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教学生态课堂浅议
2018-02-16陆瑜
陆瑜
摘 要: 本文从职校语文教學现状着眼,提出通过构建生态课堂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阐释了生态课堂的内涵,分析其特点,以实践教学为基础,进行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 教育生态学 生态课堂 和谐共生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人才培养目标由最初的知识型人才发展到技能型人才,直至今日的核心素养的技术型人才。因此,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珍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生态课堂在职业教育领域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势必成为职业教育者们不断探索的必经区域。
1.职校语文教学现状
在日趋工业化的社会背景下,千篇一律的标准化教学培养出了大批量模式化的“技术人”学生,工业领域内的标准化生产模式正逐渐被教育活动套用,标准化教学逐步兴起。教育活动被等同于其他基础生产实践活动,教师等同于生产工人,学生等同于流水线产品。殊不知规范化标准化取向的教学观正是忽略了人的“完整性”,简单地认为语言教学活动是一项简单的不断重复的训练活动。人们开始只重视语言技能的机械化训练,忽视语言的能产性、创造性和移位性等特点。当简单机械地训练语言记忆、理解能力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和内容,学生成为固定流程下的“流水线工艺生产品”。归根结底,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长期以来,在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书本知识的任务驱动下,教师围绕教材拼命地向学生传授、灌输知识,因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是学生掌握知识储备量的多少、分数的高低,忽视学生情感的发展、价值观的建构及综合素质。所谓的活动只是教学预设方案的一个小小环节,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先导方式,学生唯一的选择便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遵守、配合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计划进行活动。这样的课堂必然缺乏活力,教学缺乏交流。如今一些职校教育以“教”为中心,强调且遵照教师的预设,忽视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一厢情愿地教,变成知识的权威,此时的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更有相当部分学生高分低能,变成考试机器,不仅学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较弱,更缺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传统教学中的活动以模仿和表演为主,主要用来修饰教学过程,以此服务教师的教学过程。这种活动往往是学生被动参与的,导致当今职校课堂依然存在不少弊端:
传统职校课堂注重的是知识传授,虽然每一课的教案首页都会出现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三维教学目标,但实际教学起来却往往被教师简化成单纯的知识认知目标,独尊知识,对于其他则极少涉及,教学过程沦为机械的死记硬背训练。例如语文第三册中第二单元的议论文课文内容,通过如此简单的内容,相信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提取筛选关键信息的技能,但学生能否真正理解课文传达的深层次精神内涵,是否明白了“独立思考能力”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是否感受到了工商文明带来的巨大力量?与生活脱节,过于理性化地解读,局限于文本本身的一个个字符,势必只会让学生停留在字符本身,而丧失独自思考、探究的观念,从而培养出一大堆考试机器。
其实,在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目标中,单纯的知识学习只能完成一部分教学任务,其他部分会完全流失,学生完全不能理解和拓展。这类教学活动忽视对知识背后经验的感受及对学习过程本身的深刻体验,无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认知上的培养和开发,趋于片面,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必将导致培养对象人格的扭曲和道德的缺失。
孔子说:“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传统的职校课堂大多属于模式化标准化课堂,完全无视每个学生之间灵动的生命和个体之间的差异,师生之间欠缺教育精神,理念情感上变得疏离,这样的课堂固然低效,造成教师痛苦不堪,学生却依然麻木不仁的结果。平心而论,职校学生文化底子相比较而言是薄,缺少学习兴趣,一些学生有厌学、懒散,自卑心重,逆反心理强,自控能力差,没有明确的人生理想和目标等种种缺陷,但这并不能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一刀切”方式的理由。所以,教育者必须转变观念,改变课堂模式,扭转课堂上“教师在上,学生在下”的话语、教学霸权局面,打造和谐活泼的生态课堂。
2.生态课堂的内涵
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通常指生物体与环境中各类物质之间的能量转换或信息交换的过程。符合时代潮流,这一概念的影响开始渗透到社会各方面,教育发展层面也不例外。
