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在儿童哲学课程中的应用
2018-02-15刘志彪金晨凤
刘志彪 金晨凤
[摘 要]儿童哲学是为儿童提供的哲学课程,它通过问题探究来发展儿童的逻辑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及创造性思维。在此,从绘本介入儿童哲学课选择的缘由、儿童哲学课绘本介入使用的主要思路和绘本介入儿童哲学课实施的基本流程三个角度,探讨如何让教师学会用绘本与学生一起“做”哲学、“玩”哲学。
[关键词]绘本;儿童哲学;问题探究
儿童哲学是为儿童提供的哲学课程,它通过问题探究来发展儿童的逻辑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及创造性思维。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开设的儿童哲学课是对“五福梅”校本课程的进一步丰富,也是对“建一所幸福的学校,让每个孩子都精彩”的办学理念的践行。儿童哲学课能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他人、认识自我,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和精神。
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阅读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教育者和家长也都意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阅读量的增加和阅读质量的提升为儿童打开了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儿童最喜爱图文并茂的书籍,优秀绘本正是这类书籍中的经典。图画书在儿童生命发展和阅读启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美国蒙特荷约克大学的哲学教授托马斯·瓦顿伯格用图画书进行儿童哲学教学以来,图画书开始在儿童哲学课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那么,小学儿童哲学课教师该如何选择合适的绘本读物作为儿童哲学课程的载体,并让绘本更好地为儿童哲学课程服务呢?
一、绘本介入儿童哲学课选择的缘由
1.绘本更适合打开哲学思辨之门
每一本书都表达了一种观点,绘本也不例外。观点往往蕴含于故事中,因此故事情节就是绘本的重要特征。曾有学者将人解释为“叙述故事的动物”“一个渴望真理的故事讲述者”,由此可见故事在教育中具有某种特殊的作用。澳大利亚一位名叫苏珊·佩罗的资深幼儿教师在其所著的《故事知道怎么办》一书中,专门阐述了故事的疗愈功能。
在儿童哲学课教学中,可以使用的材料很多,如小说、电影、戏剧等。但是,无论用什么材料作为课程媒介,都只是激发儿童进行哲学探究的“催化剂”,它们在本质上都是讲故事,在故事中蕴含哲学知识。那么,为什么要选用绘本来讲故事呢?罗伯特·费舍尔说:“叙述理解是年幼儿童大脑中所表现出来的最初始的能力,也是最广泛应用的组织人类经验的手段。讲述故事的能力,是指人们能够创造出作为智力诘问对象的可能世界。”我们都是喜欢听故事的人,每个人在读故事时也能感受到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儿童亦是如此。绘本世界图文和谐,有的内容切合人们的生活实际,是生活的再现;有的事可能会在将来的某一天发生,或僅仅是想象中的世界。无论是哪一种类型,儿童都有极大的兴趣,甚至会刨根问底地追问下去。就这样,通过故事让儿童步入了哲学的“可能世界”。
若与纯文本故事相比,绘本有其优越性:绘本画面的直观性和情节的故事性,更符合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与需求;对儿童来讲,绘本没有纯文本小说的那种枯燥、单调感,绘本中扣人心弦的故事让儿童更感兴趣、更愿意阅读;不少绘本涉及的主题均来源于生活,甚至有许多与儿童的生活经历一致。如在《大卫,不可以》这本书中,儿童就能在绘本中找到自己或者同伴的影子。因此,与其他阅读材料相比,绘本更能开启儿童哲学的思辨之门,可以承担起引发儿童在哲学课程中进行思考的职责。
2.绘本实现儿童真实的自我表达
凯瑞·莫里斯在《绘本·教育·哲学》一书中指出:“人类的经验是借助语言表达的,这一观点对于教学非常重要。当我们研究宇宙、建造桥梁、做心理学实验时,我们并没有进入世界的直接通道,但是当我们想到宇宙桥梁以及其他人的时候,我们想到的其实是我们所使用的语言。思考总是带有这样的社会性和语言学的要素。”绘本的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用文字和图片来表达自己的语言,创造出新的场景,绘制出一个有意义的世界。当读者进入作者创造的世界时,就会借助自己的语言去理解文本。
在儿童哲学课上,语言只是一种工具,帮助儿童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儿童哲学课其实也是语言训练课。但儿童哲学课并不完全是语言训练,其最终目的是要引发儿童的思想碰撞。所以,绘本只是一个载体,最终目的是要利用绘本语言去搭建与儿童语言之间的桥梁,实现儿童的自我表达。
