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娘
2018-02-18陈霞
陈霞
一
绣娘长得娇小白净,走在庭州大街上与平常女人没什么区别。她穿着普通,不化妆,不美容,不招搖,无意向任何男人展示自己作为女性的阴柔与内秀。但是,当你走进她的绣房,看到她的绣品,观赏了她的绣工,了解到她的内心世界,你会对她刮目相看,心生敬意。
那是晚春时候,在杏花丛中锦绣家园亭楼旁,绣娘抱着她的画卷款款走来。一条弯弯小道,足够长,也足够阳光的充分照射。到处生机盎然绿意浓浓,京城里来的记者,正扛着摄像机准备为她拍专题片呢。
绣娘不急。
祖祖辈辈,她是家族里第一个接受记者采访的人。内心激越而又兴奋,幸福的感觉在这一刻升腾起来。多少年了,蚂蚁般默默耕耘着,突然一下被人关注,被新闻聚焦……使她有点不习惯。这会儿,她竖着画轴,退着走。画卷太长了!她只能一寸一寸地向后移动。每拉开三米,就有一位路人过来帮她提捏住一端:五米、九米、十七米、二十一米……大约用了十多分钟,长卷全部打开。
这个长二十七米,宽七十厘米,重十公斤的绣品,在邻居们的帮助下,无比震惊地展示出了它精美的图案与恢弘的气势。这就是庭州大地上最完整、最壮美的一幅十字绣——《清明上河图》。
长卷中,所绣的人物多达六百八十四个,牲畜九十四匹、舟船二十五艘、楼台亭阁一百二十二座、还有树木一百二十四棵、马车推车等二十五辆、桥九座,而整个长卷的颜色均匀,平整光洁,从远处看如同用笔绘成;从近处看,画中绿树、河流、街市、亭台楼阁、花鸟草虫……明艳、生动,那些赶集的行人,几乎要从画卷里面走“出”来了……与图中的场景相互映衬着,分不出哪个更深哪个更浅。
中文网记者直呼“了不得,了不得,太不可思议了!”早上练功的老人、上学的孩子,还有一些上班族……驻足观赏;街坊邻居也纷纷赞叹……有个时髦女人摸着上面的花纹说,第一次见到这样好的绣品,瞧瞧这针脚……看看这绣工,厉害!记者由近到远,随时调整着镜头,从前到后拍了一圈。
绣娘柔声柔气地问:“你们拍完了吗?我……还忙呢。”
说着,不管人家同意不同意便收起了绣图,像宝贝似的抱回了家。
不料,绣品展播的第二天,电视一打开,“新疆第一绣”的专题报道让她在一夜间名传四方——各地的电话打进来,求购者络绎不绝,最高价出到三十八万,绣娘没有出手。
二
绣娘叫张静。木垒东城人,四十二岁。祖籍江苏,父母都是支边青年。丈夫王刚来自新疆建设兵团105团三连。两人相识于1991年。是昌吉职工大学法律系的同学,上学期间,王刚是班长,品行好,学习拔尖,身高体健,一表人才,是班上许多女同学追逐的帅哥。那些条件优越的女孩根本看不起张静,因为她来自农村,长相一般,寡言少语,不受人待见。可不知为何,英俊的王子偏偏就爱上了这个灰姑娘。王刚只对张静一个人好,帮她复习功课,抄笔记,排队打饭,提水送药……为此而激怒了那些班花、靓女,城里人嘲笑乡下人,讽刺张静自不量力,自作多情,有的甚至写字条谩骂张静,损她长得不好,身材矮小,出身低微,凭什么受班长独宠。
张静并不在意这些。她单纯、善良,渴望知识,一门心思求学上进。后来,张静学业有成,找了纺织工作。一年后和王刚成为夫妻,日子过得虽然不富裕却甜蜜美满。尤其在教育子女方面更是目光远大以身作则。如今十八岁的儿子继承了他们各自的优点,性格沉稳,勤学自律。儿子考入长安大学后,自选了桥梁筑路专业,王刚特别高兴。他想让自己的后代,能在激荡的时代变革中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为国家一带一路的建设添砖加瓦。
