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的土家织锦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模式的研究

2018-02-15王静李军胡涛樊祖原

关键词:织锦土家文化遗产

王静,李军,胡涛,樊祖原

(1.湖北民族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2.湖北民族学院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1 引言

土家织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土家织锦文化遗产存在着保护手段单一,土家织锦织造工艺落后,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等问题[1]。在现代的生活方式及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如果不深入研究土家织锦文化遗产保护和改进织造工艺,土家织锦将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且有可能出现失传的危险,因此深入研究土家织锦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方式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意义。“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已逐渐成熟[2,3],但是针对土家织锦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模式的研究还很少涉及。

文章通过利用“互联网+”背景下数字化技术对土家织锦文化的传承、传播与生产手段进行创新设计研究,达到扩大土家织锦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保护与传承土家织锦文化的目的。文章首先是对土家织锦文化资源全面收集、整理与研究情况的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土家织锦文化资源分类体系和编目规范,从而建成土家织锦文化资源服务平台;其次是对土家织锦文化资源服务模式和保护传承的方法进行历史的理论总结和现实的经验探索,以指导当前土家织锦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最后是介绍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土家织锦文化数字化展示系统和土家织锦智能生产系统,以展示数字化技术在解决当下土家织锦所面临的诸多困境时可以起到的作用。

2 土家织锦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

土家织锦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存储是在对土家织锦文化资源全面挖掘、制定科学的分类体系和编目规范基础上进行的。需要运用摄影、摄像、数字录音等技术手段;同时需要对土家织锦图案按照线条和色彩构成进行划分,形成土家织锦图案基础数据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源的聚合和数字化存储是建立在详细的田野资料采集等基础工作上的。土家织锦主要分布在湖南省龙山县洗车河流域的河谷村寨中,在永顺及湖北省的来凤县等地也尚有些许遗存,其分布区域呈现出分散和偏僻的特征,在文化资源的采集工作中科研人员与技术装备必须深入到其分布的村寨,记录其生产制作的完整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土家族围绕土家织锦的制作、使用和流通衍生出了诸多的文化事项,土家织锦不仅只是一种物质资料或一门生产技术,它与土家族人的性别分工、民间艺术、价值取向、道德评价、互助体系、民间信仰等文化事项联系来,构成了他们独特的民俗文化系统。因此在记录与采集时,不能仅仅只关注土家织锦作为物质材料和生产技术的物质性的一面,与其相关的生活方式和诸多文化要素也应一并采集,这样才能完整的记录其文化的全貌。土家织锦文化的核心在其独特的纺织工艺,其从最基本纺纱染线到上机挑织再到具体的应用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进行采集时大到织机的打造,小到挑织的指法,每一步骤都必须力求拍摄和记录完整。传承人则是文化遗产传承的关键,他们是具体技能的掌握者,更是文化的继承人和传播者,因此在进行文化资源的采集时不能忽视传承人的作用,文化遗产的传承往往与传承人的个人经历纠结在一起,形成了其独特的传承机制,因此对传承人口述记忆的记录工作在资料采集的基础工作中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完成了基础的文化资源采集工作之后,所采集的原始资料必须及时的采用数字化存储技术妥善保存,同时还应该使用数字化技术对其进行分析、分类及聚合。首先,对采集到的土家织锦图案资源按照文化题材将其分为:动物鸟兽、植物花草、生活器物、天象地属、文字装饰、几何勾纹和吉祥综合共7大类型,并建立包含239种图案的土家织锦传统纹样名录,如表1展示的天象地属类。接着对织锦图案分析其纺织规律,构图及配色规则,对其进行矢量化的处理,并使用数字分割技术将其分割为一个个图元集,过程如图1所示。最后,利用采集到的土家织锦文化资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及历史渊源,研究基于主题语义关联的片段内容聚合技术;开发支持内容在线聚合与信息服务的工具,为土家织锦文化资源重构与服务提供支持;研究基于语义本体的织锦文化资源检索技术,提升用户检索的效率和质量。

3 土家织锦文化的数字化展示和传承

当下,土家织锦的主要分布地区正在迅速的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土家织锦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正在逐渐消逝。如今,尽管当地政府已经将土家织锦包装为当地的文化名片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这里已鲜见有土家族在新人婚嫁、幼儿满月等民俗活动中使用土家织锦。现代化改变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土家族女性从传统的耕织生产中解放出来,她们不再学习织锦,而是争相前往外地打工,现在工业印染或机械提花的纺织品在原属于土家织锦的市场上大行其道,土家织锦则只能作为地区性的特产商品来勉强维持有限的销售市场和传承人群。田野调查发现目前土家织锦的从业人员平均年龄已经超过了53周岁,人员的高龄化情况非常严重,但由于土家织锦行业整体的收入水平都较低,所以很难吸引年轻人参与到生产和传承的活动中来。传统上土家织锦按照挑织方法的不同被分为“对斜”和“上下斜”两种工艺,“上下斜”工艺挑织的产品更精致,但其成本也更高。然而文化土壤的消逝导致土家织锦丧失了原有的民俗用品市场,当下土家织锦只能集中在旅游纪念品市场上销售,为了与成本低廉的外来工业制成品竞争,从业单位在生产用作旅游纪念品的织锦产品时几乎只采用成本较低的“对斜”工艺,由于久不操作很多织锦工人已经淡忘了“上下斜”的织造手法。若长此以往,很可能会对织锦技艺的传承造成不可逆的损失。

