发展出最基本的空间关系概念。在梅洛-庞蒂看来“如果要表征空间,我们必须首先通过我们的身体进入空间”。[2]以儿歌教学教授儿童认识方向为例,“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可以说,人类关于空间的认识及由此而产生的空间方位性知识是彻彻底底基于身体和身在环境的。人在世界中身体性的栖居,决定了我们把脸(身体具体表现为脸等器官的组成,但身体不是局部器官的无机聚合,身体是连续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身体的感受是整体人的感受,如雨水淋在“脸”上,人会认为“我”被淋湿了)指向的方向定义为 “前面”, 反之则为“后面”。其他诸如“上下、左右、东西、南北、高低、远近”等空间关系概念的形成与人的身体及其在世界中的存在形态紧密相关。可以大胆假设,如果我们拥有猫狗动物般的身体,或我们拥有球体般的身体,那么我们所使用的空间关系概念将与现在的话语体系完全不同。关于事物空间方位概念,一方面被认为是人对事物存在的客观描述,但另一方面它们却又是人发自身体的主观表达。比如,两个面对面地站立的人,他们各自观念里的“左边”和“右边”恰好是完全相反的。当知识体系中产生和确立了根基性的概念后,我们进一步用他们来认知、理解世间万物,并映射和隐喻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如:“小孩藏到了树的后面”“书放在桌子的右上角”“爬上半山腰”等等诸如此类的表达,是对万物间关系的身体性投射;“他心里非常思念母亲”“亲近贤达、疏远小人”等诸如此类的描述,是对人—人关系的身体性隐喻;这样,人类的知识话语体系里,空间关系概念不仅用来描述客观的物理关系,也被用来阐释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

知识的符号化和形式化,使得我们大多数情况下,关于一般知识的表述中“忘记”了身体的存在,但并不意味着知识的产生和存在是“离身性”的。“身体”总是会在适当场合中再次出现,唤醒人们注意到其在认知发生和知识产生中根基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当我们在新的环境中需要建立基础性的空间方位概念时,“身体”总是 “直接出场”。如在太空失重的环境中,人不会产生“上”和“下”感觉的体验,中国航天员曾对此进行过专门的描述:在航天器里,航天员把“脚”朝向地球的方向界定为“下方”,反方向则为“上方”;借助“人为的”方向性定位,航天员才能正常生活和开展工作。反之,“飞行错觉”的现象说明:如果在新的情境中“身体”不能及时“出场”帮助我们重新确立空间方位,则会造成难以弥补的严重后果。不仅是在新环境中个体的空间方位建构需要身体的直接出场,而且在人际互动中需要确定新的空间方位,也往往必须借助身体的直接参与。例如,当警察向身处陌生环境的游客指明方向时,仅使用口头语言解说“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概念是难以将空间方位描述清楚的,只有双方使用身体性的表达和演示,才可能达到指明和理解空间方位的效果。

从此角度来讲,世界意义的产生本质上是身体的延伸,以空间关系概念为代表的人类根基性概念知识的产生,既不是理性主义的先验天赋,也不是经验主义的感官决定,而是“身体—身在世界”的共同塑造。

(二)颜色概念的身体根源

与对空间的认知相似,对颜色的认知同样属于人类认知最基本的层面,颜色概念也是人类知识系统根基性的概念。众所周知,R(红色)G(绿色)B(蓝色)颜色模式是工业系统使用的一种颜色标准。标准的存在是一种尺度和参照,它在一定程度上隐含着“客观”之义。工业三基色的定义标准,似乎支持了理性主义者的观点:颜色是客观的,它们永恒不变。对此,经验主义者则持有相反的意见,贝克莱认为“任何颜色、广延或其他一切可感知的性质,都不能在心外一个不思想的实体中存在”,[3]正是由于颜色感官的先天缺失,先天性盲人并不能真正理解红色、绿色、蓝色的概念。颜色概念形成与身体有怎样的关系?身体现象学的观点认为:“在我能对世界作任何分析之前,世界已经存在”,[4]但如果没有人作为“身体主体”的存在,世界将会“万籁俱寂”。所谓知识体系是人对世界进行认知、解释与描述的结果,正是因为人的存在,世界才具有了意义。世界的意义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它是由“身体主体—身在世界”共同呈现的。以颜色概念来看,关于红色、绿色、蓝色三基色的界定,不是人脑的主观臆造,电磁波在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同时,红色、绿色、蓝色的定义也不能独立于身体的感知系统,人体眼睛中有三类视锥细胞能够分别感受到长、中、短电磁波的刺激。在适当的光照环境中,当三种波长的电磁波分别被三类视锥细胞所感受,经过神经系统的整理加工,我们就能够“看见” 红、绿、蓝三种特定的颜色。同理,当三类视锥细胞同等受到三种波长的电磁波的刺激时,我们能够“看见”白色;当三类视锥细胞受到三种电磁波不同比例的综合刺激时,我们能够“看见”丰富多彩的颜色。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人的视锥细胞能感受到的电磁波波长的范围却又非常小,我们无法感知波长在视锥细胞感受范围外的电磁波,因此也就无法定义其具体的颜色,只能笼统定义为“红外线”“紫外线”等。

