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牦牛肝片形吸虫病(肝蛭病)诊治与预防

2018-02-16程永超斯郎江措

畜牧兽医科学 2018年18期
关键词:昌都吸虫病肝片

程永超,斯郎江措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畜牧总站,昌都 854000)

0 引言

由于藏区牦牛生产方式以传统放牧为主,且农牧民群众防病意识淡薄,致使牦牛肝片形吸虫病在藏区普遍存在。动物感染寄生虫病后通常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但寄生虫对动物造成的长期性的营养消耗和机体损伤给畜牧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特别在西藏冬春季节动物体质较弱时,是引发动物死亡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提高防治意识。

肝片形吸虫病藏语称为“青勃”,是由肝片形吸虫或巨片吸虫寄生于牦牛、羊等动物肝脏及其胆管中引起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牦牛感染率为5%~20%,感染强度为1~100条[1]。肝片形吸虫病在昌都市普遍存在,呈地方性流行。2015年西藏自治区第三次动物疫病普查,昌都市选取5个县,共检出家畜寄生虫7种,其中肝片形吸虫感染率最高[2]。

1 发病情况

2017年12月底至2018年3月初,八宿县郭庆乡尼恰村恰顶自然村和拉交村持续发生牦牛死亡,3月4日接到报告后,于3月5日到病发地开展调查诊治。根据实地调查情况,截止3月6日,2个村累计发现具有明显症状的病畜283头、死亡213头,发病率9.4%,病死率达75.27%。

2 诊断

2.1 临床症状

现场共走访牧民22户,查看患病牲畜51头。诊治时正值冷季,病畜临床表现主要为体格相对消瘦、食欲不振、被毛粗乱等,也存在眼脸、下颌及胸下水肿、食欲减退、虚弱以及容易疲倦等症状,少数病畜出现腹泻、黄疸、腹膜炎等症状。病畜症状比较符合寄生虫病的表现。

2.2 病理解剖

根据病畜临床表现,在排除恶性传染性疾病的基础上,现场对4头24 h内死亡的牦牛尸体进行了解剖。在4头病死牦牛的肝、胆部都发现了大量片状吸虫寄生,寄生虫虫体为深红褐色,腹背扁平,长30~50 mm,在放大镜下观察,虫体前端有明显突出的头锥,体表密布细小棘刺。在病死牦牛其他器官未发现寄生虫,也未检出其他种类寄生虫。

2.3 虫卵检测

现场采集病牛粪便10份,用烧杯淘洗、沉淀,吸取底层粪渣在显微镜下观察,其中7份粪样中可见金黄色、椭圆形、卵壳薄而透明的虫卵。

2.4 流行病学调查

八宿县郭庆乡尼恰村恰顶自然村和拉交村相邻,均属于纯牧区,两村共有牧民96户,人口654人,牦牛存栏3 000头左右。两村牧民共同放牧,主要放牧区域为14.24 km2的一片高山湿地草原。根据畜主介绍,该村从2017年12月便开始陆续发现牦牛体质变弱及死亡等情况,初期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直至牲畜死亡的情况持续发生,才上报病情。为进一步确诊,在畜主的带领下实地查看了放牧的草场,重点调查水坑、洼地等椎实螺容易滋生的地域,结果在该湿地草原的干涸浅滩、水坑等地发现大量螺类外壳。

2.5 确诊

根据病牛临床症状、病死牛解剖、病牛粪便检测、发病区域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基本确诊为牦牛肝片形吸虫病。推断为畜群在夏季感染寄生虫,在冬季表现出发病症状,并引发死亡,随后立即针对性开展治疗措施。

3 治疗措施

①开展紧急驱虫。使用丙硫咪唑(15 mg/kg体重)对病发区域所有牲畜开展紧急驱虫工作,同时对驱虫后的牲畜粪便进行收集,利用堆积发酵或焚烧的方式消灭虫卵,防止虫卵二次污染。②对病弱畜加强饲养管理,适当进行补饲和保暖,增强病畜的体质和抵抗力,减少病畜死亡,加快康复,最大程度降低牧民损失。③对病死畜尸体采取深埋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野狗食用病死畜尸体,以免病死畜体内的虫卵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经1月后回访,该病发区域没有新增牦牛发病病例,采集牦牛粪便进行粪检,未检出虫卵,证明诊断正确,防治措施得当,该病得到了有效处理。

