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ECI模型的科研隐性知识教学显性化探究
2018-02-16王彬刘嵘
王彬 刘嵘
摘 要: 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带来生源质量降低,师生比下降,高校科研水平不高等问题。本文借助SECI模型建立科研驱动式科研隐性知识教学显性化的模型,尝试创新教学路径,从而提高高等院校学生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 隐性知识 SECI模型 显现化
引言
随着高等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在校大学生人数大大增加,可是高校专任教师数量、科研设备、经费和项目并没有同步增长,其中教师的指导水平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和高校科研能力。专任教师需要指导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每个大学生每个项目获得的时间越来越少,直接导致教学质量越来越差,科研成果数量越来越少,国内众多高校都存在科研和教学分离的问题[1]。目前来看,我国高校中仍有部分教师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轻视对学生科研方面的启发,部分教师缺少科研实践,封闭在学校搞理论科学研究,部分教师偏重科研,只顾拿课题发论文,不注重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的积累,对学生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2]。
最急迫需要解决的就是提高大学生整体水平和质量。最近部分高校采用科研教学一体化的举措,这一举措主要是让大学生主动学习,挖掘和发挥自身潜能。在某个具体科研项目中学习理论基础,让学生对知识产生迫切的渴求,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科研水平。当前,科研与教学是高校的主要任务,同时是完成知识显隐性转化的两个内容,这种转换需要师生共同参与科研和教学,并依靠两者互动共同开展教学和项目研究。
1.科研隐性知识教学显性化的模型
1.1隐性知识显性化模型
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是由日本著名学者野中郁次郎博士提出的,主要围绕知识转换的四类模式:社会化、外化、结合和内化。通俗地说,人们接收的知识和信息需要经过互通交换的过程:隐性趋近于显性,显性可以创新发展成为知识,显隐性之间有着难以言明的依存关系。显隐性之间互相交换已经被证实,单一层面内部无时无刻不进行着交换。一般隐性需要承载在介质上,而介质不同,隐性归属不同。目前部分学者认为介质分为个体大脑和意识群两种,由此形成个体群体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系统。
1.2隐性知识教学显性化的模型建立
高校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传递知识的隐藏属性,需要高等教育中的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配合,共同促进完成。这个互通交换的体系是信息沟通的主要渠道,存在单点多点双向逆流转换等模式,在体系中可以实现连贯和跳跃流转。在信息交流中不仅可以将信息送达,还可能将隐性转向于显性,更有利于交流分享。高校教学和科研存在共生关系,从联系的角度看高校传授知识过程中需要讲述科学科发展和科研动态,这样才能有效挖掘和利用知识的隐性,发挥隐性的潜能。
1.3“隐性知识趋于显性知识”教学路径
在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高校教育需要教师有创新思维和应变能力,为理论知识的显隐性转换提供基础,需要凭借教师自身的素养、知识的积累、科研水平,以此对教学水平有着积极提升作用。根据SECI模型将教师隐性的科研知识在教学方面显性化,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摒弃老旧的传授理念,打开创造思维,运用多媒体等新教学技术,将讨论式、互动式、主题式等新颖的教学模式带进课堂中,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保护学生个性化的想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理论。高校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鼓励创新理念,同时教师要创新学生作业形式,不拘泥于简单的书面问答,通过世界大学城等媒体让作业变得更加有趣、更加生动。
总的来说需要改变作业体系,侧重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使学生更加容易交流讨论专业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方面的研究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术能力,同时做好相近专业的交叉联系。科学研究结构的改革必须与广泛的知识理论联系在一起,这要求高校教师在高等教育阶段对理论框架知识进一步细化,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题材案例,而不只是满足于选用新编教材。教师要尝试将作业和行业同步协调,建立一个多功能作业模式完成产学研一体化[3]。只有这样,大学生对于知识才有深度的理解和掌握,并在高等教育阶段的科学和理论研究中取得进展。
在大学里,除了科学研究之外,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巩固加深对知识理论的理解,有助于提高科研能力。教师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自身专业知识薄软环节被暴露出来,这些环节可以通过教学备课和讨论得到有效加强。只有这样,教师的科学和教学才能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科研隐性知识教学显性化的路径
2.1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模式
根据SECI模型相结合,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大学知识水平不断出现新的发现和创新,无论是在理论基础上还是在科学技术上,如果在教學研究中引入创新的内容,大学将会有更大的竞争力和更高的教学水平,无疑是未来大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表明大学可以将创新引入社会教育服务中,决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4]。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有效转化。科学研究的形式是多样的,个人或团队都可以完成,科研成果的传播和分享可以依靠社会化模式和外部化模式完成。
大学科研人员注意到隐性知识转换中的作用和整个动态过程,不同的价值观往往给团队带来更多的观点和视角。团队可以鼓励成员按照自己视角开展研究,能产生更多的研究成果。团队之间的合作可以使每个团队成员相互信任、相互促进,从而打破传统思维模式,使他们充分发挥隐性知识的作用。科研团队组建前,需要根据不同任务选择不同特点的队员,发挥团队整体作用,团队的隐性知识才能显现出来,从而提高效率。
2.2促进科研隐性知识教学显性化的有效路径
教师间、学生间、教师和学生间的隐性知识转化形式多样,既可以在传统教师与学生间发生,又可以在教师之间和学生之间发生转移,目前高校更加鼓励教师之间和学生之间的转移。
教师、学生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进行互动交流,尽管这些隐性知识或观点是不言自明的。然而,特定的环境通过教学在隐性知识传授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接受效率产生着影响。对学生的教育不再以知识量多少和知识面的宽窄作为唯一目标,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模式、处事观点和能力,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在今后职业生涯中发展自己。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并向学生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情感倾向和价值取向都可以帮助教师学习诸如教学策略、经验和教师技能等隐性知识。同时,教师教育交流和学生共同增长等实现了隐性知识的交流,在这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三观”、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在知识转移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从教学过程中获取隐性知识。
通过教师教学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探究教师隐性知识教学显性化的路径,需要对隐性知识区分开来,一般按照隐性知识编码的难易来分:可编码的隐性知识、不易编码的隐性知识和不能编码的隐性知识。由于传授的隐性知识的复杂性和复杂性,一般来说,隐性知识显性化只是小部分,大多数不容易编码或不能编码。我们掌握的隐性知识的内涵是一种科学知识的传授,通过教师各不相同的言传身教传递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掌握的科研隐性知识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知识传授效果和科研能力。
结语
运用SECI模型理论,区分获得科研驱动式科研隐性知识的四个部分,获得教学显性化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概述和分析,探索“隐性知识趋于显性知识”教学路径。形成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模式,探索出了能够促进科研隐性知识教学显性化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诸祺.科研驱动式教学对提升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路径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7.
[2]邢青霞,科技型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7.
[3]张敬敏.第四代评价理论视角下的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策略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4.
[4]夏湘远.企业核心能力视阈下的隐性知识管理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