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应用型课程建设研究
——以金陵科技学院为例

2018-02-19王小云吴钟鸣

关键词:应用型转型专业

王小云,吴钟鸣

(1.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 江苏 南京 211169;2.金陵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69)

近年来,地方本科高校纷纷向应用技术高校转型,并在人才培养目标、理念以及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成效不一。作为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的关键和基点,课程与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密切相关。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课程内容的变革对人才培养类型的划分起着关键作用,课程的变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实质性变化[1]。可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建设必须与人才培养目标契合,应突显课程的个性和针对性,课程设置应更加突出需求导向,以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2]。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需接地气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整体转型或试点专业先行转型。这表明在向应用型转型过程中地方本科高校应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量力而行,这也符合高等教育与市场、社会协调发展的规律,同时也是地方本科高校积极主动适应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然而近年来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转型之初各高校都争先恐后,试图占得先机,但在转型过程中却仍然沿用传统的办学模式,在专业、课程建设等方面存在照抄照搬的现象,千校一面,很难从这些转型高校中发现诸如德国、芬兰等国应用科技大学专业能够彰显地方特色的典型案例。潘懋元先生在谈到院校定位时曾说,在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期,多数院校应集中精力培养应用技术类人才。在他看来,各层次、类型院校应该也必须在高等教育分类体系中确定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切忌随大流与急功近利[3]。只有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制定的目标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才有机会在各自层面发展出一流专业或者成为相关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高校。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应当认清在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的培养目标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应根据各自特色制定培养目标,并根据自身条件整体推进或者试点先行。

二、应用型课程理念需深入人心

课程理念是指对课程的理性认识,它看似虚无,但却决定着课程的实施效果。课程理念要解决的是“为什么教”和“教什么”的根本性问题[4]。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之际,课程的实施效果决定转型的结果。人才培养方案是由课程排列组合而成的,其是通识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和实践课程组成的课程集群,人才培养方案贯彻和落实着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如前所述,近年来不少地方本科高校并没有较好地向应用型转型,究其原因还是办学定位没有真正与人才培养方式契合,课程对人才培养的关键性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受惯性思维和教育体制的影响,应用型高校课程设置大多未能摆脱学术性教育的一贯做法,没有真正按照社会人才结构和人才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5]。地方本科高校要成功转型,就必须将应用型课程理念贯彻到位,而这离不开一线教师的支持,需寄希望于一线教师接受应用型课程理念并在教学过程中切实贯彻这一理念。地方本科高校需广泛动员,真抓实干,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等应用型课程理念转变为每位教师的自觉行动。如此,在转型的关键阶段,上下才能拧成一股绳,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三、应用型课程集合体系的构建

高校的课程设置一般由通识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和实践课程构成(表1)。哪些是在学生一进校就需开设的课程,哪些是必修课,哪些是选修课,课程之间如何衔接,这些都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如何将每个专业设置的各个模块课程之间的关系理顺,构建适宜的应用型课程集合体系,是转型高校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其成功转型的关键所在。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构建专业课程模块时,需改变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学科型课程体系建设方式,推动以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的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各个课程模块的课程特色需在参照行业、企业标准的基础上予以明确,例如:通识类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必修课程重在培养专业能力;选修类课程重在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实践类课程重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此外,在课程安排上,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各门课程之间应相互配合、相互衔接、逐步递进、相得益彰,促进学生知识框架的形成,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6]。

表1 课程体系设置

四、根据课程模块的特点加强应用型课程建设

(一)增加就业、创新创业课程比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通识类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公共基础课主要由思政类、外语类、数理化类以及计算机类等几大类课程组成。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一般是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将上述几大类课程进行组合,相对而言,就业指导类以及创新创业类课程则容易被忽视。地方本科高校在向应用型转型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很多高校在通识类课程中陆续增加了职业规划类课程、求职技巧以及礼仪规范课程,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笔者认为,还应当在通识类课程中适度提高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比例。耶鲁大学前校长理查德·莱文曾说过:“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却能令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这体现出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重要性。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特质的学生,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以提升学生在不确定环境中的适应力与创造力。近年来,金陵科技学院在通识类课程中就增加了就业、创新创业类课程,例如:在公共基础类课程中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生创业基础”等课程;在公共选修课程中开设了“网页创业理论与实践”“创新思维训练”“创新创业大赛赛前特训”“商业计划书的优化”“创业法学”等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也为后续专业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

