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透”说“服”
——从《簪花仕女图》说起
2018-02-15陈胜蓝
陈胜蓝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引言
目前国内以“透视装”为研究对象的专家学者,主要从流行现状、款式结构、流行元素、新型面料的角度解读服装艺术中的“透”与“实”。本文则立足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角度,探究服装“透之本”—传统面料,“透之制”—传统服制。并将二者结合从中国文化、东方美观“再”看国际流行服饰中的“透”之美。
《簪花仕女图》传为唐代周昉绘制的一幅粗绢本画卷。画中采用工笔重彩描绘了6位丰腴贵妇及侍女游园赏花之情景。图面不设背景,固显人物衣着尤为鲜艳。前景、中景、远景的六位仕女衣着形制共存一个特点:半露酥胸、纱幔披身、玉臂隐绰。张孟常(2014)在《衣裳中国—中国历代服饰赏析》中解读《簪花仕女图》中说道:“……丰盛的头饰协调于丰腴的体态,裙前高及胸,后摆逶迤拖地,长裙之上罩一层轻薄透肤的广袖长衫…….”多处细节体现盛唐国风开放,女子宽衣释带的社会风尚,服饰材质则以“透”为美。“透”绝非历史偶然,它是由时代风尚、纺织技术、中西文化交流等多因素共同得来,是造就唐代服饰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文明产物之一。
1 桑田之渊—质料“透”之美
服饰中的“透”,从视觉表象为“朦胧”。从材质性能上表现为“轻薄”。早在夏商周时期,“透”面料就随中国养蚕和纺丝技术记载于中国古代服装史中。从“沧海桑田”说起,桑树、桑田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意义非凡,被称作“陆地”的桑田,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类的起源之地以及生存活动的载体。“桑树林”在原始人类的认知中被认为是“天地交互”之神地。那么喜食桑叶的桑蚕也自然被传统手工艺人供奉为“神虫”,它的吐丝结茧、蜕蛹成蛾被视为“羽化之升仙”,而丝作为天然蛋白纤维也是人类文明产物之一,蚕丝的天然属性决定了它所织造的丝织物可轻、可薄、可透。最具代表性的轻薄丝织物以纱和绡为代表,始于夏商时期,随官阶服等盛行于隋唐服饰中。
纱,古人称:“方孔为纱”,将纱中最轻薄透明的又称“轻容”,即“轻纱薄如空”“举止若无”。轻、薄、无不仅精概了纱之性,更显示了中国古代养蚕纺丝技术之精湛。以纱为代表的最具特色的服饰形制当属唐代女子的“纱罗大袖衫”,《簪花仕女图》中女子所着的掩胸单衣材质即为纱罗。欧阳炯在《浣溪沙·落絮残莺半日天》中的“绮罗纤缕见肌肤”即是将纱罗之“透肤”的观感描述的淋漓尽致。唐文中描写纱的诗句较少,大都出现在唐绘本中,例如阎立本的画作《步辇图》、南唐画作《韩熙载夜宴图》等。
绡(真丝绡),是以桑蚕色为经纬交织的平纹轻薄透明的绸子,绸面起绉而透明,手感平挺,较纱略带硬性,织物孔眼清晰。《说文》:“绡,生丝也。”《洛神赋》中:“曳雾绡之轻裾”。绡,释义为薄雾之轻纱。《荔枝图序》中:“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紫绡”意即包住果肉的薄皮像紫色的清透绸子。《柳絮》中:“乱飘香粉穿綃幕,遍拆新绵点客衣。”“绡幕”意为透薄的纱制帘帐。
2 兼容并蓄—形制“透”之度
中国古代服制“唯礼是尚”。式为服之制,服为制之纲。衣冠服制几千年来未能挣脱礼之桎梏。隋以后衣冠之制渐露初形,至唐建立。
唐政治、经济、文化领先国际,当时与唐政府有过往来的国家和地区曾高达300多个。因盛世之境,唐文化的自信使得服饰色彩、结构、面料在“西化”之势中仍有所保留。虽国风开放,但开放有度,兼容并蓄异族文化。代表性服饰为“帷帽”、“明衣”、“帔纱”。
2.1 帷帽制
