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禽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8-02-16,,,
, , ,
(城固县畜牧兽医工作站, 陕西 城固 723200)
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牧生产社会化分工也更加明显,特别是禽类的分阶段饲养和全进全出现象更加普遍,目前农村散养户的禽苗多来源于专业化孵化场,常出现禽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对禽的品种和性别鉴定困难、饲养管理知识和技术缺乏等问题,文章分析导致此类现象的原因,并针对性提出具体应对措施,以期为农村家禽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存在的问题
农村养禽比较普遍,但近几年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突出问题,个别散户的禽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散养户禽苗来源复杂,疫病引入风险大;生产规模小、粗放化管理,特别是配合饲料使用率低,增收效果不明显;缺乏对禽苗品种、健康状况、性别等的识别知识和技术。
2 原因分析
2.1 环境剧变
2.1.1 温度
禽苗从育雏场到散养户,首先面临温度剧变的考验,即由恒温到变温、由适温到低温的剧变。一般刚出壳的雏禽,羽毛发育不全、体温调节机能弱,对环境温度要求较高,特别是育雏室一般需保持 30℃~32℃的相对恒温环境,而散养户的禽苗一般都来源于个体经营商贩,其在禽苗的运输、销售途中常无有效保温措施,经历风吹雨淋恶劣环境后,被销售到散养户,农户又缺乏保温的技术、设备和措施,易引起雏禽大量死亡。
2.1.2 光照和湿度
个别养殖场户为了保持温度,常将禽养殖在阴暗潮湿的房舍中,影响其采光,光照对空气有消毒作用,对防病有重要意义,阴暗潮湿的环境容易造成病原滋生、疫病多发。
2.1.3 水
农村散养户一般给禽苗提供的是普通自来水,这类水中常存在很多病原微生物或条件性致病微生物,而雏禽一般抗病力差,加之水温低,易诱发疾病的发生。
2.1.4 饲料
饲料供给不符合禽的生长需要,农户养禽饲料构成及营养成分变化一般较大,常用玉米粉、碎米、糠麸、青草等混合饲喂,营养单一,不能使雏禽健康生长。个别销售禽苗的商贩在销售禽苗时,常配售一部分雏禽料,会出现饲喂配料期间死亡率很低,一旦变更饲料,雏禽就会出现大量死亡现象。突然变更饲料实质上是饲料卫生状况、营养成分的变化。禽类的生长一般对蛋白质类饲料的要求较高,但散养户在饲料供应上尤其缺乏蛋白质类饲料,且饲料来源复杂,特别是来自于田间地头的杂草,一般都附带有某个生长阶段的寄生虫或其他病原微生物,易诱发禽类发病。
2.1.5 其他
一些农户把购回的禽苗直接放在地上饲养,认为把雏禽散放在地上饲养可让雏禽有更多的活动空间,可自由采食、饮水,利于雏禽健康生长,结果却相反。孵化场孵化雏禽时一般都在孵化室进行,孵出的禽苗在网上饲养,而销售到农户的禽苗多被直接放在地上散养,雏禽生活环境从室内到室外、从网上到地面的突然变化会大大增加雏禽死亡率。
2.2 疫病防控措施不足
2.2.1 消毒
农村养禽场地、栏舍、用具一般都因陋就简,没有采取有效消毒措施,易引起病源的侵入、滋生和发病。
2.2.2 防疫
养殖场、育雏场一般都有健全的防疫设施设备、技术、人员、制度、程序,而散养户一般只接受村级防疫员对新城疫、禽流感等2种重点疫病的防疫,对其他病种的自主免疫不具备条件,也未开展相应的免疫,造成防疫脱节,一旦出现传染性疫病时常表现为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现象。驱虫工作不到位,一般的寄生虫病常表现为慢性、消耗性疾病,短期内不会引起动物大量死亡,因此常被散养户所忽略。然而散养户禽饲料主要来源于田间地头杂草,这些常附有大量寄生虫的饲料易造成寄生虫病的频发、多发,必须定期驱虫,如鸡球虫病等。
2.2.3 疫源隐患处理不合理
对疫源隐患较大的病死禽的处理不规范,疫病防范意识淡薄,散养户之间的随意走动、外来人员频繁出入等都易引起疫病的传播和扩散。
2.2.4 保健
养殖场一般都比较重视动物保健,常给禽类投饲一定量的抗生素、微量元素、维生素等物质,对提高抗病力、降低死亡率效果较好,但散养户往往忽视动物保健工作,是导致疫病多发、频发的重要原因。
2.2.5 其他疫病防控措施不到位
散养户一般没有天然或人工的疫病隔离屏障或措施,候鸟迁徙、病原污染了的土壤、水、空气、工具等,引种造成的交叉感染、畜禽混养等都易引发疫病播散。
2.3 饲养管理不到位
2.3.1 饲养管理方式粗放
定时定量定质定点饲喂,有利于禽对饲料的消化和吸收,反之易造成消化紊乱,饲料利用率降低。
2.3.2 没有处理好保温保湿与防暑降温的关系