(二)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专业类课程包含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限选及任选课程等,少则三四十门,多则五六十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所有课程的效用确实是一个难题,而专业核心课程概念的提出则有助于解决这个难题。关于专业核心课程的概念,张华的界定具有代表性,他指出,专业核心课程是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的具有生成力的那部分课程,它与课程体系的其他部分(边缘课程)形成有机的、内在的联系[7]。专业核心课程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密切相关,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应用型课程建设的质量与水平。

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应当紧紧围绕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展开,重点关注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及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专业核心课程的选择应有理有据,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科学设置。例如,金陵科技学院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求各专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中择取8~10门与专业能力培养密切相关的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有条件的专业也可以在限选课中进行选择,在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后,对这些课程进行重点建设。

(三)打造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专业课程课内实验、课外独立实验以及集中性实践等,实践课程如何开展以及开展的成效如何,与校内外资源的利用有关。校内资源主要指校内实践平台,即与专业相关的实验室及相关配套设施;校外资源主要指学校根据专业特色并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当地社会组织、企业以及政府合作建立的人才联合培养平台,其主要为学生提供集中性实践、课外顶岗实习的场所。在打造实践教学平台时,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借鉴德国、芬兰等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有关经验。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对实践教学非常重视,一般都会安排两个学期让学生去企业实习,此外实践教学、毕业设计都在企业完成,企业组织并主导实践教学全过程,实践教学经费由企业承担,实践教学成果的评价、学生的考核也由企业负责。在芬兰,应用科技大学的学生可以通过参与教师的研发项目,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攻克技术难题,从而获得实战经验。从当前国内校企合作的现状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还很难真正参与到企业的运营管理或研发项目中。因此,在产教融合、校地一体化建设等方面,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借鉴国外经验,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健全合作激励机制,在合作共赢的前提下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

(四)加强在线课程建设,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大数据技术对推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性,将用、学、建相结合,加强在线课程建设。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采取“请进来,走出去;试点先行,全面推进”的策略,引入在线课程并将其作为通识类课程,同时积极加入一些有影响力的慕课建设联盟或者平台,潜心学习,在条件成熟时,选择校内特色课程进行试点,逐渐增加在线课程的数量。应利用在线课程建设的契机,充分挖掘慕课、微课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采取翻转课程、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助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金陵科技学院一直秉承上述在线课程建设理念,在引进和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先后立项建设了25门校内在线课程,其中“宝石加工工艺学”已在教育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正式上线。

五、加强与课程建设紧密相关的软硬件建设

(一)教材建设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和学生实际情况加强教材建设。在教材的开发和选择上,既不能跟风传统研究型高校,也不能照搬同类院校的做法,应结合自身专业特色,突出应用性,以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专业课教材内容与知识应用、产业实践及职业素养要求的契合度,善于利用校内外、国内外各种有利的社会资源,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和应用型教材的特点,开发出适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优秀教材[8]。近年来,金陵科技学院非常重视教材建设工作,出台了《金陵科技学院教材选用和评价管理办法》,以规范教材的选择与管理;同时,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实际情况,积极开发校本教材,2013年以来学校先后出版了100多部教材,教材建设成效显著。

(二)教师教学能力建设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的建设。其一,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做好教师的入职培训及在职培训工作。其二,改革教师评价方式,在评优、职称评定等方面提高教学考核的比例,使教学与科研并重,鼓励教师加大对教学的投入。其三,通过建立优秀教学团队、举办青年教师授课大赛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高度重视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努力提高整体教学水平。金陵科技学院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积极开展专业负责人“说专业”,骨干教师“说课程”,系(教研室)主任“说教研教改”,相关教师“说教学方法”,新引进教师、开新课与新开课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的教师“试讲课程”等活动,并在学院之间展开评比,相互学习。此举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切实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应用型课程建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而在对课程进行考核评价时,应当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然而,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采取的是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课程考核,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70%,而考试一般只涉及书本知识或者课堂笔记中的内容,基本不涉及职业能力的考核。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种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评价,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如此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猜你喜欢

应用型转型专业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