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户外探索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探究能力
2018-02-18章萍
章萍
摘 要:处于幼儿时期的人往往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因此,一个户外探索活动有利于对幼儿探究能力的激发,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素养。笔者利用幼儿园现有的资源和地理优势,带领孩子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学习和探究,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地发展幼儿的探究能力,并对如何科学地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提供了有益建议。
关键词:幼儿;户外探索;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3-025-2
刘占兰编著的《幼儿科学教育》这本书里提到:科学探究能力包括好奇心、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对材料的操作、工具的使用,探究的倾向性和深度,记录和统计有关的信息能力,发现关系的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1]可见,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是伴随着整个探究过程的始终,因此,笔者下面从户外探索内容的选择、探索过程的支持和指导来阐述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幼儿初步探究能力的。
一、选择熟悉的内容激发幼儿主动观察和发现
我们幼儿园有着丰富的户外探索内容,我们从季节特征和幼儿的兴趣点出发选择了一些既适合幼儿观察和探究,又能够帮助幼儿主动发现问题,保持持续探究兴趣的内容,如,泥土系列探究、种子发芽的连续观察、小兔的饲养和观察等,这些是幼儿最熟悉最感兴趣的观察和探索对象,所以,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孩子们会主动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甚至开始尝试使用工具和图书来帮助自己收集科学数据。
案例:观察小兔
在观察小兔的活动中,我们提出“比比三只兔子的不同之处”这一观察任务之后给予了孩子充分观察的时间,通过观察孩子们发现了三只兔子有很多地方不同,如毛发的颜色、耳朵的形状、眼睛的颜色等等,他们还亲眼看到兔子小便、兔子的大便等等,在这一过程中,有孩子提出:“我们想看看兔子的牙齿,希望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可以喂食的食物。”可见,食物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工具,但却可以帮助幼儿观察,孩子们已经开始想到用适当的“工具”来帮助观察了。而且在观察兔子的活动结束后,孩子们还对兔子的更多种类产生了兴趣,如为什么兔子的毛发会有不同颜色、兔子的耳朵有哪些形状等等这些问题,孩子们都是在活动后通过和家长一起查资料来进一步了解的。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孩子们正逐步地学习着观察比较的方法,在进行观察和探究的过程中,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都在不断的提高。
二、提供合适的工具支撑幼儿的探索过程
幼儿的探索需要材料的支撑,在户外探索活动中,孩子们更乐意使用各种探究的工具和材料去发现探索对象的秘密。所以,我们在户外探索活动中应根据不同探索对象的特征提供合适的探索工具来支撑幼儿的探究行动。
在探究泥土系列活动中,我们发给幼儿每人一把铲子,让幼儿去尽情地挖泥、松土。在给土宝宝翻身、挖泥玩泥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泥土里有蚯蚓、小虫子等很多有趣的东西。为了使孩子们更好地认识泥土,我们还给孩子提供了水。在探索过程中,他们一边加水玩,一边发现了许多泥土的特性,比如干泥硬硬的、一块一块的,颜色比较浅,而加了水的泥土颜色变深了,而且粘粘的,还可以用湿湿的泥捏出自己喜欢的造型。在观察乌龟的活动中,我们给孩子提供了放大镜仔细观察乌龟的身体,有了这样的观察工具,孩子们不仅观察得更仔细,而且还收获了更多的意外,比如平时孩子们很少观察过乌龟的爪子,在仔细的观察中,孩子们发现乌龟就像我们人一样,也有五个“手指头”。
三、运用适宜的指导策略提升幼儿探索的倾向性和深度
1.活动开始,通过提出问题帮助幼儿明确探索方向
在每一次探究任务开始之前,我们都会通过一定的问题情境来帮助幼儿指明探究的任务和方向。在活动的起始阶段,教师应努力创设贴近幼儿生活、适合幼儿自主探索的问题情境,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让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在观察种子发芽的活动中,我们提出问题:“看看植物的叶子有哪些形状?请比较两种植物有什么不一样?”有了这样的提问之后,孩子们就比较明确观察的任务了,于是,他们开始对两种植物进行仔细观察,并对自己的发现进行记录。
