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文物保护意识的调查研究
——以御窑厂遗址为例
2018-02-15李超
李超
(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景德镇333403)
1 背景与思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转型加剧,全国范围内许多城市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据中国社会科学网报道,2015年对于文化遗产领域来说,不再是大拆大建的一年,但依然是文物违法案件屡禁不止的一年。4月,天津市不可移动文物盛锡福大楼在建设方“曲线拆楼”的过程中被拆除;5月,上海历史建筑懿德大楼被“保护性破坏”;6月,广西钦州抗击日寇名将刘永福墓、抗法名族英雄冯子材墓频遭破坏性盗掘;10月,福建长乐抗倭名将戚继光屯兵遗址被强拆等等。当前文物保护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势,急切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面对,提高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
2 大学生文物保护意识的调查
2.1 调查和实践
为了更好地了解景德镇大学生对御窑厂遗址文物保护的意识,我们陶院考古系的几名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景德镇大学生开展了一次关于全面加强以御窑厂遗址为核心的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问卷。
2.2 调查结果的研究分析
通过对调查过程和数据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中反映出不少问题:
一是在校大学生对景德镇和御窑厂遗址的基本认识存在许多不足,文物意识明显十分薄弱。数据中有78.7%的同学没有去过御窑厂,有75.6%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才知道有御窑厂,我们从现场的问卷调查过程中还细致地了解到,这里面也存在很大一部分人是在现场填写调查问卷时,才知道“御窑厂”这个词语。另外,在描述对御窑厂遗址保护的建议时,不少同学根本就说不到点子上,不能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同学们对御窑厂的历史根本不了解或者也只是浮于表面的浅显认识。
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在受调查的景德镇1000名在校大学生中,只有8%的同学是本地人,大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外地,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其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他们对“御窑厂”一直很陌生。
2.大学生对类似于御窑厂这样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文物保护单位缺乏足够的认识兴趣。比如,由于专业性质,一些所学专业和文物没有必然联系的学生没有兴趣去了解那些距离他们遥远的东西,理科生对于文物方面的认识相对于文科生稍差一些;艺术生对于“陶瓷”、“御窑厂”的认识,比文化生更多一些;而专门学习考古学的学生,他们的认识就更深一些,更广一些。另外,在网络化的当今社会,知识碎片化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中娱乐充斥着新闻头条,光鲜亮丽的外表、轻松幽默的格调迅速抓住了大学生的眼球,但是那些外表残破的文物并不能够吸引现代大学生的目光,因而他们更不会主动地去了解和认识那些陈旧乏味的东西,“御窑厂”、“文化遗产”、“文物”等便不会使他们上心,文物的价值得不到更好的发掘和理解。
二是文物保护单位的宣传力度不够,并且存在一些地区歧视的潜在规定。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对御窑厂缺乏了解,一部分原因还是文物保护单位并不能够对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进行更好的宣传教育,那些具有魅力的文物没有得到较好地挖掘,这对于青少年来说,自然不会产生足够的吸引力。而且据我们平时的了解和调查,御窑厂考古遗址公园的收费标准,存在本地和非本地户口的明显差异。文保单位的这种做法,无疑会对御窑文化的传播产生一些负面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一些想要参观御窑厂的学生望而却步,这样不仅会降低御窑厂在景德镇地区以外的宣传力和影响力,而且更不利于瓷都文化的传播。
三是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文物保护知识方面的工作有待改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文物保护意识的教育也应该从小做起,但是在当前应试教育盛行的今天,在“唯分数论”占据教育领域的时代,学生的兴趣爱好被抹杀,培养学生文物保护意识的教育也难以实施。文物的保护国家有责任,地方有责任,文物工作者有责任,全社会有责任,有责任培育好一代又一代文物保护的接班人,文物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文化信息,文化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因此做好文物保护宣传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3 建议与反思
为了能更好地保护祖先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我们应该从保护御窑厂遗址的调查中得到怎样的启发,怎么搞好文物保护工作,从而提高大学生乃至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呢?
首先,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增强文物保护意识。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培养自己对文物及文化遗产的兴趣爱好,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努力学习文物知识,深入了解和认识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以及精神价值,增强保护文物的能力,将保护历史文物,作为不可推卸的神圣使命。
其次,文物保护单位加大对文物的宣传力度。要做到人人爱护文物、保护文物,自觉履行对国家对社会的义务之目的,就要用宣传教育手段唤醒全社会对对文物保护的参与意识,让公众分享考古成果,使全体人民认识到文物是整个民族的宝贵遗产,做到保护文物人人有责。
教育系统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学校教育,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具有文物展览,举办考古知识讲座,开展“考古新发现进校园”活动,以及与“公众互动”的考古现场体验活动等等,从而增强爱护文物的意识,树立其自身的文物保护意识,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尊重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文物的意识和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最后,新闻媒体要加强对保护文物意识的宣传。随着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探索·发现》栏目和地方电视台类似节目的陆续播出,以及类似美国家地理频道、Discovery频道等知名科普媒体日益为全国观众所知晓,从某种程度上,公众对于考古知识的态度正在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向如今的“主动关注”所转变。
文物保护任重而道远,提高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抓住一切机会,利用一切媒介,增强保护国家文物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