表1 天象地属类

(a)船船花土家织锦 (b)船船花土家织锦矢量化图案 (c)船船花结构、配色及图元分析图1 土家织锦图案矢量化及结构分析

目前土家织锦文化的传承形势岌岌可危,而数字化技术的引入则有望克服土家织锦在传承中所遇到的问题。使用数字化技术对土家织锦文化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和传承需要在全面发掘和整合土家织锦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搭建土家织锦文化资源服务平台、土家织锦数字化展示平台和土家织锦智能生产展示平台。这些平台采用基于面向服务的构架,对各应用系统之间的业务流程进行跨系统的整合,实现各业务系统相互通信,产生跨系统业务流程,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数字资源服务。土家织锦文化资源服务平台将达到以下几点目标:一是按照确定的土家织锦文化资源相关标准体系和数据中心建设规范,构建土家织锦文化资源数据中心。数据中心按照企业级数据存储和访问要求,运行土家织锦文化资源数据库及相关应用信息数据库,并部署相关的核心业务系统,如土家织锦图案识别系统、CAD设计系统、CAM控制系统等。二是建立安全的核心业务访问层。采用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和身份认证机制,在数据中心的基础数据和核心业务之上部署核心业务访问层。通过核心业务访问层,各种业务应用系统可以快速、安全的完成数据访问和系统调用。三是建立多终端的土家织锦文化资源服务系统。在各种终端上,部署土家织锦文化资源服务系统,通过各种通信渠道(移动无线网络、Internet网络和串口网)调用核心业务访问层,完成对核心业务和基础数据的访问。通过土家织锦文化数字化展示与智能生产服务平台,达到面向织锦织造企业的示范应用、适合于旅游资源的土家织锦数字化展示与智能生产展示示范以及适合于大规模的土家织锦文化数字化推广示范。

土家织锦平台分PC端和移动端,PC端基于Zend Framwork框架进行开发;移动端基于Hybrid技术进行开发,目前移动端支持IOS&Andriod两大手机操作系统。研究成果展示为研发土家织锦文化资源分类、聚合及数字化应用示范平台一套,该平台预留土家织锦文化资源服务平台、土家织锦数字化展示平台和土家织锦智能生产展示平台接口,其系统运行主界面如图2所示。其中移动互联网文化资源展示如图3所示,互动式土家织锦工具、工序及手工织造系统展示如图4所示。

图2 土家织锦文化资源分类、聚合及数字化应用示范平台主界面

图3 土家织锦移动终端展示

图4 互动式土家织锦工具、工序及手工织造展示系统

4 数字化技术在土家织锦生产性保护中的运用

目前,土家织锦行业所使用的主要依然是一种古老的斜式腰织机,这种织机在纺织时需要将织物捆绑在纺织者的腰部,对人员的束缚性很强,纺织的动力也依然坚持人力手工挑织,生产效率非常低,这导致了这一行业的从业人员的收入普遍不高。众所周知,传承人的培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生存和继续发展的关键,刘代娥、叶丽萍等土家织锦传承人都在自己开设的作坊中创办了传习所,他们和龙山县劳动就业局、龙山县技工学校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资源用于培养新的从业人员,但整个行业落后的技术水平和较低的收入使得几乎所有参与培训的学员都选择了离开这个行业。同时,目前从事织锦生产经营的单位以作坊式的小工厂为主,他们多数不具备技术开发和产品设计的能力,无力革新生产技术和设计新产品。这一现状导致土家织锦中的各个厂家都在跟风生产市场反馈较好的产品,挎包销的好他们就扎堆生产挎包,围巾销的好他们就扎堆生产围巾,目前市场上的织锦产品严重的同质化,同行企业抱着同质化的产品只能进行相互压价的恶性竞争,又进一步导致了土家织锦文化传承和发展环境的恶化。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生产技术能否得到有效的革新,产品能否在创新设计上取得到有效的突破是土家织锦文化能否生存的关键性问题,而数字化技术的介入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切实有效的途径[4-5]。一方面互联网背景下的土家织锦文化及展示平台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同时为有志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瑰宝的设计师提供了大量的文化素材,这在本属于“下里巴人”的民间工艺美术和“阳春白雪”的现代化高端设计理念之间架起了网络信息化桥梁,为土家织锦能够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另一方面智能化生产思想的引入为土家织锦行业突破生产力落后及生产效率低下的困境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让土家织锦有了能与汹涌而来的廉价工业制成品在市场上分庭抗礼的竞争力。

目前,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及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CAM)的土家织锦智能化生产系统(如图5所示)已经得到突破[6]。此系统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通过智能芯片控制对应机电装置的运转;采用工控机,将织锦CAD系统的设计结果等织造数据通过网络通信传输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再通过PLC控制提花笼头的提综控制和箭杆织机的芯模升降机了控制织造设备的运行,成功的实现了土家织锦的智能化设计和生产,大大提高了土家织锦的生产效率。

图5 土家织锦CAM系统

5 结束语

综上,在“互联网+”概念蓬勃发展的当下,数字化技术的灵活运用有效的解决了土家族织锦文化在传承中所遭遇到的诸多困境。这一成功的学术实践也为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借鉴。但需要注意的是,将数字化技术使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时要坚持以保护文化的本真面目为基本原则,在科研实践中应该尊重具体文化遗产原有工艺流程的整体性和核心技艺的传统性,而不能轻易的去干预文化遗产传统的生产方式、工艺流程和核心技艺。在将先进技术运用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的时候,如何兼顾技术的“先进性”和文化遗产的“传统性”是每一位有志于此项研究的学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织锦土家文化遗产
瑶族织锦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西兰卡普:土家族的织锦与史诗
与文化遗产相遇
传承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土家摆起来
土家摔碗酒
Tough Nut to Crack
明清两朝地方文献辑录的土家语词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