2.在探索过程中既注重幼儿主体地位又适时引领,提升幼儿探索深度
经过活动开始的谈话和提问,幼儿会带着很强的求知欲、自信心去探究。此时,教师应大胆放手,给幼儿以独立探究的机会,以培养幼儿独立进行探究学习的能力。所以,在不同的活动中,我们应当根据孩子的探索状态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引领,这样才能既帮助孩子保持探究兴趣,又指向深一步的探究。比如,孩子在观察种子的过程中,孩子们虽然知道要观察植物的外形,但却很快就完成了观察,有部分孩子还没有仔细地比较就准备完成了观察,这时,老师就需要及时地介入,通过语言的鼓励和方法的引导支持幼儿进一步地探索。“你观察的是什么植物?它和旁边的这一盆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看看它们的叶子、看看它们的茎、看看它们的高度,你会有更多的发现哦!”这样就把孩子的探索对象指向更多的细节,让幼儿明确只有通过进一步的观察才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3.注重幼儿记录能力的培养,为活动后的解释和交流提供依据
记录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步骤,记录获得的信息能使幼儿关注探究过程和事物的变化,有助于幼儿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得出一定的结论,也为探究之后的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大班阶段的幼儿也能凭借自己的观察和理解,用自己理解的符号记录所见、所闻、所想。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幼儿的记录往往等同于画画,在记录的方法和记录能力上需要老师进行有效地引导。首先,教师要尊重幼儿,增强他们记录的信心。虽然幼儿记录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是特别“美”的记录图案,但是如果你仔细地听他解释,就会发现他的记录中也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这时,我们就需要给予幼儿更多的肯定和鼓励,这样幼儿才有信心去记录,才有兴趣去发现更多,记录更多。其次,教师要引导幼儿拓宽记录方式。大班幼儿具备了一定的绘画技能和记录基础,但他们往往习惯于用特定的方式重复记录。这时,老师就要结合多次的探索活动的特点挖掘记录的手段,为幼儿呈现多种记录方式,拓展幼儿的思维。比如,在探索“土壤的秘密”的过程中,我们引导幼儿用箭头来表示自己的探索过程;在一些对比观察记录中(观察两种植物形态和观察兔子),我们引导幼儿运用表格记录法来展现观察对象的不同之处。记录方式有很多,如数字记录、符号记录、图文记录等多种方式都可以让幼儿了解,为幼儿在探索活动中不断运用新的记录方法积累经验。第三,分享交流,积累记录经验。记录的作用还在于培养幼儿对事物和现象的客观描述能力,促進幼儿相互交流。所以,在每一次记录之后的分享交流中,老师要引发有效的互动,引导幼儿学习同伴的记录方法和技巧。
四、重视自发的探究兴趣,提升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户外探索活动的内容虽然是我们有一定预设的,但当带孩子来到户外的时候,孩子们还是会出现一些意外的“发现”和探究兴趣。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处理,或许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大的考验,但如果忽视幼儿的兴趣或许就失去了一次非常珍贵的探究活动。所以,在面对这种情况时,我们需要根据孩子的情况及时作出判断,给予合理的支持和回应。
案例:观察蚯蚓
一次,正当孩子们饶有兴趣地观察兔子时,一个孩子突然发现了一只蚯蚓,一下子吸引了好多孩子的围观,似乎孩子们对这只不速之客更加感兴趣。让原本设定好的观察内容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什么这里会有蚯蚓?”“这只蚯蚓死了吗?”孩子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我想我们不应该立刻打断幼儿的兴趣而把他们硬拉到原来设定的观察活动中,所以,我以支持的态度和孩子们讨论起来:“对哦!这只蚯蚓怎么会出现在这里?蚯蚓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出来?怎么才知道它有没有死掉?”孩子们开始纷纷讨论起来,于是那一次活动成了探索蚯蚓的开始。那一段时间,有关蚯蚓的观察和探讨成为了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探索,终于发现,每逢天要下大雨之前蚯蚓就有可能从泥土里钻出来等等问题的答案。
在幼儿的探究活动中,我们应该尊重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状态。面对幼儿的问题,教师可以不直接回答,而是引导幼儿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幼儿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