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介入治疗中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2018-02-18朴雄
朴雄
【摘 要】目的:研究冠心病介入治疗中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2月~2018年6月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肝素治疗,研究组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穿刺止血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局部血肿发生率与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采用低分子肝素能有效减少穿刺止血时间和手术风险,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中;低分子肝素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3--01
随着我国老龄化现象不断加剧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冠心病在临床上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脏疾病,其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群,具有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以及發病率高等特点[1],严重危害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临床上的首选治疗方案是采用药物治疗,其主要抗凝药物是普通肝素,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其治疗效果不能达到理想效果,而随着医学水平的发展,低分子肝素也渐渐出现在临床介入治疗中,治疗效果显著并且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我院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采用了低分子肝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有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7年2月~2018年6月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7.8±5.36)岁,其中17例患者存在不稳定型心绞痛,23例患者存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研究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46~77岁,平均年龄(58.3±5.21)岁,其中15例患者存在不稳定型心绞痛,25例患者存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入选患者均通过相关临床检查符合本病诊断标准,并排除肝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肝素过敏以及有心脏手术史的患者。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及时给予常规治疗处理,并且进行介入治疗。对照组在介入治疗的同时采用普通肝素,在治疗前对患者给予静脉注射2000U的普通肝素,并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加用120U/kg的剂量。研究组在介入治疗的同时采用低分子肝素,在治疗前给予患者皮下注射1mg/kg的低分子肝素,持续治疗至少48h,1d/2次,在给药的末次后需于8h内行介入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的穿刺止血时间,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局部血肿发生率与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心血管不良反应中包括脑卒中、心源性猝死、心梗以及血管再重建等症状[2]。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将通过SPSS.20.0统计软件来比较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以(%)表示,以X2和t来进行组间检验,采用P<0.05代表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2组患者的穿刺止血时间与局部血肿发生率
经过治疗后,穿刺止血时间:对照组(29.12±3.87)min,研究组(20.02±2.56)min,比较结果为(t=12.404,P=0.000);局部血肿发生率:对照组发生9(22.5%)例,研究组中发生1(2.5%)例,比较结果为(X2=18.286,P=0.000)。结果显示,研究组的穿刺止血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局部血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比2组患者的心血管不良发生情况
经过治疗后,对照组中出现3例脑卒中、3例心源性猝死、1例血管再重建、1例心梗,发生率为20.0%,研究组中仅出现1例心梗情况,发生率为2.5%,比较结果为(X2=15.337,P=0.000)。结果显示,研究组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冠心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病变,会使患者的管腔出现阻塞和变窄的情况,从而导致心肌缺氧以及缺血等。临床主要的表现症状有心绞痛、心力衰竭以及心肌缺氧等,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而造成冠心病的发病因素较为繁多且复杂,其中主要的有糖尿病、血压血脂异常升高、长期吸烟以及饮酒等[3],并且该病的发生率还存在地区性与季节性的区别。临床上治疗冠心病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以及冠状动脉旁移植术等,其中介入治疗作为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方式,具有治疗效果好和创伤小等特点,但在治疗过程中会造成患者一定程度上的副作用,易在治疗后出现血栓现象,不利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因此,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采用有效的预防血栓形成的方法尤为重要。
临床上对冠心病介入治疗中预防血栓形成主要采用抗凝药物,传统的抗凝药物是普通肝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但在治疗后患者容易出现心血管不良反应情况。近几年来低分子肝素在临床时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患者介入治疗中采用低分子肝素取得了理想效果。低分子肝素是普通肝素讲解后得到的一种新产物,能够快速识别出五聚糖片段与抗凝血酶Ⅲ的作用,并且还能抑制Xa因子[4],低分子肝素的抗凝作用强度比普通肝素高3倍左右,不易于细胞外受体相结合,同时在低分子肝素能够有效抑制内皮细胞和氧自由基的分泌,以达到减轻内皮细胞受到损害的效果,能够有效避免患者出现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采用低分子肝素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穿刺止血时间,降低局部血肿与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李强. 冠心病介入治疗中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 4(48):9391-9391.
古丽拜克热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