3.绘本激发儿童积极的哲学思考
所谓哲学文本,是在内容上探讨哲学问题或者能够激发哲学思考的文本。有些绘本是直接探讨哲学问题的,它们与柏拉图的《理想国》这样的纯哲学文本更为接近。比如,奥斯卡·博尼菲博士所写的《我与世界面对面》《生活的意义》等,这些绘本从一开始就带领儿童进入哲学命题的讨论中。
朱自强教授认为“好的图画书是离哲学最近的”。很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很早就发现了儿童对哲学思辨的兴趣。正如马修斯在其《哲学与幼童》中所说:“他们几乎是成人中最为难得的群体,认识到许多儿童天生就对哲学问题感兴趣。”
例如《动物绝对不应该穿衣服》通过给动物们穿上衣服的描述,来激发儿童思考“为什么动物不用穿衣服,而人必须穿衣服”“人与动物的区别在哪里”等问题。再如《雪地里的脚印》描绘了一只好狼,但其他动物都不相信它,由此引发了儿童对“在遇到过许多只坏狼之后,下一只狼会不会是好狼”的探讨。
在众多的图画书中,像这样的经典有很多,只要教师能够从哲学的角度去思考,聚焦绘本的哲学原理,就可以使课堂不再只停留在简单的语言训练的水平,而是能够跨越到更高的哲学层面。这样看来,与一般的绘本教学相比,用绘本进行儿童哲学教学对教师的挑战性更大,实施起来可能更困难。但如果仔细阅读完这些绘本后,就能发现它们只是作为哲学文本的载体,在儿童哲学课程中,可以让儿童学会用绘本“玩”出哲学。
二、儿童哲学课绘本介入使用的主要思路
作为哲学文本的绘本,在课堂上使用时,最关键的就是要保持绘本内容的开放性、绘本呈现的趣味性和绘本引发问题讨论的适切性,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促使学生进行自我表达。在此,将结合一些具体的绘本,讨论儿童哲学课绘本教学的设计思路。
1.走入绘本,贴近儿童需要
“回到事情本身”是德国现象学运动的一个口号,主张把任何对事情本身有干扰的因素先搁置一旁。在这里,首先要搁置那些对绘本的标签化的评论,因为这些评论是评论者自己的理解,可能会把绘本的主题或者内涵限制在某一点上,给阅读者先入为主的诱导,破坏了绘本原本所呈现出的开放性。
比如有这样一段绘本的推荐语:“黑暗与未知总是会让想象力丰富的儿童们浮想联翩,带来困扰。《暖绘本:我的床下有鬼吗?》中,爸爸用耐心与爱温柔地陪伴着儿童。温柔的父爱为儿童成长带来安全感,让儿童克服恐惧,茁壮成长。”儿童在面对未知事物时的确需要陪伴与温暖,但是如果按照推荐语的思路,教师就很容易把绘本的焦点聚集在父爱上,而忽视了题目的核心词——鬼。本来绘本是为了解决“是否有鬼”的问题,给儿童提供一个直面“鬼”的契机,为儿童与神秘事物对话搭建桥梁,并且儿童真正感兴趣的也是“鬼”。如果教师被推荐语干扰了,关注的重点很有可能停留在温暖的父爱上,而无法“走入”绘本的核心。因此,如果借用绘本作为哲学讨论的催化物,它首先应该以一部开放的、未被标签化的作品呈现;思考与讨论是学生对作品的加工理解,教师不能代替儿童思考,更不应给儿童提供结论。
2.导入情境,实现参与最大化
绘本故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情境,教师可以借助它,将儿童带入哲学讨论。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但开头却是至关重要的。假如课堂一开始就没有趣味性,那么学生就很可能不想参与或者参与度较低,这样不利于使学生跨入思考的大门。儿童哲学课可以利用绘本来开展教学,但它并不是绘本课。在绘本课上,教师可以先将作品直接呈现出来,然后向学生讲解。但如果在儿童哲学课上也像这样导入,那就没有了趣味性,也会让学生变得被动。例如,在上《生命的意义》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做这样的导入:什么是生命?请把你认为是生命的特点写下来。生命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如何解决这些困难?请将这些困难列在卡片上,制作成求救卡片。这样就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让他们进入生命的世界,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学生们提供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充满了奇思妙想,如可能会把魔法、高科技也列入其中。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一一讨论具体方案。教师如果只拿着书给学生读,就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参与度,不利于学生积极思维的发挥。
因此,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导入情境,尽管这种开端方式并不一定让全体学生都产生兴趣,但这也是让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的契机。这样,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就可以更好地关注到他们的兴趣点,就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进行思考。
