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城市主义思想下苏州古城更新改造研究
——以苏州古城15号街坊为例

2018-02-15徐可也

建材与装饰 2018年1期
关键词:古城区街坊古城

徐可也

(苏州科技大学)

1 前言

新城市主义理论的提出,致力于缓解由于郊区蔓延化而产生一系列城市社会问题。如内城衰败、社会生活质量下降、社会两极分化日益严重。本文以新城市主义理论TND和TOD模式为参照,在新城市主义视角下以苏州古城15号街坊为例,探索分析苏州古城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古城更新改造提升的策略与措施。

2 新城市主义视角下苏州古城15号街坊存在问题

15号地块现状周边陆路水陆总体格局保存完好,地块北部西中市和南部景德路有公交站,除东侧在建轨道交通四号线以外,其余四个方向均离地铁站在15min以内。基地北部为山塘街、7号街区,侧重于私密,小尺度景观;西面为石路商业街,商业气息感强;东面南面为居住区,生活氛围浓厚。

2.1 从TND模式视角对街坊问题的剖析

伴随着当今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许多人认为苏州古城已更新地段无法体现原有的城市肌理、布局特色和传统风貌,苏州古城的整个格局风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古城保护的形式与前景并非那么理想。

笔者通过对现状调研发现,古城传统街坊内的人居环境恶劣,大部分居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堪忧,并且几乎所有河道的水质污染非常严重,难以支撑滨水景观,这造成了古城内具有一定年代的社区居民对其居住地所具有的认同感、领域感和安全感不断降低。因此,改善古城人居环境、重塑江南水乡所具有的地域特色的邻里空间与景观风貌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另一方面通过访谈和问卷发现,街坊当地居民认为15号街坊应当:①解决环境卫生问题;②街坊内部污水排放排水、消防和电信的问题。居民认为应当解决内部停车困难和道路内部通行困难的问题。15号街坊内部公共空间较少,居民多到艺圃游玩散步,应当拆除保护价值较低的建筑,增加广场和绿地等公共活动空间。

2.2 从TOD模式视角对街坊问题的剖析

目前,小汽车成为了进出古城区的跨护城河通道高峰小时的主要机动车车型,其比率远远高于公交车。苏州古城区的交通出行结构失衡,有待优化提升。

古城街坊当地居民上班的出行方式主要以机动车为主,其次为非机动车,如电瓶车,摩托车等等。居民日常休闲娱乐主要以周边为主要活动范围,因此交通方式主要以步行为主。对于改善15号街坊的交通的一些主要建议中,以增加公共交通设施和绿色出行交通工具为主。需要考虑人车混行的道路的科学组织方法,以此有效的协调上下班车流以及游玩的人流。

3 提升策略与措施

3.1 基于TND模式对古城邻里空间营建的策略提出

整体上对地块街坊进行环境的整治和改善,强化公共建筑在社区的节点位置,同时将绿地在主要步行道进行带状布置、在一些关键节点增加块状绿地以增强空间的可识别性与亲和性。利用功能置换和重组的手段为已经相对破败的社区进行重建,以注入新的活力,强调街区功能的综合性和复合性。

为了使苏州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空间更加地相得益彰,可以将艺圃如此的私家园林设计要素应用于公共开敞空间,如对其周边进行一定的旅游开发改造、增加标识和可达性、增强开敞空间的交流对话。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水乡的地域优势,增强水乡意象,对滨水空间的环境进行优化提升。向基地内部植入开放空间,主要分为沿河景观廊道打造和顺城墙开放空间收放两方面。其中滨河景观廊道打造开敞整个滨水视线通廊,打造南北线形多段绿地公园和活动场地,严格控制建筑退后距离。

3.2 比照TOD模式对古城交通模式的改进措施提出

单纯的“摊大饼”道路交通发展模式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中心古城区的交通问题,不如采取通过建设轨道交通,以轨道交通线路为导向线型,为避免地下空间的破坏而适度穿越古城区,疏散发展城区空间的TOD模式。

古城内地面停车场的面积是少之又少,一方面由于古城内用地紧张,另一方面大面积的地面停车场会破坏古城机理。因此,古城适宜采用地下停车的方式,在停车场地利用立体停车智能流转设备。另一种方式则是,将地下停车集中在古城墙外,在城内大力推行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在公共交通主导下,可采取“P+R”,即私家车集中停在城外,再通过公共交通方式进入古城内,减少古城内的机动车出行量。

4 结语

通过对新城市主义思想的不断拓展延伸,落实于规划实践,从而复兴苏州古城的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特色风貌,通过对空间的塑造、环境的改善、设施的提升让居民安居于此并寻回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再现苏州古城天堂般的美丽、繁荣与富庶。

[1]何人可,译.新城市主义宪章[J].建筑师,2003(3):50~51.

[2]王 丹,王士君.美国“新城市主义”与“精明增长”发展观解读[J].国际城市规划,2007(2):61~66.

[3]金广君,许光华.TOD发展模式解析及其创作实践.规划师,2003(12):69.

[4]徐谦.新城市主义视角下苏州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剖析[J].江苏建筑,2011(5).

[5]周 乐.苏州古城交通分析及改善策略[J].城市交通,2006(14).

[6]桂丹,毛其智.美国新城市主义思潮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城市设计的借鉴[J].世界建筑,2000(10).

[7]丁文静.新城市主义的人本理念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城市问题,2006(3):89~93.

[8]黄虹.“新城市主义”在中国的应用意义初探[J].安徽建筑,2003(5).

[9]刘昌寿,沈清基.“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02(1).

猜你喜欢

古城区街坊古城
苏州古城区交通拥堵现状及优化措施分析
以街坊为单元的老城区微更新方法研究
——以柏林Kreuzberg 地区为例
良渚古城
浅析古城区七河镇红心猕猴桃的栽培种植技术
唐朝城市街坊布局规划
积极治理丽江市古城区农业面源污染,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翘街古城
百万庄小区街坊调研及街区改造设计
安居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