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穴位贴敷护理对胃肠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临床影响
2018-02-18彭汝玲
彭汝玲
【摘 要】目的:探析中药穴位贴敷护理对胃肠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胃肠术后者10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设不同组别。对照组选择采取常规胃肠外科术后护理,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试验组选择采取中药穴位贴敷。观察经分别实施不同护理模式后取得的效果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均明显高于试验组(P<0.05);对照组者无肿胀率明显低于试验组(P<0.05)。结论:对胃肠术后者行中药穴位贴敷护理,能有效缩短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加快肠鸣音恢复,减少腹胀情况的发生。
【关键词】胃肠手术;中药穴位贴敷;护理;肠道功能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3-0-01
手术方法是目前临床治疗胃肠疾病的常用手段,由于手术疗法具有刺激性、创伤性,因此能在术后早期阶段暂时性抑制患者的胃肠功能。有研究表明,胃肠功能恢复快慢能对患者的术后肠粘连发生率和情绪稳定、进食时间和治疗依从性等情况产生直接影响[1]。对此,建议临床及早开展护理干预配合。另外,穴位贴敷花湖能有效刺激患者穴位,能促进皮肤吸收药物有效成分,使药物作用得到发挥。故本文以我院接收的胃肠术后者108例为对象,经行中药穴位贴敷护理,现做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资料
将2016.7~2018.3作为病例时段,选取我院接收的胃肠术后者10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设不同组别。在对照组54例中,男33例,女21例;年龄32-68岁(49.5±2.5)岁;29例肠部分切除术,5例胃大部分切除术,20例胃肠穿孔修补术。在试验组54例中,男32例,女22例;年龄33-69岁(50.4±2.6)岁;31例肠部分切除术,4例胃大部分切除术,19例胃肠穿孔修补术。把患者的临床资料相比,二者数据可比较(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选择采取常规胃肠外科术后护理,术后,叮嘱患者禁食,给予胃肠减压;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早期活动方案,对肠蠕动能起到推动作用。麻醉清醒后,每2至3小时引导患者深呼吸,每分钟10至12次,并定期协助患者翻身,日间2小时/次,夜间4小时/次。每4小时引导患者四肢肌肉舒缩活动,在患者机体允许的情况下,在床上指导患者蹬腿练习,每分钟10至15次。术后第2天,以顺时针方向按摩患者腹部;术后3至5天,指导患者床边运动,每天泡脚2至3次,每次十分钟。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试验组选择采取中药穴位贴敷,取组方9g生大黄和9g乌药、9g槟榔和8g小茴香、3g冰片和10g玄明粉及10g枳实。将其研磨成粉,用15毫升生姜原汁调匀,将其制成1厘米直径的丸状物,并置于容器内保存。随后,取患者涌泉穴、神厥穴等穴位,术后6小时对两穴位进行清洁,并热敷5分钟,在穴位上敷1粒丸状中药,然后用3M敷贴外贴固定,轻轻按压。每次更换需间隔8小时,直至肛门排气。
1.3 观察指标 比较观察对照组与试验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情况;比较观察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腹胀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把SPSS23.0软件作为数据统计分析,应用()表示计数数据,t检验为组间对比。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连续校正卡方检验。以0.05为界点,当P大于界点值时无统计学意义;P小于界点值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 试验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情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1示。
2.2 对比腹胀情况 在对照组54例中,38.89%(21/54)无腹胀,35.19%(19/54)轻度腹胀,25.93%(14/54)重度腹胀。在试验组54例中,62.96%(34/54)无腹胀,22.22%(12/54)轻度腹胀,14.81%(8/54)重度腹胀。二者相比,试验组的无腹胀率明显优于对照组(X?=6.261)(P=0.012<0.05)。
3 讨论
由于手术疗法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加之受麻醉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胃肠手术患者术后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情况,如呕吐恶心、腹痛腹胀等,对患者机体恢复产生影响。患者胃肠功能的及早恢复能有效缩短患者的进食时间,使患者的营养需求得到满足,同时还能将患者的情绪稳定,治疗依从性提升;静脉营养液输入减少,睡眠时间增加,加快机体整体恢复;对患者水电解质平衡予以维持,术后腹胀情况减轻,避免肠粘连[2]。
术后早期护理干预的开展,能有效加快患者机体恢复,胃肠功能蠕动;而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穴位贴敷,可有助于患者机体进一步恢复,同时还能降低腹胀情况的发生。本研究以我院接收的胃肠术后者108例为研究对象,结合上述研究结果可知,中药穴位贴敷护理的应用,具有推动气血运行,疏通经络功效,能对人体脏腑功能進行有效调节。从中医角度分析,手术创伤和麻醉均能损害患者脏腑气血阴阳,导致脏腑气机运行传导功能受影响,容易出现气机运化失常、腑气瘀滞等情况[3]。因此,在开展治疗时,临床应把理气通腑作为治疗原则,对胃肠运行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大黄药性寒、苦,能起到逐瘀通经、清热泻火和泻下攻积等效果,不仅能对肠内水分的吸收进行抑制,而且还能使促进患者肠蠕动。乌药药性温、辛,能达到化痰消积、破气除痞疗效,能兴奋胃肠道平滑肌。小茴香药性温、辛,具有理气和胃、散寒止痛作用,对患者肠蠕动能起到促进作用。槟榔药性温、辛和苦,能起到利水、行气疗效,增加患者肠蠕动。
总之,对胃肠术后者行中药穴位贴敷护理,能有效缩短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加快肠鸣音恢复,减少腹胀情况的发生,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杜常志,李静君,高茜.神阙穴中药贴敷对胃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住院时间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医学报,2018,33(1):34-36.
侯建威.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2):79-81.
谭意萍.中医外治法促进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护理效果[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4):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