颜色概念和颜色定义是电磁波波长—光照环境—感知觉的耦合效应,并且这种“耦合”始终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以颜色知觉恒常性现象为例,心理学研究表明,“颜色恒常性”所描述的并非是物体本身颜色的永恒不变,而是指当光照环境发生变化时,人知觉到的颜色不变。例如,日常光照条件下的蓝色物体,被放到黄色光照条件下,同一物体前后呈现的颜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原本蓝色物体看上去可能是“绿色”的,但我们的身体经验依然能够辨明它是“蓝色”。与此相反现象是单反数码相机“白平衡调整”问题。我们一般认为摄像机和照相机等光学机器能够“客观”“真实”记录世界,但在实际使用中却因为机器没有人身体的“守恒功能”,不能根据环境光照条件变化进行自动调整,导致它们“客观记录”的颜色反而失真。使用者需要根据实时的光照条件,用人的经验人为地为机器建立基本的颜色参照、“告诉”照相机“什么是白色”,这样机器才能“正常”记录世界色彩。

同时,颜色概念不仅是“电磁波—生理身体”的共同塑造,更是“电磁波—文化身体”的共同塑造。也就是说,包含个体、环境、文化等因素复杂的相互作用的身体经验在颜色概念的形成中,[5]更起决定性的作用。以一些白族、纳西族山区人群存在的“蓝、绿混用现象”[6]为例,让被试辨别“蓝色”和“绿色”的实物时,他们能明确表示所辨别的对象属于两种不同的颜色,但需要用具体的汉语词汇进行描述时,被试往往使用“绿色”来统称原本是“绿色”和“蓝色”的两种实物;或者也会使用“青色”对它们进行概括。进一步究其原因发现,在白族、纳西族传统的语言文化系统里,没有“蓝色”这个词汇。由此可以看出,对颜色概念的界定还深受个体身在环境及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颜色概念是身体与身在世界的共同塑造。

二、知识表达的身体性逻辑

知识的存在必然地表现为知识的表达(表征、表示或表述)。波兰尼从知识表达层面把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他认为人获得的知识体系里能够用文字、语言、符号、公式等进行呈现的知识属于“显性知识”;[7]反之,难以用文字、语言、符号、公式等进行呈现的知识为“缄默知识”。波兰尼同时认为“任何一种知识或思想都是具身性的,它们必须基于身体……”。[8]也就是说,人以身体的方式寓居于世,人的表达方式也必然是身体性的,不仅知识的产生是基于身体的,而且知识的表达也是基于身体的。

(一)显性知识表达的身体维度

语言、文字、符号、公式等要素通常被视为是显性知识最直接的载体。为什么说知识的这些表达方式是身体性的?以知识的语言表达为例,人类最直接的语言是身体语言,“梅拉宾法则”(The Rule of Mehrabian) 揭示了在人际交流时,身体语言、身体表达占到了93%,言语内容本身仅占7%。例如一名演说者仅使用口头语言描述出“愤怒”一词,或演说者用身体姿态、口头语言共同表达出“愤怒”,这两种方式所表达的效果及听众所获得的感受肯定是完全不一样的。另一种假设的情境是两个从未知晓对方语言(无论口语还是书面语)的人之间如果需要沟通交流,必须借助身体表达,才能将“思想显性化”,并通过身体读懂彼此的“想法”。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常常说“言语,永远是最苍白的表达方式”。甚至我们表达一些原本被认为是含义“确定无误”的显性知识时,仍然要借助身体的直接参与才不会产生歧义。例如上文所述案例,警察和游客之间关于空间方位知识的交流必须基于身体。

