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口蹄疫病的预防措施
2018-02-16,,,
, , ,
(1.广西凭祥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 凭祥 532600; 2.广西恭城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 恭城 542500; 3.广西横县平朗乡农业站,广西 横县 530300; 4.广西壮族自治区黔江示范牧场,广西 来宾 546133)
为了更好预防猪口蹄疫病发生,避免因发生猪口蹄疫病而采取扑杀措施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防患于未然,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从病原、传播途径、发病症状等方面进行阐述,归纳总结出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供养殖户和同行们参考借鉴。
1 病原
猪口蹄疫病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疫病。口蹄疫病毒属于RNA病毒科口疮病毒属,有7个血清主型(O、A、C、亚洲1、南非1、南非2、SAT3南非3)和65个以上亚型。口蹄疫病毒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呈球形,无囊膜,颗粒直径为7~23纳米。我国流行的猪口蹄疫主要为O、A两型,O型口蹄疫为全世界流行最广的一个血清型。该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4℃情况下,血液及粪便中的病毒可存活4~6个月。口蹄疫病毒对热敏感,阳光照射1 h即可杀死;加热85℃15 min、煮沸3 min即可死亡。口蹄疫病毒对酸、碱、氧化剂和卤族消毒剂敏感,烧碱、甲醛等都是良好的消毒液。
2 传染要素
2.1 传染源
处于潜伏期和发病期的口蹄疫病偶蹄动物,都是该病的传染病,这些动物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如唾液、乳汁、精液、尿液、粪便和呼出的气体都含有口蹄疫病毒,排放到外部环境,造成污染,形成了该病的传染源。
2.2 传播途径
主要有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两种方式。接触传播包括运输车辆、栏舍、集贸市场中动物的直接接触,通过发病动物和易感动物直接接触而传播。接触传播还包括无生命的媒介物和有生命的媒介物间接接触,如鸟类、老鼠、猫、狗、蚊子、苍蝇等均可传播此病。空气传播猪口蹄疫病毒随发病动物呼出气体,通过风传播至10~100 km以外的地方。
2.3 易感动物
猪、牛、羊等偶蹄动物均为易感动物,饲养的猪只比野外的野猪要易感。
3 流行季节
猪口蹄疫病多发在寒冷的冬春季节,当年的10月到次年的4月都是该病的多发季节,夏季高温季节很少发病。
4 发病特征
猪口蹄疫病临床发病特征为口鼻部、蹄部、乳房基部发生水疱和烂斑。患病猪体温升高达到40℃~41℃,喜卧,食欲减少,在口鼻部、蹄冠、蹄叉、乳房基部发红形成水疱和溃烂,严重的病猪跛行,蹄壳脱落;仔猪死亡率高,因肠炎和心肌炎死亡,剖检仔猪心脏外观与正常无异,但放大镜检查可发现黄色和红色相间的“虎斑心”外观,线状或小斑状灰黄色病灶与正常深红色心肌夹杂形成“虎斑心”是该病的剖检特征。
5 预防措施
5.1 加强饲养管理
平时加强猪群的营养供应,特别是寒冷的冬春季节,要给各类型猪群增加能量饲料,通过饲料中添加油脂、葡萄糖粉或增加喂料量来提高猪群摄入能量,抵御寒冷的应激,从而抵抗猪口蹄疫病发病。
猪口蹄疫病毒对热敏感,冬春季节通过提高畜舍温度,提高舍内温度到猪群适宜温度,达到提高猪群抗病力的目的。
5.2 加强消毒
在该病流行季节,加强对车辆、人员、栏舍、环境的消毒工作,用生石灰、烧碱等消毒剂对整个猪场进行预防性消毒。
5.3 生物管控
猪场选址选择远离集贸市场、远离交通主干道、远离人群居住区、远离规模猪场养殖场。猪场实行封闭式管理,严禁
外来人员参观,控制员工外出次数,严禁购买外面的偶蹄动物肉类,严禁养狗、猫等动物,定期灭鼠、灭蝇,切断该病的传播途径。
5.4 疫苗注射
疫苗免疫注射是预防猪口蹄疫病的唯一有效途径。规模猪场要选择在该地区流行的猪口蹄疫血清型疫苗,选择适合自己猪场的疫苗种类,广西主要采用猪口蹄疫灭活苗(OZK93+OR80株)进行免疫注射,种母猪和种公猪在该病流行季节注射3次疫苗,首次免疫后间隔1个月进行第2次免疫,再间隔3个月进行第3次免疫,提高种猪的抗病力,同时种母猪所产的仔猪能获得坚强的母源抗体。保育猪和肉猪首次免疫后间隔2周进行第2次免疫,根据肉猪出栏时间,有必要的间隔1个月后再进行第3次免疫,是行之有效预防该病发生的免疫方法。
6 结语
猪口蹄疫病各地区流行的血清型不一样,要根据当地规模猪场抽样采血进行血清型检测,确定该病血清型,选择针对该地区流行的血清型有效疫苗,才能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
选择猪口蹄疫灭活疫苗,猪群免疫注射2~3次的免疫抗体比免疫注射1次的要高,同时种母猪在该病流行季节免疫3次疫苗所产的仔猪能获得坚强的母源抗体,杜绝各类型猪群发生猪口蹄疫病,具有很好的预防效果和积极的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