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思考
2018-02-16樊巧云
樊巧云
摘 要: 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特别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高职院校要充分用好用活2018年版《概论》课程新教材,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主体作用,同时努力营造大思政的协同育人格局,从而增强“三进”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进” “概论”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一思想内容丰富、体系博大、创新点很多。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下简称“三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特别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学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研究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主体作用、如何用好用活2018年版“概论”课程新教材、如何营造大思政的协同育人格局、如何增强“三进”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用好用活2018年版新教材,让学生爱看爱学是增强实效性的基础。
“三进”的“第一进”是“进教材”。从教学角度看,教材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一个基本而直接的载体。“概论”课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组织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中学生所受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二是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三进”教学的一个工具,也是沟通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桥梁。最新修订的“概论”课2018年版教材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教材编写组在中宣部、教育部的领导指导下,在集中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和第二卷的基础上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修订。教材凝聚了全国著名专家学者的集体智慧,教材内容的调整、充实和完善工作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2018年秋季开学,新版“概论”课程教材已在全国各高校投入使用,但如何用好用活新教材是当前“概论”课教师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使用统一的课程教材。对于统一化的教材,使用时要加强针对性,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在理论层次、知识储备、接受能力、培养目标等方面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存在差异,高职院校“概论”课程的体系设置、课时分配与本科院校有较大不同。如何引导学生爱看教材、爱学教材是任课教师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教材每章最后列出的“阅读书目”读起来,通过读教材、读经典原著,从而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实现扎实“进头脑”。恩格斯曾指出,学习就是要系统地读原著,因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2](200)。
二、发挥“概论”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主体作用是提高实效性的核心。
在“三进”工作中,“进课堂”是从“进教材”到“进头脑”的纽带和桥梁。要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青年学生广泛接受,必须充分发挥“概论”课课堂教学的教育引导作用,必须充分认识任课教师在整个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概论”课教学的直接执行者,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关键与核心。
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依据自身需要对教育内容进行积极主动的选择。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和接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增强“概论”课吸引力的关键,需要依赖教师有个人魅力与风格的讲课来实现。俄罗斯教育学家乌申思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动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3]“概论”课要成为最好的课,必须有最好的老师,任课老师要将自身的专业理论素养、知识储备、全面的教学技能、独特的个人风格等集合起来,教师爱讲会讲,学生爱听爱学,课程内容自然能入学生的心脑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者先受教育,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4]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因此,选拔和培养具有扎实理论素养、良好师德师风、过硬教学基本功的优秀“概论”课教师,是落实中央精神和“三进”工作的基本条件。站在讲台上的教师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任务,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者先强己育己律己,才能感染学生、塑造学生。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概论”课教师唯有坚定理想信念、扎实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开展课堂教学,教师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才能完成“进课堂”的使命与责任。
三、营造大思政的协同育人格局是实效性的外部保证。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创立“协同导致有序”的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出不同要素之间相互合作、协同发力,实现效应最大化,形成1+1>2的态势。协同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间具有很强的契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它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具有复杂的有机结构的整体”[5](131)。在“三进”工作中,“进头脑”是根本目的,也是重点和难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尤其是“进头脑”,不仅是“概论”课教师的事,还是全校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事,学校各项工作都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更加充分地接受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而服务。如何使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为大学生的政治理想和信仰体系,触及学生的思想和灵魂,凝聚学生的共识,增强他们的理论认同、实践认同和情感认同,是当下高校全体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还应集合学校多方力量、各主管部门和党政领导统筹谋略。坚持主渠道与多渠道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大思政的育人格局,注重协同推进,不断拓展“三进”的有效途径,可以在协同主体、协同内容、协同方式手段上做文章下功夫。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指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挖掘其他学科和课程的德育功能,避免思政课与专业课等其他课程“两张皮”的现象,搭建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的協同育人格局,为“三进”提供良好的外部保证。
学校在各项工作中还应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作用,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融入学校各项管理中,使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对其将来工作和生活的重大意义,由不愿意学转为愿意学,从而使“概论”课成为“想听、可听、可信”的课程。对在校生而言,校园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最直接、最强烈。高校需要遵循“环境育人”的原则,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依托宿舍文化、节日文化、教室文化等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在校园文化中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元素。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习近平曾指出“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耕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6]。高校需要遵循“实践育人”的原则,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等大学生组织的作用,开展学习和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各种活动。
总之,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增强“三进”工作的实效性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现实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实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进”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9.html.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00.
[3]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4年9月9日)[N].人民日报,2014-09-10(02).
[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彻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5]戚万学.道德学习与道德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6]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30/c_1118776008.htm,2016-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