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想说爱你也不难

2018-02-14陶美芳

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 2017年7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

陶美芳

【摘 要】 本文针对现在学生不喜欢阅读、不善于阅读的现状,从帮助学生挑选文学作品,提倡师生共读共赏一本书;因材施教,帮助不会阅读的学生由浅入深开始阅读;将阅读和摘抄、演讲、每日赠言等结合,形式多样化,以读带写,以写带读;将阅读和行走、影视联系起来这四方面,阐述了对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指导的几点尝试。

【关键词】 师生共读;因材施教;以悟带读;且行且歌

网络上有一名印度工程师写的热帖《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文中说:“或许不应过分苛责。但我只是忧虑,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的中国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文章最后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这篇文章发人深省,中国的成年人不喜欢阅读,甚至中小学生也不喜欢阅读、不善于阅读。即便语文高考试卷不断地加大阅读的分值,江苏文科高考甚至还规定了十本必读的名著,可学生读书的兴趣依然不浓。我们的城市有设施一流的图书馆,学校的图书馆规模也不小,可所有的图书馆都是门可罗雀。当然,这个时代学生无法爱上阅读的原因很多,包括电视、电玩、快餐式的电子书、图像、劣质的教学、外界玩乐的诱惑以及普遍欠缺的成人指导等等。文字阅读与当代人,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阅读生活产生了隔膜,很多人甚至根本就失去了文字阅读的意识和兴趣。

对青少年来说,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人的心灵凭借文字和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要让学生在长大后成为与众不同的人——能考虑他人的观点、心胸开阔、拥有和他人讨论伟大想法的能力,热爱阅读是一个必要的基础。所以,阅读是当前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我们一线教师可谓责无旁贷。

要让现在的学生重视这个事实往往是极为困难的。学生说,我也想看书,可我看不进去;也有学生说,我想看但看不懂;还有的就说我不知道选择哪些书来看,我没有发现哪类书特别好看……学生的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老师要解决的问题。学生的有效阅读,必须要有老师的指导。以下几种方法是我和同事们的一点尝试:

一、师生共读

帮助学生挑选作品的方法很多,比如向学生介绍居住地附近的图书馆或是书店,还有口碑好的网络书店,并把适合的书目推荐给学生。有的老师为鼓励学生读书,常常帮学生在网上团购书籍,更有老师将自己珍藏的好书借阅给学生……这些方法都极大地带动了学生买书、借书和看书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语文老师还需苦心经营良好的读书氛围。比如,语文老师定期推荐经典文字给学生欣赏,学校还编辑阅读类丛书,将优秀的书籍和文字介绍给老师和同学,如王开玲的《古典之殇》、龙应台的《目送》、张晓风的《我的国学讲台》、韩少功的《山南水北》、李娟的《我的阿勒泰》、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余杰的《沉默的告白》等等。师生间由此开展好书共读活动,整个学校有一种浓浓的读书氛围。

在师生共读的基础上,老师在课上对阅读进行深化,和学生共同交流对阅读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书中文字更深层次的探讨和思考。这样循序渐进,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鉴赏能力。

师生共读还可以带动学生对某一类书、某一个作家阅读的延伸,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比如,读了王开玲的《古典之殇》,进而可以看他的《精神明亮的人》;看了龙应台的《目送》,还可以看看她的《野火集》等等。在这里,教师的带领作用非常大,绝对不容忽视。学生的阅读需要老师的引导,一个爱读书的班级,必定有一个爱读书的老师,而一个自己都不读书的老师,不可能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爱阅读、会思考的人。

二、因材施教

学生基础不同,写作中常常会发现个别学生的思想幼稚,语言组织能力差,通常这些学生在阅读有一定难度的作品时,也往往无从下手,毫无头绪。学生自己一筹莫展,而我们老师通常的做法就是简单地跟他们说要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这样的提醒其实是毫无用处的。对于这些在阅读上存在问题的学生,我们老师首先需要做的是帮助他们选择一些难度较低的读本,好让他们有阅读的成就感。比如能力较高的同学读龙应台的《目送》,而能力低一点的可以从她的《孩子,你慢慢来》读起;一开始读不懂周国平的哲理散文,可以先读一读他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理性不足,可以从感性的先入手,从兴趣培养开始。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指导这些学生能认真地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老师需要经常性地在读书心得记录本上和他们进行交流,或是谈话式地进行一对一的阅读交流,要以鼓励为主,这样渐渐地由浅入深,才能够切实有效地帮助这一部分学生培养阅读的兴趣和提升阅读能力。当然,同学们之间的好书共享、相互推介,更能提高阅读的兴趣和效率。

