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谈中小学生谨慎品质的培养

2018-02-16崔楠楠

文教资料 2018年33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培养方法内涵

崔楠楠

摘    要: 谨慎是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24项积极品质之一,指个体面向未来的一种认知取向,是自我控制的一种形式,它帮助个体有效地实现长期目标。面对社会上的诱惑和选择,学生的谨慎品质是适应环境、取得成功的必要保障。本文从七个方面介绍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谨慎品质的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谨慎意识,培养其谨慎品质,使其成为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谨慎    内涵    重要性    培养方法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幸福的源泉是24项优势,谨慎就是其中之一。谨慎隶属于“节制的力量”这一美德。国外研究者一般用“prudence”一词表示,国内将其翻译为谨慎、审慎、严谨性、稳重谨慎等,其含义大致相近[1]。

一、谨慎的内涵

Peterson, Seligman(2004)认为,谨慎是个体面向未来的一种认知取向,是自我控制的一种形式,它帮助个体有效地实现长期目标[2]。谨慎指做事不冲动,不被眼前的诱惑所迷惑,能考虑更长远的未来需要,即做事三思而后行。

二、培养学生谨慎品质的重要性

谨慎品质的培养是学生适应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走向成功的重要保障。一方面,面对社会上的一些诱惑和选择,不具备谨慎的个体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甚至误入歧途,因此培养学生形成谨慎的态度和行为倾向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英国作家斯梯尔曾说:“谨慎的人才能稳操胜券。”培养的学生如果具备谨慎品质,那么成功的希望就在眼前。

三、谨慎品质的培养方法

(一)纠正错误认知,树立谨慎意识。

朱智贤认为,小学低年级学生对道德概念的理解水平停留在表面,看不到本质,因此常将谨慎与胆小混为一谈。到小学四年级时,道德教育仍需要借助一定的形象材料辅助,但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道德概括水平[3]。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谨慎品质,首先就要充分考虑学生道德理解的发展水平,选择与其相适应的形象材料展开教学。其次,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气质和性格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研究发现,儿童的气质和性格与谨慎的发展有密切联系[4]。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展开教育,引导学生设置与自身相适应的发展目标,避免用同一标准要求全体学生。

(二)共同协商,制定班级规则。

一个适应学校规则的个体可以更好地在学校中生活,一个完整的学校规则系统对学生以后适应社会规则也是很有效的。因此,学校应努力构建一个完整的规则系统,引导学生遵守学校规则。一个完整的规则系统不仅包含学校总体上的规定,更要有以班级为单位的规则系统。

在制定班级规则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班主任作为班级规则的主要制定者,要与任课教师保持统一,让学生时时刻刻意识到规则的存在,避免学生在班主任面前和任课教师面前的言行不一。第二,制定班级规则时,班主任要与学生共同协商,制定的规则要得到学生的认可。第三,班主任应该向学生解释规则背后的价值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四,制定的规则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忌“纸上谈兵”。第五,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规则以使其达到最佳效果。

(三)传授策略,引导学生进步。

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学生能够意识到马虎大意、冲动冒失带来的消极后果,但没有恰当的方法改正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此时,教师有责任与义务向学生传授一些具体策略。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参考以下策略:

明确目标,制订行动计划。教师在每学期开始时可以引导学生制订一学期的学习目标和具体可行的行动计划,并鼓励学生将目标写下来贴在自己的桌子上,起到激励作用。

使用枚举法,慎重地做决定。部分学生面对选择时不知所措,有的鲁莽地做出决定,事后往往追悔莫及。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枚举法做出选择,即做决定之前,把每种决定可能带来的后果都列举出来,进而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慎重地做出选择。

控制情绪,做情绪的主人。现在的中小学生,尤其是青春期学生一般冲动易怒,稍有不如意就容易跟同学发生冲突,甚至打架斗殴,引发不必要的伤害。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情绪控制策略,帮助学生调节冲动情绪。戈尔曼在《情绪智力》一书中,介绍了学校教育中用于控制学生冲动情绪的“红绿灯策略”和“四步骤策略[5]。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效地使用策略。以控制情绪策略为例,当两个学生因为冲突而偶发激烈争执时,教师应把握时机展开教育,避免直接批评与阻止,转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使用策略自己解决问题。

(四)独立自主,发挥主体能动性。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独立自主的机会,就要打破以往的“以教師为主体”的教育模式,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首先,班主任可以实施班干部轮换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担任班委的机会。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担任一期班委,任期一个月。组内成员自由讨论并决定各自担任的职务,任期结束后要求每名同学跟全班同学交流任职期间的经验教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教育了他人,而且教育了自己。其次,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自由分组,放假前,各个小组讨论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并共同协商制订研究计划,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假期期间,各个小组成员按照计划讨论具体的行动方案并展开调查。假期结束后,各个小组提交一份调查报告,教师选出优秀调查报告给予适当的奖励,开展交流会供学生交流经验等。

(五)言传身教,树立学习榜样。

首先,教师可以使用言语约束学生的行为。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当学生马虎大意、冲动冒失时,教师可以适时提醒,引导学生避免不良行为的发生。其次,在言语约束的基础上,教师要用实际行动感染学生,努力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最后,教师可以树立学生榜样,组建学生互助小组。挑选具有某种积极品质或成功解决过某些问题的学生组成学生互助小组,如情绪控制小组等。各个小组的成员是学生学习某一积极品质的榜样,当学生遇到某些问题时,可以请求相应小组同学的帮助。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教育了他人,而且提高了自己,在互帮互助的基础上共同提高。

(六)适时奖励,积极强化。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制定策略、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可以激发学生努力向上的动机,对学生的行为有强化促进的作用。首先,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协商,制定奖励制度。需要强调的是,及时奖励虽然见效快,但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教师应多采用“延迟满足”的奖励方式。其次,教师要“独具慧眼”,用心捕捉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良好表现,及时给予言语奖励。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应重点奖励学生的行为过程,而不是行为结果。

(七)引导反思,他律转为自律。

个体在生活中会因为不谨慎而犯错误或遭受惩罚,并从中体验到恐惧、羞愧、内疚等负性情绪,这些负性情绪的共同特征是都含有焦虑成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因为不谨慎而犯错误,区别在于个体应对焦虑情绪的方式不同。部分学生会从中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并时刻提醒自己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进而监控自身言行,逐步培养自身谨慎的品质;部分学生只有短暫的焦虑体验,不久便忘记自己犯下的错误和受到的惩罚,致使再次遇到类似问题时,仍会犯下相同的错误。由此可见,反思在学生谨慎品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参照以下策略:首先,在学生犯下错误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正视错误,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及带来的消极后果,并制订出改正错误的行动方案。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写日记,记录自己的学校生活。日记不仅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手段,更可以成为学生反思的工具。学生可以边写边反思自己一天的言行举止,也可以翻看以前的日记,从以往的经验中吸取经验教训。

参考文献:

[1]彼得森,著.徐红,译.积极心理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2]Christopher Peterson, Martin E. P. Seligman.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477-499.

[3]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0:408.

[4]刘文,彭菲菲.气质努力控制的研究综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4):45-47.

[5]戈尔曼.情绪智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培养方法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学生化学兴趣的培养
如何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