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使命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讨

2018-02-14杨晓梦

中小学管理 2017年11期
关键词:师德师师德价值观

杨晓梦

中小学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给教师带来哪些挑战?如何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发展如何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2017年9月20日,以“立德树人使命下的教师发展”为主题的2017年基础教育人才发展20人北京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中小学校的部分专家学者和校长名师,围绕“中小学教师如何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师德师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师发展”三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研讨。

一、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给教师带来哪些挑战?

立德树人,就是以德育为先,让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任务在中小学落地,这就要求我们要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使其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1. 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在于“规范育人标准”

北京市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主任鄯爱红教授指出,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是道德,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德行的人才。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校长吴甡认为,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之处在于“标准”的设立。现在,每个学校都会组织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等活动,同样的活动,有的学校教育效果好,有的不好,究其原因,在于“标准”的设定,在于学校是把核心价值观教育当成一项工作去应付还是当成教育的终极目标去完成。没有规划的培养是无法实现育人目标的。因此,吴甡校长建议,学校应该建立规范化的育人标准,通过推进育人标准的建设,促进教师育人行为的转变,促成学校人文文化的形成。

2. 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要“润物细无声”

北京教育学院迟希新教授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是一个情感培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放慢节奏、拉长时间、优化过程,身体力行地感染学生。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层面的落实一定不是孩子们能够熟练背诵其中的24个字,而是他们受到感染和触动,能够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变成自己的真实体验、自己悟出的道理、自觉养成的习惯。这样一种转变的过程就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需要贴近社会生活,还需要贴近班级生活,尤其是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因此,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渗透在学科教学、师生交往、班级文化、校园环境等各个层面。

3. 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在于形成“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窦桂梅校长指出,“未来世界什么样,取决于我们给世界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该校以“成志教育”为价值领导,通过“1+X”课程体系、“大数据+关键事件”的评价手段让立德树人理念落地。“希望孩子们在附小上学的这六年时间里,不仅能够完满地修成学业,还能收获会踢足球、能跳舞、懂艺术以及会研究等奠基人生的‘关键能力。”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的万平老师介绍了史家七条小学通过建设“行动公益社”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探索。“行动公益社”旨在培养儿童“责任担当”的品格。教师要引领孩子们在参加公益活动、帮助困难人群、真诚关怀有需要的人士的过程中体味责任,学会担当;良好素养在行动中习得,在习惯中积累,在积累中内化,最终形成品格。

二、将师德师风建设贯串“立德树人”全过程

“立德树人”的关键是师德水平的不断提高。基于当前现状,中小学如何进一步提高师德师风建设水平?有关学者和学校管理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

1. 师德师风建设的多维解读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秦廷国副研究员认为,师德应该包括人格魅力、创新精神、鲜明个性三个方面。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教育室主任叶齐炼从法理角度指出,师德师风建设要服务于新时期对教育的定位,要匹配新时期对师德师风建设提出的更高、更新的法律要求。在我国的1800多个职业之中,只有八个职业有法律专门规范,教师就是其中之一。他建议师德师风建设可从学法、守法、踐行法律等层面入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檀传宝教授指出,区分学段开展教师专业伦理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师德建设之所以成效不高,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师德建设都是从“外部”进行的。如果能向教师们解释清楚师德建设背后的原理,让他们理解师德建设与职业幸福感是直接相关的,师德建设的推进就会比较顺畅了。

2. 师德师风建设的路径探索

其一,用好“榜样的力量”。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校长田树林谈到,师德的作用如同北斗星,起着方向引领的作用,决定了一个教师在职业生涯道路上最终能走多远。该校在实践中十分重视“榜样的力量”。每年,所有新进校的青年教师都会接受学校优秀老教师们的集中培训。在老教师、新教师一对一师徒结对关系中,师父不但要帮助徒弟提升教学专业技能,还要注意对徒弟在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正向影响,让师德建设从枯燥说教变为行动感染。学校还十分重视特级教师的师德建设,田树林校长认为,特级教师应该走进社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因此,学校2011年就开始组织特级教师到贫困地区进行义务支教。

其二,在校园中打造“善良的价值观”。北京市丰台二中教育集团校长何石明提出了“善良的教育价值观”的理念,他指出,学校想要有好的师德师风水平,应倡导“与人为善”,学校管理层应善待教师、学生,善待教育本身。他认为,一名好教师,应当是师德与师道结合最好的职业教育者。教师应能够做到引导、激励学生自强自立,要思考学生愿意接受并能够高效接受的教育途径,避免填鸭式的强制教育。

三、建设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师发展机制

1. 营造适宜创新素养生长的环境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文雯副教授指出,有研究发现,人的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81.5%)处于非正式学习环境中。人的学习是终生的(life-long)、宽生的(life-wide),也是深度融入生活的(life-deep),越是具有创新潜质的人学习方式越多元。创造性能力的习得并不只发生在正规教育中,真正影响教育品质的事情常常发生在师生互动的情境中。她强调,就创新能力培养而言,学校如果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那么也请不要制造阻碍成长的氛围。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胡卫平通过对儿童青少年创新素养近20年的研究发现,教师能够通过影响学生的创造性倾向来影响学生的创造力,而学校环境创新指数又对教师教育能力、教科研能力和创新教学行为等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对于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教师与环境同等重要。学校在注重对教师培养的同时,还要向学习型组织、思维型组织和创新型组织发展,营造适宜创新素养生长的环境。

2. 搭建促进教师展现创新能力的平台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陈伟孟分享了该校翟小宁校长的一句话:“‘好的教育根本在于‘好的教师加‘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才是学校最核心的力量。”好的学校是智慧的组织,是学习的共同体,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成才的摇篮。该校专门成立了创新人才中心以及教师发展中心,从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和教师个人等不同层面进行创新人才培养和教师发展实践,聚焦教师素养的整体提升。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王牧华教授将教师从合格教师成长为创新型教师的过程比喻为毛毛虫破茧成蝶的过程。教师的“蝶变”,指的就是教师职业生涯中飞跃式的、内在生命觉醒后的、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展现的专业成长。这样的成长与教师在公共知识和个体经验方面的增长联系紧密。在他看来,教师实现教学创新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是10年、20年、30年的不断探索和积累,是从被动的课程实施者成为主动的课程开发者的成长过程。

3. 构建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教学模式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罗滨强调,未来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会质疑,能够跨界思考解决复杂问题的具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拔尖创新人才。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能力具有独特价值,是具有战略意义、能够有力提升学生未来竞争力的教育。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设置了创新教育研究中心,旨在打通学段,穿越学科,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构建基于STEM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猜你喜欢

师德师师德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致良知与师德
谨防师德师风失范
江永:“码”上举报 师德师风问题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浅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