身体语言是直接、明晰的,但在信息传递上,却受到时空的限制。为更好地记载和传承人类知识,人类以书写符号、文字形态等作为知识和信息的载体。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或图形文字。以甲骨文为例,人类知识最原初的表达必然是一种身体性的表达和身体感官能直接感知的表达。甲骨文描述人类自身的字,如:人、目、口、耳等;以及表征外部世界的字,如:日、月、水、火等,它们既是文字、符号,也是图形、图像。这些文字是直观的、形象的、写实的,虽然不一定能“看字知音”,但多数却能够“看形知义”“望文生义”,它们是身体形象的表达,也能够被身体直接感知。梅洛-庞蒂认为:身体不仅把一种意义赋予自然物体,而且也把意义赋予文化物体,比如词语。[4]汉字演化中,出现了象形字、形声字、指事字、拟声词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知识表达与身体密切相关。

《周易.系辞》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其含义指人类总是以自己的身体或身处环境为标准来认知世界,同时我们表达知识的方式也是身体性的。不仅符号、文字的表征如此,哲学思想的表达也不例外。《三王历》载:“盘古龙身人首,首极东西,足极东西,左手极南,右手极北,开目成昼,合目成夜……”在神话传说里,盘古的“身体”演化成了宇宙的基本物质和变化。古代先贤哲人以“身体”为基点来认识和隐喻世间万物及其关系。儒家思想最根本的精神、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修身”,其中“格物致知”是起点,“格物”的主体始终是人。人以身格物,赋予了天地万物以身体化的形象、人格化的意志。例如,我们认为“玉有六德”就是将人身之品格赋予玉石的实物。在中国传统的哲学观里,天与人始终是合一的,“身体小宇宙,宇宙大身体”“宇宙不曾限隔人”。用“身体”表达哲学思想并非中国所独有,犹太教《旧约》和基督教《圣经》中的上帝造人、北欧神话巨人奥尔盖尔米尔造万物、古埃及神话努特和盖布主宰世界等,在这些朴素的哲学思想里,我们都是以“身体”来隐喻、表征宇宙万物存在和运动变化的。另外,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更是巧借“身体解放”来表达人的解放和人性解放的思想诉求。以达·芬奇为例,虽然他没有使用文字语言来直接反对蒙昧主义,但他的作品《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却直接使用“身体”进行了人性主义的表达。人的存在就是身体的存在,身体不是简单的躯壳,身体不是灵魂的坟墓。人的含义正是蕴涵在身体的美、身体的神秘、身体的深邃和身体的复杂之中。不仅人文思想能借助身体进行表达,自然科学也不例外。在《维特鲁威人》中,达·芬奇直接使用“身体”的形象,表达了天文、几何、生理、建筑等领域复杂的知识与丰富的内涵。

从这些意义上看,语言、文字、哲学思想为代表的显性知识的表达都是基于身体的。通过显性知识身体性的记录与表达,我们不仅能了解祖先的劳作与生活,也能感知先人的思想与文化,我们可以跨越时空传承文化。

(二)缄默知识表达的身体维度

与显性知识相对,缄默知识难以用语言、文字、符号、公式等的形式来表达,它们往往体现在个体处理具体问题情境的实践活动中。一方面,缄默知识的存在与表征是个体性、身体性的;另一方面缄默知识的获得与表达,需要个体的亲身感知、亲身体验、亲身实践。以钢琴教学为例,教师难以用单一的语言或书面文字,直接让学生学会诸如手指力道的轻重、曲目节奏的缓急、情绪情感的表现等“缄默性的知识”。诸如此类知识的表达、传递与学习,需要教师身体的示范、学生的亲身练习。学生通过不断练习,获得的不仅是一种技能,他更需要在练习中揣摩和体悟到“意境”。同时,钢琴艺术的演奏更是充满了不确定性。不仅同一作品,不同的演奏者所表达出的意境会有所差别;即使是同一个演奏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他所表达的意境也可能不尽一致。舞蹈艺术、书法艺术、体育运动等领域都存在着类似的情况。波兰尼将缄默知识表述为一种“个人知识”。这就意味着某种缄默知识的产生、存在及其表达完全依赖于某个独特的个体生命和独一无二的身体存在。因此也就能解释一种现象——为什么我们知晓艺术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但我们却不能再造一个卓别林。