三
张静在农村长大。改革开放那一年,她才三岁。但,她童年生活却与祖辈不同。吸引她的不是父母承包的土地,也不是农民自由的天空,而是村上那些大婶子、小媳妇花绷上面的奇妙色彩。这对她影响很大。常缠着妈妈教她学手艺,那些绚丽的画图令她想入非非……十岁那年,村上有个叫扣子的姐姐见她痴迷刺绣,将自己的花绷送给了她。从此,一根绣花针开启了她的中国梦。
那时,家里虽然没有像样的家具,却被她装饰的古朴温暖。粗布的窗帘上有她刺绣的荷花;土炕草席的睡枕上有她描绘的鸳鸯;即便是一个砖砌的桌台,她也要用白棉线钩织出扇单铺盖在上面。所以整个少女时代,她都陶醉在一个五彩缤纷的锦绣世界里。一年又一年,她绣了梅花绣兰花,绣了青竹绣秋,绣了许多年……可,总觉心里最想绣的东西没有绣出来。
有一次她跟着大人去城里看病,看到院长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百骏图》,不相信那是画上去的,回来后,一直想着那些漂亮的马。那个鲜活艳丽的画卷,存留于心中挥之不去。什么时候能完成一幅自己的骏马图呢?可当初条件太差,绣布没有,工具没有,老师,图样……都让她望尘莫及。
转眼四十年过去,到了2018年,世界大变。现在,张静不仅有了刺绣工具,还拥有了自己的绣房和震惊世人的绣品,当然,最值得她向人夸口的,是一台自制的精美绣案。
那是一件艺术品。
是王刚为她量身打造的刺绣器具。为了减轻刺绣给妻子眼睛和腰部所带来的劳损,王刚花心思费时七日,精心研制做了一个专用绣架。这是绣娘的秘器:古旧的木头,简便的样式,像一台老式缝纫机,分上下两层,中间插了两个小小抓挠,用来做绣布的支撑点,不用时可以藏起来。像战士爱枪画家惜笔那样,这台独异的手工绣案,被女主人擦拭得洁净光亮,摆放在绣房的中央,配上室内的红木地板,墙上的书,显得朴素、优美,别具一格。
四
中国人喜欢挂字。汉字,端庄、周正。一旦上了墙,就别有洞天。某天,张静提来两个字,一“和”一“静”并镶了精美的框架送给我。“家和万事兴”很好! 有饭吃,有话说。
原以为,这是她的收工之作,时下流行十字绣,玩玩。过了这阵子风也就刮过去了。不想,三年后,当她再次带着绣品来我家时,气场就相当宏大了。
陈老师,看看我的作品,专门抱过来的。
她一面嘻嘻笑着,一面吩咐丈夫、儿子,把一卷一卷的绣品从肩上卸下来,放在地板上。
这是仕女图……
這是五牛图……
还有洛神赋图。
当她把这些秀绢一个一个铺开时,我震惊不已。啧啧啧!多大的工程啊!
久违了的绢布,调和适中的色彩,平平整整的绣工……不由人躬身细摸,软软的手感,多舒贴,这么柔和,令人甚喜!
我问:绣得这样辛苦,对生活有改善吗?
她说,咋没有?首先带动了儿子,辰辰在班上可荣耀了!谁都知道他有一个坚毅的妈妈。再说了,人也不能钻到钱眼里……活着得留下一些印迹。
我问她,拍卖的话,你这幅《清明上河图》值多少钱?
这个不好说。去年金融博览拍卖会场, 由六名工人耗时五年绣成的一幅《清明上河图》底价就是八十八万,最后以一百二十万元的高价落锤成交。
哦哟,传闻吧。一百二十万人民币的高价,真有那么值钱吗?