三、以悟带读

学生的阅读囫囵吞枣,有时候收获的仅仅只是一个故事,而把故事之外的精髓都丢掉了,真如古人所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更何况我们大部分的学生连“好读书”都不一定能做到,但“不求甚解”却是肯定的。书籍浩如烟海,学生的书读得多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就要有记录和思考。如果一个学生的摘抄本不仅是阅读精华的资源库,还是赏析的聚沙塔、感悟的心灵史、仿写的练兵场,那么,这个学生就渐渐地学会了读书;如果这个学生拥有一堆摘抄本,并且经常捧着诵读品味、沉思涵泳,那么,“新的作品”已经在他心中落地生根。英伽登说:“每一次新的阅读都会产生一部新的作品。”长期坚持,可喜的情况就会发生,例如学生在学完《逍遥游》后,写道——庄子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实在是高于这个时代的。他就像月宫上的桂树,站在时代的高阁,俯瞰整个宇宙,用近乎悲悯的心去启迪人们。只是世人混沌,世间各种金钱、名利的诱惑,如悬崖边的雪莲,引得无数人前赴后继奔下山崖。而他只因站得太高,所以不免寂寞,他是一颗孤独的树。虽无心立功,而能名盖天下。

当然,为了实现这一美好的愿景,语文教师也要作深度介入,指导评价,推荐优秀作品。我们语文课堂的前十分钟就让学生来交流阅读心得,语文课的演讲就讲一讲读某本书、某个作者的心得体会。教室里的每日赠言同样来自于阅读,教师利用好这一切来和同学们一起交流思考,而学生在课后还可以互换本子来交流,写下对同学文字的阅读感悟,让每一个学生的文字都能拥有更多的读者,像网络博文一样“晒晒”自己的文字和思想,“点击率”高的,点评多的,自然就拥有了更多的读者粉丝。

例如有一位同学写道:“感情是一条河流,堤外是幸福的土地,堤内是悲伤的洪流。你从堤前走过,想为这堤岸添上一砖半瓦。只是,你放错了位置,让悲伤溢出了堤坝,淹没了幸福。”

留言:的确,有时幸福与悲伤相隔很近,当你太渴望那“堤外的幸福”時,也许苦痛也随之而来。不如就这样,不要添砖加瓦,随遇而安。幸福时畅快地大笑,悲伤时痛痛快快地哭泣,不是很好吗?

这种做法深得学生喜欢,让孩子们在千篇一律的枯燥写作中发现了新的乐趣,这让学生爱上了阅读,分享了思考,学会了表达,甚至懂得了做人。

四、且行且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学生有机会出去走走,去访问名人故居,历史古城,青山绿水,自然就能和自己在书中读到的内容联系在一起。这才是真正的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另外,孩子们喜欢的名著改编的电影,我们也可以引导他们一起来欣赏,如《简爱》、《傲慢与偏见》、《边城》……,带着他们讨论原著和电影的异同,由影视再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或是一些纪录片,如《唐之韵》、《苏园六记》,还有《百家讲坛》、《朗读者》、《开讲啦》等等。用图文结合和视频的生动性带动学生对文化、文字、历史等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将从被动转向主动,阅读再也不是单纯为了考试的功利,而是为了人生的需要。

我相信:热爱阅读的学生将会拥有更美好的人生、更多生活的乐趣、更多生命的体验。只有我们的学生具有了丰富的阅读情感和阅读智慧,才会生成属于自己的治学智慧、生活智慧、生命智慧和人生智慧。“阅读教学”,想说爱你也不难,但重在坚持,“路漫漫其修远兮”,“任重而道远”。这需要我们所有老师、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最终希望学生将从此学会终身阅读,为人生而读,为民族而读。endprint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
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初中数学隐性分层教学研究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浅谈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高中语文作文分层合作运营教学的实践探索
数学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对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卷首语
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
因材施教并非只是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