“教育生态学”最初由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生态课堂这个术语源于“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它是由静态本体论走向动态主体论的课堂,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组成,强调个体的发展及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共生共存。更注重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活力和学习状态,摆脱呆板机械的教、学方式,以鲜活生动的互动关系和谐自然地发展成长,进行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纵观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语文教育培养价值取向呈现出由片面追求工具性开始向兼顾人文性转变的趋势。语文教学生态课堂就是结合语文学科的规律性,合理吸收生态学和谐共生的理论基础,通过生态学系统机制诱发语文教育的艺术性与审美性,唤醒个体的生命意识,进行自我生命化的塑造。
3.语文生态课堂的特征
3.1洋溢生命活力
王阳明曾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教育要回归自然生长,顺其天性而为,从而才会‘舒畅‘条达。”只有学生内心接受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职校的语文生态课堂抛开应试教育的桎梏,反而能更便捷地实现这一目标,更能体现生命之间平等的共生关系。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高职语文生态课堂是能够展现教师和学生生命力的场所。教材中选取的文学作品体裁多样,饱含作者细腻丰富的情感。“油纸页只是文学的物质化的存在方式,是死的,没有生命力,这种物质化的存在仅仅是有可能的存在。读者的解读是文学的生命化存在方式,是活的、生气的,是真实的存在”。每一次教学过程本质上就是师生跨越了时空的限制,与作者本人、文中人物进行的一场思想情感上的对话。以人性为本、快乐至上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化文本的物质化存在成为生命化存在,用生命感动生命,引发好奇心,开启智慧,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品尝到成长的喜悦。
3.2共生共长
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雷尔在《不平常的教育思想》中提到:“教师作为学生的教师必须‘死去,以便作为学生的学生重新‘诞生。”生态课堂必然是一种共生的课堂,师生携手互进,比翼成长。
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座城。在这个精神的城堡里,有童话的真,诗歌的纯,散文的澄明,还有戏剧的爆发力……每一堂语文课都应该是我们牵着学生的手,邀请他们领略古代诗词歌赋的奇绝壮美,欣赏外国作品的异域风情,感受五四以来中国文体的演进。这一路旅程中,我们将陪伴他们欣赏鲁迅那如匕首投枪的杂文,品尝这极具“詩与政论结合”般感染力和战斗力的与艺术珍品;领略海纳百川的大唐盛世下李白的飘逸才情;也许他们也会同我们一道,倾听着杜甫对天下苍生的悲悯而深深叹息;也许会被苏东坡豪放洒脱背后那高贵的灵魂和赤子之心折服;我相信,终将会有学生能看透柳永婉约多情之下那平等待人博爱众生的本质。
在语文生态课堂上,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是平等对话的关系。师生、生生、师本、生本多项互动,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教师不只充当传授者的角色,还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共生共长。
4.构建语文生态课堂
4.1和谐师生关系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职校语文课堂的师生关系,本质就是在师生双方自我认同和地位相对平等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在人际关系中相互理解、相互融合,促进彼此生命的凝结和升华。因此,在生态课堂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必要的。
关键词之一:尊重。它是保持生态语文课堂平衡的重要情感要素。教育者们应该尊重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更要明确任何一个学习者都是拥有独一无二价值的重要存在。教育活动最初始于对一切生命形式中流变的“生命”的深刻敬畏之念,而敬畏首先从尊重开始,只有尊重学生,才能真正让他们明廉耻、懂信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关键词之二:赞赏。赞赏每一位学习者在生态课堂中同样重要。正如詹姆士所说:“渴望被肯定是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对此,职校语文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与开发,修复他们被中高考打击的心,重新树立信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4.2提升自我
纪伯伦有一句名言:“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怎么出发。”语文课归根结底姓“语”。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曼妙有趣的,学生是兴趣盎然的,思维是活泼跳跃的,情感是自由流露的,道德情操自然而然得到陶冶。作为引领者,我们必须具有丰厚的学养和积淀。很多优秀的语文老师自身就是优质的语文资源,从他走上三尺讲台,拿起第一支粉笔,就已走进了学生的心中。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我,给自己充电,才能成功地引领学生踏上语文审美的征途。
结语
德国大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自然即和谐,人本、尊重,不缠扎,没有鞭挞。这不就是生态课堂最完美的体现吗?在生态课堂中,师生和谐共生,教学相长,携手并进,共同发展。构建职校语文生态课堂,还学生以自由,给孩子以真情,让掌声、笑声与辩论声充斥整个教室,回荡在学生心间。
参考文献:
[1]张琴.刍议如何构建“生态”和谐的高职语文课堂[J].基础教育,2014(12).
[2]马磊.浅论高职生态课堂[J].职教论坛,2018(9).
[3]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