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存款保险制度下商业银行道德风险
2018-02-14闫晓金
【摘 要】 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银行不断扩张存贷款业务,这样增加了存款人的道德风险,为保证存款人的利益,存款保险制度由此产生。但是存款保险制度的发展又导致了商业银行道德风险的提高。本文将通过单变量分析法来论证。
【关键词】 存款保险制度 道德风险 商业银行
一、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道德风险的影响
存款保险制度,通俗的来说,就是由银行缴纳保费,保证存款人的本金和利息不会因银行的倒闭而损失。我国经过了由隐性存款保险到显性存款保险的转变,一定程度上会提高银行道德风险问题。
(一)对于理性的存款人,一般都会追求利润最大化,相比之下,存款人更乐于将资金存入利率更高的商业银行中。面对这种形势,银行将会想方设法去提高利率而使得存款总量增加,这样不仅增加了自身的运营风险,而且这些银行很可能有不合理的资产结构。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也在追求更大的经济利润,便会将资金贷给贷款利率更高但是业务情况比较差的企业。
(二)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引发银行自我管理的松懈,引起对存款人利益的忽视。规模大、信誉好的银行发展速度逐渐提高,而一些经营不善的银行的负债增长率就会受到约束,由此增加了银行之间的差距。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将会刺激银行的冒险行为,因为即使银行发生了危险,也会有存款保险机构伸出援助之手。居民因此改变对银行存款的认识,选择将资金进行多种分配,部分银行存款被转换为直接投资和消费,扩大内需。
二、实证分析
1、模型建立与变量解释
银行的道德风险主要是由于银行的资产业务和银行的负债业务引发的。而资产业务中最主要的业务是贷款业务,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后,银行会加大贷款的力度,使得银行的贷款比率加速上升,这就会造成银行存在不良贷款,所以用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去体现资产业务方面的银行道德风险;而负债业务中则表现为存款业务,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以后,银行吸收更多的存款而减少自有资本,从而使得自有资本比率下降,因此用银行的自有资本比率来体现负债业务方面银行的道德风险。
先对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贷款业务方面银行的道德风险进行检验:X1=存款保险制度实施之前不良贷款率的平均值,X2=存款保险制度实施之后不良贷款率的平均值。建立原假设与备择假设为:H0:X1-X2=0;H1:X1-X2≠0。
第二对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负债业务方面银行的道德风险进行检验:Z1=存款保险制度实施之前自有资本比率的平均值,Z2=存款保險制度实施之后自有资本比率的平均值。建立原假设与备择假设:H0=Z1-Z2=0;H1:Z1-Z2≠0.
分别取显著性水平α=0.05,检验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前后不良贷款率和自有资本比率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通过多变量因素的检验,引入差分模型来说明不良贷款率和自有资本比率能够反应存款保险制度引发的道德风险。
引入数据变量Yi,t=α0+α1Tt+εi,t,其中,Tt用来表示时间虚拟变量,在存款保险制度之前,Tt为0,在存款保险制度实施之后,Tt为1,ε为误差项,Yi,t为变量结果。
再引入影响结果变量的因素,差分方程为Yi,t=α0+α1Tt+α2Xi,t+εi,t,其中,Xi,t是影响结果变量的影响因素。
对于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之前可建立方程为Yi,t=α0+α2Xi,t+εi,t,对于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之后可建立方程为Yi,t=α0+α1Tt+α2Xi,t+εi,t,因此其差分为α1,用α1来衡量存款保险制度实施之后银行的道德风险。
2、数据分析
本文样本银行数据分为两个时间段,一段是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之前,即2013年第二季度至2015年第一季度,一段是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之后,即2015年第二季度至2017年第一季度。由于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立时间较短,要进行配对样本的检验,故选取的数量较少。
分别对存款保险制度引发的道德风险在资产和负债的方面建立差分模型Yi,t=α0+α1Tt+β1Xi,t+θZi,t+εi,t,其中x1表示银行资产规模,X2表示应付债券比例,X3表示净资产收益率加权。为了达到控制宏观变量对银行道德风险的影响,引入基础经济变量,Z1表示GDP增长率,Z2表示通货膨胀率,Z3表示货币流动性
三、小结
根据以上单变量检验结果,无论是大、中、小型银行,还是总体上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自有资本比率的双检测的P值都小于5%的置信水平,因此拒绝原假设,证明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前后对银行的道德风险有显著差异。且根据均值差可得,不良贷款率逐步提高,但自有资本比率逐步下降,综合以上分析说明了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银行的道德风险显著增加。
【参考文献】
[1] 张环丽. 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下中小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防范[D].河南大学,2015.
[2] 尹杞月. 国外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问题研究[J]. 保险研究,2012,(02):89-96.
[3] 彭思源. 基于道德风险的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作者简介:闫晓金(1994.01),女,汉族,山西晋中人,经济学硕士,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宏观经济理论与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