初唐“透”服饰的一种代表形制。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M187唐墓出土的带帷帽的彩绘女泥俑中可以看出其基本造型:帽桶高耸,色黑。帽檐下坠挂透明方孔网纱遮面,即帷。帷宽至颈,帷长等同于帽檐外端周长。帷帽原为隋代西域地区女性为了遮蔽扬尘风沙的透明裹巾。唐初,帷帽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礼俗——“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故一度盛行。帷帽从胡人的遮面纱演变为冠与纱的结合,亦是“胡装唐化”的创新之作。唐日常行妆,女性多高髻,故帽筒高耸。帷纱不仅延续了胡女子的透肤纱巾,更体现了唐初政治的吐故纳新,开放包容。
2.2 明衣制
明衣属唐盛装的一种服制形式,据史料记载:“唐盛装必具三绝,一是披薄纱明衣,二是梳高墙簪花,三是峨眉靥面妆。”《礼书》中对明衣有较为明确的释义:“明衣之袂属而不削,裳前三后用而不避积,衣之长及足跗,明与肤无异”。与肤无异,可以理解为明衣透肤的程度,常以透明薄纱所制,盛唐仕女惯以明衣作为日常外服。从《簪花仕女图》清晰可见,明衣一般能较为清晰的透视仕女所着裹胸裙的颜色和花式。裹胸裙多为材质不透肤的重磅锦、锻。锦、锻是组织紧密的丝织物,色彩为单一素锻或多彩提花锦。明衣与裹胸裙的搭配,或是杂色绣花明衣配素色锻,亦或是透肤素纱明衣配提花锦锻,虚实相应,刚柔相济体现了中国传统服饰早期的搭配美学。
2.3 帔巾制
隋唐以前,服饰为彻底的“礼制”产物,但帔帛的出现可以说是唐开明政治的体现之一。盛唐服饰形制也在政治、文化、贸易的互通有无中应运而生。盛唐女性着装主要有三部分组成:裙、衫、帔。《旧唐书》对波斯人有“妇人亦巾帔裙衫”的记载。另则,《中华古今注》:“女人帔帛,古无其制......”足以可见,帔为唐时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西亚服饰的一种,而后结合唐服饰改良的一种流行样式。帔,唐时称“帔子”或“帔帛”。材质多为轻薄透明的纱、罗。据从唐画卷所呈形象资料看,帔帛的结构形制分为宽、窄两类:横幅较宽者,女子多将其披搭于肩。后者横幅较窄,长度达两米以上,则将其环绕于身,旋与臂腕之间。
3 中为西用——“透”服饰的new look
3.1 摄影作品中的“面纱帽”
张孟常就帷帽对西方服饰的影响力,有过这样的解读:“欧洲在几百年之后,将帷帽它当作一种面部装饰,就说明了它与人的心理融汇而拥有持久的生命力。”上世纪30年代,欧洲一度流行面纱帽。上流社会女性们开始注重自己的发型及服饰搭配,各式各样的礼帽应运而生。面纱挂于帽檐无疑是当时时尚界的new look,面纱帽搭礼服无疑是舞会以及正式场合社交礼仪的服饰标配。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她们将其用来与普通女性区分身份的重要标志。面纱是透视面部的媒介,它作为一道有形的屏障将与人相视的直面冲击力有效降低,甚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在无形中保持了谨慎的亲和力。在西方正式社交场合中,“面纱帽”的佩戴都会毫无违和感的将服饰诉诸于一种礼仪。
凯拉·奈特莉(Keira Knightley)出演的电影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其饰演的贵妇安娜·卡列尼娜在影片中多次饰以面纱帽出镜。从剧照中清晰可见20世纪初典型的“S型”服饰风格,帽檐卷曲呈“S型”,面纱大都以网状绣花蕾丝为纱面,纱帷长度至颈能覆盖整个面部。网纱织点细密,质地柔软,透析度较硬质网纱更易辨识人物面部轮廓及五官。这一时期的面纱帽更接近传统帷帽的造型结构。相比凯拉·奈特莉的面纱帽造型,奥黛丽·赫本在《偷龙转凤》中的二分之一面纱造型,曾轰动整个巴黎时尚界,也是现代面纱帽作为服装配饰的一个终结。不同于传统帽筒加帽帷的结构,20世纪中期帽筒渐而演化为一个头饰或者概念帽饰。《香烟、面纱与巴黎》是20世纪美国摄影大师威廉·克莱因(William Klein)为《Vogue》拍摄的一张照片。照片上的女子手指轻夹香烟,从她口中逸出一口轻盈的烟雾透过黑色的面纱,朝女子狡黠的眼神反方向消散。面纱帽巧妙地打破了作品本身的凝重压抑感,在黑与白的色调中增加了整幅作品的灰度,从而达到黑、白、灰的完整色彩关系。
3.2 行走的“诱惑”——秀场上的“透视装”