真的!不骗你。纯手工的十字绣费时、费工,好几年才能绣好一幅图。机器“哐哐哐”就出来了,能比吗?手工独一无二!像这个大图,光勾边,收尾就得两个多月。
我张着口,不能说出什么。
张静眼里放着光。看她自信满满,仿佛她真正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浑身充满着力量。
临走,我叮嘱她,不要死心眼,被一个十字绣拴住。万一将来卖不出去,老了咋过呢?她见我疑惑,便安慰道,放心,放心。这个时代不亏手艺人。我心中有数呢。十字绣工艺制作虽然参与的人多,但,真正能琢磨出道道的没有,这中间要好好地悟,学问大的呢。
五
张静之所以被誉为“新疆第一绣”,缘由三幅图。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张静花六千多元买了一卷最好的古绢布,是那种驼黄色质地柔软、线格清晰的精选料。她懂得精品要精绣,长活儿慢做。也知道十字绣的成品价值在于成品图案的精美度和针法。所以她在选料、择图、下针时就格外用心。像双面绣、三面绣、立体绣、扣眼绣、链绣、断绣、飞绣、羽毛绣、瓣绣、回针绣、克里岛绣等等技法,都将能考验出绣图者的灵性、精巧度和耐力。
为了绣出中国最好的《清明上河图》,在四年时间内,张静没有出过一次远门,没有参加过一次同学聚会,没有停止过一天的针线……她凝神投入——用掉五十多根针、十二斤线,穿引一千万次有余。每天绣的时间都在十五到十八个小时,常常会忘了吃饭,迷醉于绘图之中。当然,刺绣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张静飞针走线,被《清明上河图》中的社会风俗山河锦绣所吸引,为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才学所折服,为绢本的设色、构图、画技所惊叹……特别是当她绘制图中酒楼、街市、码头等人物密集之处时就特别留意,怕出错而毁了大师的巨作……她说那些摩肩接踵、川流不息的人群,那些密不透风的实物、林木,虽然看似平淡无奇,却流动着画面上的气脉、血液,稍有疏忽就起皱堵穴,失去画作的流畅之美。
因为有一颗求好的心,凭着悟性,张静自创了几种新针法,使得她绣出来的《清明上河图》比别人光洁整齐,内容也是另有意蕴。更有价值的一点是,她通过与中国名画的亲密接触,如实感受到了盛世社会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面貌,体悟到和平时代市民生活的富足和珍贵。
六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七十岁以后创作的纸本绘画。
画作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称《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2011年5月18日,《剩山图》点交仪式在京举办,与6月1日在台北故宫与《无用师卷》合展。
张静爱学习。在看完这个新闻的第二天,她就在儿子的启发下,购置了这幅图的画本。然后,全心投入绣制。二百四十天后,当她带着这幅长十三米、宽一米三的精美绣图去参加盛大的亚博会时,所有的人都惊呆了!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用十字绣描绘出的《富春山居图》。
巨幅绣图再次证实了张静的超强实力,她赢得了亚博会全体评委的高度赞赏。无论内容、针法、平展度,都是世界一流。评委们竖着大拇指夸赞她,说她的绣品没有线头,背面和正面一样平整;选材新颖,针法匀称……画面上有许多谜一样的东西。
张静的不凡,在于她追求卓越却不图浮名。
她是一个不爱虚荣的人。就在观赏者与评委交首赞叹之时,她却微微一笑淡淡地说,其实没有那么好。
“你们没有看出来吗?这个地方针法过于紧张了,有压迫感……对,是这个无用师卷,最后这部分。”她指着画卷,诚实道来。
观者细察,果真如此。说来这也是实情。独山如虎,当细细描来。可张静的这一处绣工,的确是绣得粗如愁云紧似落雨。观者不解,绣娘落泪。
