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鞋履趣谈之
——古代鞋履上的爱情观
2018-02-15四川余淼
文 四川/余淼
【当爱情遇上鞋履,便是一种别样的意境。对于鞋履,古老的东方文化有着与众不同的表达,一履一情缘,从古代鞋履上我们可以一睹中国古人的爱情观。爱情一直都是人类古老且又永恒的话题,当封建宗法社会遇上了爱情的时候,传统含蓄与热烈奔放以不可思议的状态纠缠在一起,而最后幻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的细节之中,而鞋履便是其中最为有趣的表达。】
虽然在封建礼法统治之下,爱情与婚姻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命题。《诗经》的“关关雎鸠”刚刚为始出蒙昧的古人开启一道人性与爱的窗口,紧接着爱情,这一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便被强大的封建政权用伦理道德绑架。回首中国古代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禁欲与自由的脆弱平衡里,古人对于爱情的追求从未停止。《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焦仲卿还有《西厢记》里的崔莺莺与张生,既是古人对于执着爱情的理想化身,也是对于爱与情最深刻的理解。
生死相依,不离不弃,这是古人对于爱情最基本的爱情观。“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乐府诗集·上邪》用精炼的句子恰到好处地描述出了古人对于真挚爱情最为炽热的态度。其实除了这些震撼人心的文字之外,古人还有许许多多对于爱情的表达,譬如说鞋履。
成双成对,前后相依,是古人对于我们脚下的鞋履最为直接的特点总结。基于这样的特点,鞋履就成为了古人对于浓烈的两性情感宣泄的窗口。不同于首饰或诗文那样的“明目张胆”,脚下的鞋履带有着天然隐晦的特征,这样委婉的表达更加符合中国人含蓄的气质。鞋履必然需要成对,否则人们就无法出行,这就好比夫妻两口子过日子,唯有成双成对才能够把日子过好。再比如穿鞋出行,总要一前一后,这一前一后的关系就如同夫妻之间的夫唱妇随。
若是夫妻二人缘分到头,那么最为直接的表达方式则还是从鞋子开始。分鞋破镜便是古人对于夫妻分离的一种描述。据传,宋人程怀鹏举被掳到张万户家作奴隶,娶张所掳宦家女某氏作妻。某氏见程怀鹏举才貌非凡,不是久居人下的人,多次劝程逃跑。程怀疑妻子受张唆使试探自己,向张报告,某氏因此被逐。某氏临行,脱下绣鞋一只与程交换,期望日后相见。这便是分鞋典故的由来。至此以后,但凡是夫妻之间分别或是恩断义绝,则往往无需多言,将鞋由双分成两个单支,其中的寓意就不言而喻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古代宗法社会里生活的男女一直都无法真正实现从爱情再到婚姻的顺利过渡。门当户对和明媒正娶一直关心的是在一场家族与家族或者家庭与家庭的合作中对等关系和礼仪程序。至于爱情则往往成为了许多青年男女渴望的情感。于是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还有无法表述的现实束缚,越发锤炼出了中国古代年轻男女的炽烈爱情观,并且创造了含蓄却又容易被感受到的表达方式。赠履便是其中较有意思的一种方式。例如唐代的姚月华在《制履赠扬达》有言:“金刀剪紫绒,与郎作鞋履。愿化双仙凫,飞来入闺里。”作为唐代的才女,只因与邻舟的扬达互望一眼,便有了千般情愫,一见钟情也罢,或者是命中注定也好,敢爱敢恨,这样的女子爱得酣畅淋漓,恨得干净利落。而就算是如此大胆和有才情的女子,也最终选择了用鞋履来表达自己的情愫。也许是因为鞋履本身的爱情含义,亦或者是此去经年的千山万水,用一双合适的鞋履来陪伴情郎走过千山万水,替自己呵护爱人,也不失为一种恰当也有意境的解释。制履赠郎,与母子临行缝衣还有采莲寄相思共同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三个有关思念的典故。
物本无情,人有情。鞋履在中国古人这里被赋予了各种内涵,爱情是绝对需要我们不断品位的话题之一。从器到情,鞋履怕是中国古人的服饰里面最为历经变化的物件,这种变化恰恰让人感受到了东方文化的魅力所在。含蓄且有不失韵味,将一个普通的脚下物件变成一个爱情的象征,这种独特的东方式表达让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