虽然缄默知识被描述为“只可意会不会言传”的知识,但它却不能被简单理解为一种程序性的知识或一种操作性的知识。程序性、重复性和操作性的活动,在今天来看,可以被机器取代。如,我们可以用机器对乐曲进行毫无瑕疵的演奏;我们可以用机器打印字迹工整的汉字。缄默知识却是涉身性的,他的发生基于人的身体,它的表达也是基于人的身体的,它的每一次表达都体现着创新、始终充满着生命意义。因此,机器的“演奏”可以毫无瑕疵,但却难以触动人的心灵;机器的“书法”可以工整完美,但却难以引发精神的交融。波兰尼认为缄默知识与个人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是一种“劳作创化能力”,它的产生是“劳作者自身的体验领悟”。因此,只有人的身体才能创造艺术、表达艺术和欣赏艺术。我国传统典籍未曾使用过“缄默知识”一词,但并不表示先贤达人没有发现它的存在。在《庄子·养生主》的“庖丁解牛”、 《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的“卖油翁”、 《后汉书·张芝传》的“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等典故中,主人公身上都体现了出神入化的功夫和超凡入圣智慧。

缄默知识的表达是身体性的,对它们的理解同样是基于身体的。例如,我们不是通过别人的语言、文字描述来欣赏迈克·杰克逊的表演的,我们必须以亲眼观看、亲耳聆听或亲临现场的方式进行欣赏。表演者与欣赏者之间没有通过文字性的对话与沟通,却能做到彼此精神上的沟通。又如在音乐欣赏中,我们会情不自禁地点头、轻摇或闭上双眼,似乎这样能获得更好的“在场感”和“沉浸感”。在类似场景中,身体直接参与了对音乐的建构与表达、理解与欣赏。在梅洛-庞蒂看来“我并不是以理性的推理来理解另一个人的心灵活动,我是直接地理解了它”。[9]正是因为我们身体性的存在与表达,使得我们在与他人互动往来时,在某些情境下,即使不使用文字或口头语言,也可以凭借对方的身体表达来获知他内心的想法;同样,对方也可用类似的方式探知到我们的内心世界。在中国文化里,将这种身体间无声的交流描述为一种“神交”意境——“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时无声胜有声”。当代生理学的研究也为缄默知识的人际传递提供了直接的生物学证据,“镜像神经元”[10]的存在及其运作机制,使得人类具备了具身模仿和身体理解的能力。正因为人类身体具有这样的能力,所以我们并非对缄默知识的传承抱有否定和悲观的态度,缄默知识可以通过“师徒传授式”即“身体—身体”直接模仿和影响的方式得到学习与传承。

尼采说过“我就是我的身体”,人在世界中的生命存在,最直接表现为身体的存在。我们以身体的方式认识世界,我们也以身体方式表达认识。以具身认知的理论视域分析知识的发生与表达,一是强调了知识的身体依赖性,知识所反映的不仅是客观事物本身的信息,更体现了人的身体经验、身体与世界互动的结果;二是强调知识的个体性、文化性和动态性,坚持了一种尊重差异、彰显个性、注重实践的价值取向。知识的本源既不是理性主义者所秉持的“先验天赋”,也并非经验主义者所认为的“感觉决定”。人作为“身体”在世界中的存在,在知识的产生与表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的主体性最根本的表现为身体主体性。越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越具备对知识创新的能力,就越能获得更多的自由——无论是身体的,还是知识的。

[参考文献]

[1]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 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New York:Basic Books, 1999.

[2]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乔治·贝克莱.人类知识的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

[4]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 Andy Clark.An embodied cognitive science[J].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1999, (9).

[6] 袁丽丽.纳西族颜色词与颜色认知的回顾与反思[J].社会心理学,2011,(4).

[7] Michael Polanyi. The Study of Man[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

[8] Michael Polanyi. Knowing and Being[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9.

[9]Michael Polanyi. Logic and Psychology[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68,(23).

[10] G Rizzolatti,L Fadiga,V Gallese,L Fogassi.Premotor cortex and the recognition of motor actions[J]. Cognitive brain research,1996,(2).

猜你喜欢

颜色概念身体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幾樣概念店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我de身体
认识颜色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
特殊颜色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