原来张静绣图绣到这个位置时,父亲去世了。这截图,本就积风收浪、独钓秋江,委实不好走针。心随景动,加之亲人亡故,那一针一线中必是哀愁交集,悲痛伤心,眼泪掉在绣图上,心也就缀缝在里面去了。
好在得以与画界泰斗黄公望古绢相会,张静觉得万般有幸。结缘大师而惠及心灵,使她感知到了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纵横,感悟到许多东西看似繁复实则心性磨砺而已——世间一切无用之大用,往往得益于寂寞之馈赠。
七
每个人生命版图的背面,都有不光鲜的暗礁,张静也是如此。曾有一段时间,她似乎被生活的重负压垮了。父亲去世,母亲生病,丈夫下岗,儿子进入青春期沉迷于网络……张静感到六神无主,迷茫困顿。一个雨天,王刚骑车出去找工作,不幸掉下井口摔伤了腿。绝望中,张静打开了电脑,学习打字,想学一门技术求职养家。
偶然在QQ上认识了一个女人,攀谈中,了解到中国佛学文化对生命的教益和精神价值,便萌生出绣《金刚经》的念头;可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计有五千一百八十个字,深邃,浩大,力不能及。她思来想去决定先绣一幅《心经》图。《心经》为《金刚经》核心精髓。
后来,大约用了两年时间,张静除了工作外,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研绣《心经》。她把绣好的《心经》作为赠品送给了学校的老师、医院的护工、生病的邻居和身边的朋友……张静告诉我,绣《心经》,实则绣人心。锦绣如许,一遍又一遍地诵经,使得古人指尖上的千年温婉,自然而然地就传递到她的血液和命脉里去了。
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在一职,其职必举。这以后的几年,张静“熬”出来了!她心神安稳,干啥啥行。做月嫂,她是金牌月嫂;当老板,她是行业标兵;干家政,她的预约排得插不上空……去年加入了保险公司,不到半年她就脱颖而出,获得中国平安的“新人卓越奖”和“钻石业务员”奖。 《心经》的寂寞刺绣,如似快刀斩乱麻,斩掉了她的优柔寡断;磨刀不误砍柴工,砍掉的是她的浮躁,留下的是专心。
八
寂寞铸大业,盛世多收藏。
在张静几十件的精选绣品中,最长的《清明上河图》二十七米。虽然绣工磨人,却是她的最爱——她喜欢那个民风淳朴、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场景。她最小的绣品《莲》,尽管只有三十公分也是妙不可言。张静告诉我令她最费心的,是手头正在绣的《金刚经》,绣了多一半。绣布,是从法国进口的纯白色,棉线是中国自产的墨黑色;每天坐在白布黑字间,有一种修道的感觉。
在张静看来,虽然,她有了自己的绣房、绣架……求学到了最好的绣工……也有了业界的盛名和口碑,但她心目中最好的那幅图还没有绣出来。尽管她已绣了十多年,绣制过风景、字画、静物、人物、花卉、中国风、平安福、挂件配饰等几百件绣品,可她最想绣的那幅图,还在远处向她招手呢!
九
那是她心中的一个梦。为了这个梦,她等待了四十年。
那是什么呢?
那就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百骏图》。
《百骏图》为意大利籍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创作的绘画作品。此图共绘有一百匹骏马,姿势各异,或立、或奔、或跪、或卧,可谓曲尽骏马之态。画面的首尾各有牧者数人,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间的和谐平等关系,也展示着一种盛世社会的英武气象。张静从见到它的第一眼,就再也没有忘记过。
自古巧手夺天工,如今遇上好时代。
张静说,她终于等到了这个时候,國家强大,生活富裕,社会安定……人们不愁吃不愁穿,没有战争,平平安安。她觉得她一生的努力就是为完成这个梦想而作准备的,在这之前,她所有的绣品都是习作——都是在为中华民族的《百骏图》练手……她要做中国最好的绣娘,绣出一个伟大时代的《百骏图》。
她说,人不能在原地打转,要像骏马那样飞驰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