4 讨论

4.1 发病原因

4.1.1 自然环境

在青藏高原地区,中间宿主椎实螺4—9月在浅水区生活,10月底移入深水区,并钻入10~40 cm的沙土中越冬。昌都市牧区草场高原湿地、低洼沼泽、自然水潭分布广泛,每年6—9月温暖、多雨,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宜该病的流行。

4.1.2 牦牛冬季体质较弱

由于昌都市近年气候异常、草场过载现象普遍,天然草场退化现象明显,导致草畜矛盾加剧,牦牛“冬瘦、春死”现象普遍,由此造成冬季牲畜体质较弱,且寄生虫病持续消耗,因此造成牲畜大量发病和死亡。

4.1.3 牧民文化水平低,科学养殖意识不高

受制于历史和自然条件,昌都市畜牧生产方式仍以传统的自然放牧为主,划区轮牧、按计划定期驱虫等工作普及度较低。同时,受制于宗教思想,群众自觉灭螺的积极性不高,并且牧民群众对该寄生虫病缺乏科学的认识,使该病没有得到有效处理,最终导致较大损失。

4.2 综合预防措施

4.2.1 加强宣传

制作藏语科普宣传手册,为牧民群众普及肝片形吸虫病的发生规律及危害,增强群众科学养殖和自觉防治肝片形吸虫病的意识,鼓励群众自觉开展灭螺、定期驱虫等防治肝片形吸虫病的活动。同时,对村一级的农牧民兽防人员开展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培训,增强其业务水平,使该病在村一级便可得到初步诊断,以便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最大程度减少因寄生虫病给农牧民群众造成的经济损失。

4.2.2 实施划区轮牧

结合草场承包工作,加大草场围栏范围和规模,可将夏季牧场划分为4块,于每年5—9月期间实行划地轮牧,每月一块,间隔3月轮牧一次。同时,尽量避免在低洼、潮湿的地方放牧,可有效降低牛羊感染肝片形吸虫病的概率。

4.2.3 预防性定期驱虫

每年可给牦牛进行1次定期驱虫,流行严重的地方可进行2次驱虫。第1次最好在秋末冬初,由夏季草场转场到冬季草场前进行。第2次可在春末夏初,在由冬季草场转场到夏季草场前进行。驱虫应集中时间和地点,对驱虫后的家畜粪便进行集中处理,防止二次污染。驱虫药品可选用肝蛭净(牦牛10 mg/kg体重)、丙硫咪唑(牦牛10 mg/kg体重)、蛭得净(牦牛12 mg/kg体重,绵羊16 mg/kg体重)及吡喹酮等。由于西藏政府每年均为农牧民群众免费配发一定量的丙硫咪唑和吡喹酮等驱虫药品,因此只要做好组织和示范,定期驱虫工作并不难开展。

4.2.4 消灭中间宿主椎实螺

第一,改造低洼地,采用填埋或疏通水路的方法消灭死水,使螺没有适宜的生存环境,也可以采用石块堆积的方法,隔离牲畜接触死水,避免牲畜接触囊蚴滋生的水。第二,采取化学方法灭螺,可在每年5—6月螺类开始活动的时间,选用1∶50 000的硫酸铜、氨水、贝螺杀或血防67在沼泽地喷洒灭螺,也可在草地上小范围内的死水内用生石灰、草木灰等方法灭螺及囊蚴[3]。

5 结束语

由于生产方式落后和生产者科学养殖观念不强,牦牛肝片形吸虫病在昌都市感染率较高,给牦牛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但只要能及时诊断,采取正确的治疗和预防措施,该寄生虫病可以得到有效防治。同时,各级畜牧工作者要加强寄生虫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引导农牧民群众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降低牦牛肝片形吸虫感染率,减少因寄生虫病感染带来的损失。

猜你喜欢

昌都吸虫病肝片
秋季养牛羊 注意防治片形吸虫病
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临床效果研究
2020年4月昌都市察雅县香堆藏戏田野掠影
牛羊肝片吸虫病流行特点及防治
论昌都“卓舞”音乐特征
骆驼感染肝片吸虫的病例报告
牛羊肝片吸虫病的发生及防治
藏羊肝片吸虫病的治疗措施
首届热巴展演暨热巴艺术高峰论坛在昌都举行
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