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丹寨:利用“边角资源”“撬动”产业升级

2018-02-14陈贵旭

当代农村财经 2018年12期
关键词:板蓝根套种中药材

陈贵旭

近年来,贵州省丹寨县巧妙破解产业用地紧缺问题,充分利用摞荒田土、路坎沟边、林下等“边角资源”,大胆探索药药套种、林药套种、果药套种、粮药轮种等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附加值。全县中药材产业种植面积达3万多亩,覆盖6个乡镇48个村,受益贫困户4826户19132人,通过土地流转、就业务工和利益分红等实现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一是转变群众思想,突出“三转”模式创新。全县114个村(居)全面开展“懒转勤、勤转能、能转富”的“三转”行动,通过碰面会、院坝会、板凳会、群众会广泛宣传发动,进村入户时帮助老百姓算清楚增收账,打破贫困群众“不怕穷、不盼富”的传统思想的束缚,不断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今年以来,通过帮村单位入村宣传宣讲342次11978余人次。全县8611户贫困户以不同形式自发开展“我要脱贫、我要小康”的誓师活动,全县贫困群众自觉向贫困宣战、向“边角资源”要产业应运而生,如火如荼。

二是紧扣组织方式,突出管理模式创新。县四大班子牵头挂帅组建中药材产业扶贫工作专班,压实乡镇、县直帮扶单位责任,发动群众、带领群众、组织群众一齐上、一起干、一路拼,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不退缩、不掉队、一起富。建立三级产业扶贫合作社168个(即县级总社1个、乡镇联社6个、村级合作社会161个),覆盖全县贫困户7022户、贫困人口25266人。合作社建设覆盖村社联建、合作社对贫困户、合作社产业化“三个全覆盖”,围绕昌昊金煌、浙丹、蓝之蓝等中药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上规模、上档次、多元化的中药材生产供应基地,确保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群众增收致富。

三是科学选择产业,突出种植模式创新。充分挖掘中药材光照遮阳互补、吸收养分物质互不影响、各自长势良好的生长特性,创新发展“药药套种”模式,推动中药材产业向集约、聚集发展。今年年初大胆探索在1800余亩吊瓜架下套种板蓝根,每亩套种8000株左右,效果初步显现。目前已对板蓝根茎叶进行第一次采收,平均亩产量达1960公斤,产值1960元;12月份还可进行第二采收,亩产量可达2000公斤,每亩产量400-500公斤(干),再增加产值2400-3000元;吊瓜10月底采收,亩产干瓜籽180公斤,年产值达5400元。通过吊瓜套种板蓝根种植模式,每亩产值可达13400元以上。

四是抓实利益联结,突出产销模式创新。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和“订单种植、保底价收购”的方式推动产业发展,由公司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指导、保底收购等,解决了“药药套种”无技术、无资金、无良种和产品销售难的后顾之忧,提振了贫困群众发展“药药套种”的信心;合作社负责组织土地流转、基础设施配套、适度集中种植等,解除了企业、基地发展“精、优”产业无地可种、无工可用的棘手问题,为基地、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中药材产业夯实了土地用工基础。

五是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农户和贫困户在基地务工、参与代种代管等,产业合作社从生产收益中的70%分配给贫困户,实现三方互利共赢,较好地激活了“药药套种”模式的“一池春水”,“药药套种”模式犹如“星火燎原”之势在丹寨的城乡各地顺势推动。

企业有收益、合作社能发展、贫困户能增收日益显现。通过县内31个专业合作社参与种植“吊瓜+板蓝根”,解决就业2300余人次,带动农户1118户3914人,其中贫困户962户3367人,人均增收2998元。截至今年8月底,已发展吊瓜种植2650亩,板蓝根种植2800亩,松杉幼林套种钩藤1300畝,蓝莓套种太子参650亩,红豆杉套种百部、钩藤套种菊花等200多亩,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单位:贵州省丹寨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文

猜你喜欢

板蓝根套种中药材
板蓝根哪能当饮料喝
林下套种中草药的栽培方法与技术
马铃薯间作套种模式效益对比试验
板蓝根不是“万能神药”
新疆:红枣地套种红薯
早春马铃薯套种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全国六大中药材市场最新行情
关于板蓝根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