3.挖掘问题,贴近儿童生活
问题是儿童哲学课程的核心,那问题来自哪里呢?罗伯特·费舍尔在《教儿童学会思考》中对探究团体中的问题做了这样的分析:将探究团体分为早期阶段和成熟阶段,在早期阶段往往是教师向学生提问,而在成熟阶段则是学生自己提问。毫无疑问,刚刚建立起探究团体的教师的确需要准备一些引导性问题,而这些问题要如何设计呢?对于刚开始利用绘本上哲学课的教师来说,很难马上提出适合的问题,很有可能仅仅停留在关于绘本内容的层面,即问题的答案可以在作品中找到。而哲学问题是开放的、无标准答案的,教师的提问是为了促进学生思考,而不是为了传递知识或价值观。这也是儿童哲学课有别于其他课程的地方。
因此,建议刚开始用绘本进行哲学教学活动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先考虑到儿童的生活经历,思考绘本中哪些细节会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选出几个合适的关键词,最后再列出问题。比如,在教学《大城市的小象》时,笔者主要围绕“麻烦”与“朋友”这两个关键词,根据儿童的生活情况设计问题,让学生罗列出自己的“麻烦”,并引导他们对“麻烦”进行分析:麻烦是谁造成的?为什么人会遇到麻烦?麻烦是一件好事情吗?在这些探讨中,儿童通过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对“麻烦”有了新的认识和见解。教师无需设计太多问题,因为学生在讨论中也会引发出很多问题;在设计问题时不必预设学生会怎么回答(预设回答可能会使教师做出有倾向性的诱导),因为对于真正开放的问题,学生是不会按照教师的思路去回答的,他们会有自己的想法。这启示,在具体引导上,教师必须时刻紧跟学生的步伐。
三、绘本介入儿童哲学课实施的基本流程
和其他课程一样,儿童哲学课也有一些基本流程。儿童哲学课不同于语文阅读课,也不同于思想品德课。它最终的目的是激发儿童爱思考、会思考,能通过思考解决问题,而用绘本介入这一流程就更适用于所有的儿童哲学课。
1.创造思考的氛围
课堂是学习的重要场所,师生在课堂上可以直接互动、分享。轻松、活跃、和谐、快乐、互动的课堂氛围,学生们都很喜欢。这样的课堂氛围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就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
儿童哲学课的环境必须适宜沉思、比较安静,座位的安排要有利于学生们的交流,所以尽量让学生围成一个圆圈而坐,以方便他们更好地交流、互动。这有助于学生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的正常发挥,并能提高他们包容、关心他人的意识。
2.开场陈述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以及想象力,教师应给学生创设一个可以进行思考的挑战性情境。在这里,就是先利用绘本进行一次讨论,然后再向学生导出绘本的实际内容,而且要尽量保持绘本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3.提问以及确定问题
当学生阅读完绘本后,再将自己的思考所得或者疑问写在纸上或黑板上,向老师和同學们展示。例如,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你觉得这个故事怎么样?谁在这个故事里面?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教师要能在类似的众多问题中,提炼出能够促进儿童思考的问题,促使儿童进行有深度的思考。
4.引导讨论
问题确定之后,教师应重点关注提问者提出问题的原因,明确学生的问题以及他们在问题背后所关心的东西。问题明晰后,就让其他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在一问一答、你问我答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分歧,先后发生矛盾冲突。教师要敏锐地抓住分歧处和矛盾焦点,促成新的讨论,以便达成最后的共识,乃至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5.回顾总结
在课堂的结束阶段,教师再根据本课内容对总体讨论的内容做一个总结,然后请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思考进行反思总结,最后请在课堂讨论时没有直接参与的学生进行补充,请他们谈谈自己的感想。
用绘本作为儿童哲学课的文本介入,能取得其他载体所不能比拟的效果。因为绘本图文并茂,内容简单而又丰富。例如,《失落的一角》简简单单的故事,学生很容易理解,读完该书后会有很深刻的体会,会明白缺陷与满足是人一生都要经历的。这使学生逐渐体会到绘本对成长的独特作用:它会于无声处潜移默化,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滋养着自己的成长。因此,教师要学会利用绘本,与儿童一起“做”哲学、“玩”哲学。
参考文献(编者略)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