不可置否,“衣能遮体”的底层文明时代渐而被时尚界颠覆。在设计师玩转的“头脑风暴”中,衣能遮体,亦能透体。透体于西方新式理念为“性”的解放,于东方传统观念为“性”的接纳,在人类服饰发展史中每一次对文明的探讨都将“透”摒弃,每一次服装理念的创新,都将“透”重新推回历史舞台。
3.2.1 “遮”体不避性
衣能避体,衣能遮羞为服装的基本功能,遮羞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避性。从史前文明无“养蚕纺丝”的记载,《礼记·礼运篇》中:“昔者…未有丝麻,衣其羽皮”,大可推断远古时期的“遮羞布”为动物羽毛或者毛皮,即不透明的面料。倘若透明,亦无“遮羞”可言。而近些年,设计师巧借“遮羞”之名毫无“羞耻”之意将透明面料大做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说,时尚可以以“不文明”而合理,但绝不能在服饰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脱离设计师乃至时代的“自我意识”的传达。
在2017巴黎时装周中,设计师Mak在jourden本季的作品中使用了金属和透明元素,从面料再造中作为切入点,将多种不同感官、触觉的面料运用到单品设计中,例如针织与透明纱合为一体的条纹长衫,透明纱印蕾丝花纹的连衣裙,为当下“性冷淡”风格增加了更为精致的细节。Dolce&Gabbana在2018春夏时装秀上,仍延续一贯的西西里风格,面料大都采用透明的绉纱、蕾丝、网状针织以及真丝乔其。前几年被设计师推崇的“女权主义”在本季得以升华。他们更专注于将“春光乍泄”以一种更为合理的方式来博取世人理性的眼光。在物质极大富足的当今社会,服饰的基本功能性虽不能被忽略,但决不能以一种自然需求来桎梏服饰与人体的关系。女性的肌体、女性的符号本应以一种美的设计语言、文明的设计态度通过服饰更好的得以诠释,无须刻意避性,而“透”面料则以一种简单而直白的视觉感受予以传达。
3.2.2 弄“虚”不作假
“虚”即非真实之意,与其对应的“实”即事物的存在感。中国古典绘画作品中,都鉴以“虚实相应”为上品之作。近为实,远为虚;地为实,天为虚;鱼为实,水为虚。“虚”在服装美学中,一直从属于服装中的“实”。服装设计中的“虚”不同于绘画作品中的虚空,绝非“皇帝的新衣”,靠主观臆想不依靠某种物质而存在。它与“实”都以服装材料为载体而真实存在,“透”是“虚”在服装材料视觉表象的一种形式,大都以欧根纱、蕾丝、镂空棉麻、PVC等面料为主。国际大牌chanel在2018春夏高级成衣系列中,设计师首次将“透”元素引入chanel特有的的编织材料中。编织面料在服装材料学中应该说是最为“务实”的面料之一。“实”主要表现在染整工艺中,纱线未经“加捻”之前即着色,“加捻”之后的多股纱线以经纬交织的方式成型,色织面料光泽较为厚重饱满。Chanel此次采用无色透明的PVC来辅佐惯用的编制材料,虚实结合,相得益彰。设计师主要将PVC材料运用于手套、披肩、帽檐、靴子、手提包等配饰中,先前的复古造型变化不大,巧妙的达到弄“虚”而不作假的视觉效果。Chanel近些年来,从面料设计与运用中可以说是固步自封。本季透明元素所代表的“未来主义”颠覆了其一贯秉承的“复古风尚”。
结语
“透视装”在国际舞台上能走多远并不重要,服装透视文化在中国服装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才是后人值得研究、值得借鉴的宝贵财富。
[1]张孟常.衣裳中国—中国历代服饰赏析[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4:59-61.
[2]贾玺增.中外服装史[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6:29.
[3]许慎.说文解字[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5:185.
[4]黄辉.中国历代服制服饰[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1:141.153.144.
[5]贺洢轩.世界名牌圣经[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