一般禽类体表被附羽毛,加之其没有皮脂腺和汗腺,散热困难,因此对温湿度比较敏感。夏季为降温要进行洒水或喷淋降温,或通过水帘通风降温,必定会导致舍内湿度升高;冬季一般禽舍都比较密闭,为了调整空气质量,必须要进行通风,但通风又会导致温度下降。一般可通过调节通风速度、频次,改变加热和降温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2.4 禽苗选择存在问题
(1)对禽苗的健康状况识别不准,增加疫病引入风险。农户一般只能根据禽苗的精神状态判定其是否健康,但很多疫病都有一定的潜伏期,在未表现明显临床症状前,无法科学、准确判定,这是导致雏禽疫病多发的重要原因。
(2)缺乏对品种的了解,无法购买到符合要求的品种。不同品种的禽生长的特点和肉、蛋品质常存在差异,也影响生产成绩,散养农户缺乏对禽类品种的鉴别,常购买不到理想的品种。
(3)未掌握禽苗性别鉴定知识技术。农户肉用鸡的养殖,一般选择公鸡的较多,公鸡具有生长速度快、市场需求好、肉质口感佳等特点而备受市场欢迎,但销售禽苗的商贩往往销售的是经过性别筛查后价格相对低廉的母鸡,这是困扰农户养禽的问题之一。
3 对策
3.1 加强饲养管理
(1)温度过渡。理想状态下,1周龄雏禽一般温度应保持在30℃~32℃,2周龄雏禽应保持在28℃~30℃,以后每周降2℃~3℃,逐步降至常温,相对湿度为60%~65%,同时注意加强通风换气,保证空气质量。农村散养户无有效保温措施时,可在喂食小鸡后及时将其放在垫有锯末、纸屑等的保温箱中或放在笼中饲养,可以达到相互取暖的效果;也可在箱内悬挂红外加热灯等加热设施,保持箱内温度相对稳定;勤查看禽群状态,防止相互挤压,一般群体分布均匀说明温度适宜,出现“扎堆”现象说明温度过低,过度分散说明温度过高。
(2)饲料过渡。力求用营养平衡、适口性好、易消化的配合料饲喂,喂料时要定时定量。变更饲料时,至少要经过5~7 d的过渡,即每天减少原饲料的1/5~1/7,同时增加预更换的饲料,如此可实现饲料安全过渡。雏禽一般要喂给温开水,或加有复合电解多维的温水(经过消毒最好),水温控制在18℃左右为宜。
(3)环境过渡。要实现从网上饲养到地面饲养的安全过渡,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其逐步适应地面散养环境,一般10~15 d为宜,日龄越大,需要的过渡时间越短。
3.2 加强疫病防控
(1)科学选址。对于大规模养殖的,至少应符合3个条件,即《动物防疫条件》所列必备条件、农业养殖“三区”规划要求、畜禽生产必备条件,散养户也可参考上述条件进行选址和布局,要充分利用好天然屏障,对有效防控疫病意义重大。
(2)科学免疫。特别是来源于育雏场的禽苗,必须参考原厂免疫程序继续开展免疫;对本地散养的禽苗,除做好新城疫和禽流感2种疫病的免疫外,还应根据本地禽病流行特点做好常见多发病的疫病设防工作。
(3)严格定期驱虫。这项工作对散养农户尤为重要。必须在寄生虫活跃期前进行驱虫;用药时先选定3~5只禽做小群试验,防止驱虫药中毒,同时确定最佳用药量;由于寄生虫常分阶段寄生在不同的环境中或动物机体,因此每次驱虫必须进行2~3回合的间断驱虫,间隔时间一般为7~10 d,才能达到有效驱虫;给药途径必须正确,通过饲料或饮水时要保证混合均匀,确保禽在短时间内摄取到足够药量。
(4)正确规范消毒。对环境、圈舍、笼具、粪尿污物等要定期进行清理、消毒,环境消毒一般用2%~3%氢氧化钠,密闭圈舍消毒(空栏)可用高锰酸钾和甲醛按照1∶2的比例进行熏蒸消毒,饲槽饮水器可用0.1%高锰酸钾消毒。在每批禽出栏后或引进禽只前,要对禽舍及用具进行全面、彻底消毒,保证每个地方都得到清扫、冲洗、喷洒和薰蒸,,通过消毒大大降低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减少疫病的发生。
(5)加强管理是关键。规范引进禽苗,做好引种报检及隔离观察制度,严防疫病引入;禽舍要定期清扫、勤换垫草,发现病禽及时隔离处理;禽粪要在远离禽舍的地方堆放,及时对病死禽和禽舍污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确保禽群生活环境的清洁,避免疫情传播。
3.3 科学选择禽苗
(1)品种选择。引进禽苗时,要选择具有一定规模、饲养环境好、种禽品种纯正、具有《种畜种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供应商;具体品种鉴别可根据供应厂商品禽系谱资料、看厂家所生产禽的品种是否符合预购品种所固有的品种显著特征、调查了解其生产性能和发育状况是否符合要求等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健康禽苗的选择。一般应选择体格健壮、羽毛平整有光泽、双目明亮灵动、精神状态良好、采食及饮水正常,抓在手中挣扎有力,腹部大小适中、柔软,泄殖腔周围干净的健康禽苗进行饲养,最好是无传染病史的禽苗供应商。
(3)性别鉴定。可采用体型外貌鉴别法、翻肛鉴定、伴性遗传鉴别法(快慢羽鉴定法、毛色鉴别法、禽冠鉴定法、器械鉴别法)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