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特纳《d小调钢琴童话》的分析与研究
2018-02-19马婷
马 婷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山西 晋中 030600)
浪漫主义时期的俄罗斯音乐,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重要一席。在这个音乐大师辈出的国度,梅特纳仿佛被历史遗忘。他的作品及简介没有出现在我们西方音乐史教材中,但是,他为世人留下的3首钢琴协奏曲、6首室内乐以及百余首艺术歌曲和钢琴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的梅特纳,一个在十九世纪特立独行的俄罗斯作曲家与钢琴家。在他的众多作品中,38首钢琴童话(参看谱例1),是备受大家关注的。不仅仅是因为作曲家首创了童话体裁,更主要的是钢琴童话的创作时间跨度贯穿了作曲家的一生。可以说,以钢琴童话为研究核心,是能够代表作曲家创作风格与主要作曲手法的。这首无编号的《d小调钢琴童话》完成于1951年,是作曲家童话创作时期中的中期作品。1951年,作曲家在伦敦逝世后8年才被公开发表(1959年),又被称为“遗作”。
谱例1 梅特纳钢琴童话作品
一、曲式结构及分析
这首钢琴小品可以说是作曲家钢琴童话系列作品中篇幅最为短小的一首,曲式结构短小精悍。《d小调钢琴童话》的曲式结构为对比主题的单三(参看谱例2)。呈示段由4+4的两个平行乐句构成方整型的乐段,调性单一为d小调,收拢性结束。中段由两句6+6平行乐句构成方整型乐段,但在再现段出现前有两小节的连接部分。中段主题与呈示段主题构成了明显的对比,调性转入d小调的关系大调F大调开始发展,经过近关系g小调又回到了F大调最终回归主调d小调,为再现做准备。再现段由一个大长句构成,材料连续性强,不能分割成小句,但是能看到是由5+4+2的三个小结构组成。第一个5小节是呈示段主题高八度的音高再现,节奏则不同。随之是该呈示部主题几乎原样再现片段。之后4小节是中段的材料再现,最后两小节为补充,最终收拢性结束。
谱例2 《d小调钢琴童话》曲式结构
二、作曲技法分析
(一)呈示段主题动机(谱例3)
谱例3 呈示段主题动机
作品的开始是一个常见的三音动机,由纯四度+大二度构成。呈示段都由这个动机发展而来。呈示段第二句动机发展成为了小六度+小二度(见谱例4)。不难看出,这个发展的动机是由不严格模进变化发展而来。复调对位手法可谓是作曲家惯用的技法,呈示段主题(见谱例5)的发展运用了8度复对位的作曲技法完成。就像卡农,高声部与低声部旋律一模一样,时而依次出现,时而重合,旋律优美流畅,如歌如诉。
谱例4 动机发展
谱例5 呈示段主题
(二)中段对比性主题(谱例6)
谱例6 中段主题
这是中段主题及其发展,从谱例中可以看出,钢琴织体较呈示段主题有了明显的对比,有了戏剧性的色彩。中段全十六节奏型为核心音乐材料,大量运用了半音化的旋律进行,使得这个乐段的调性扩张,有些模糊,甚至在向半音化调性发展。如果我们把呈示部当作卡农,那中部就是一个四声部的赋格乐段。可以说,作曲家把复对位技法在这首钢琴小品中运用得淋漓尽致。在这个乐段中,作曲家依然用到了赫米奥拉这种3对2,重音移位的节奏对位形式(见谱例7)。
谱例7 赫米奥拉节奏
(三)和声特点
梅特纳作品的旋律风格都源于本土,有着浓郁的俄罗斯风,通常运用自然小调,本首作品就是代表作之一。和声结构在传统风格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新的色彩,高频率的使用高叠和弦、重属变和弦(见谱例8)等,打破了传统的和声功能性,色彩更具冲击力与戏剧性。
谱例8 重属变和弦
谱例8是作品最后结束的三小节,第一小节已经在d小调主和弦上终止,之后两小节是一个补充终止。这个补充终止不仅运用到同主音大小调的交替,而且运用了DⅦ7/D--#5DⅦ7重属变和弦的进行,在作品的结束前有种意犹未尽又意外的感觉。
三、演奏提示及总结
演绎这首钢琴小品,复调的技术处理可谓重点。这个作品虽然篇幅很短,但层次很丰富。这就需要演奏者在弹奏时注意左右手配合,把多声部的层次感、立体感演奏得更加到位。中段戏剧性的情绪要和呈示段再现段的叙事性有着明显的对比处理,这样才能使这首钢琴小品更加有活力、有形象。
通过对这首作品曲式结构及作曲技法的分析,能看到作曲家已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旋律进行特点,新织体节奏、新音响的探索和创新。在浪漫晚期这个新的技法思潮涌现的年代,梅特纳的探索和创新并没有偏离传统而流向“现代作曲技术”的大河中去,而是在传统的技法下更深地挖掘可能性。这种特立独行,使他的作品在当时并不受欢迎,但是,时间是检验一切的标准。现在更多的研究者认为梅特纳的作品填补了那个过渡时期的空白,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