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甄氏流派传人张忠德运用疏肝理气法治疗郁证经验介绍
2018-02-14高峰叶家荣张曈金连顺指导张忠德
高峰,叶家荣,张曈,金连顺 指导:张忠德
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张忠德教授师从甄梦初、甄驾夷两位岭南大家,为甄氏流派第四代传人,其对各类内科杂病的治疗经验丰富,用药简便效验。现将其运用疏肝理气法治疗郁证的经验介绍如下。
1 流派传承
岭南医家甄梦初老先生对医道感悟至深,坚持“古为今用,与时俱进”的观点,在对岭南地区疾病治疗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到的诊疗经验,因擅长治疗诸多疑难杂病如痹症、小儿疳积、妇女疾病、郁证等而闻名岭南地区,渐成岭南甄氏杂病流派,后经第三代甄驾夷先生、第四代张忠德教授等推广,岭南甄氏杂病流派继续发展壮大。
甄梦初老先生治疗郁证等病经验丰富,对朱丹溪“六郁”学说及《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中“诸郁,脏气病也,其源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甚是推崇。结合《灵枢·本神》“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及丹溪“六郁”的观点,老先生认为,郁证多由情志不遂或脏气弱等内在因素所致气血失调。忧愁、思虑、恼怒等七情异常情志影响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导致多种情志病变的发生。病性多为虚实夹杂,诸证交融。病位多在肝,与心、脾、肾等脏器多相关。
2 辨证论治
张忠德教授为甄氏流派传人,遵先贤之意,结合自身临床体会,认为郁证主要是以气郁为基础,气机郁滞引起气滞、痰结、食积、火郁乃至脏腑功能不和等一系列病证。因此,在气郁基础上,张忠德教授把常见郁证病机归纳法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郁证初期多为脏气弱,结合清代《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诸郁,脏气病也,其源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的观点,认为脏气虚弱常为发病之因,尤以肝脏气虚,肝郁气结至气机不畅。肝经“环阴器,达小腹,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1]。肝气郁结,则上述部位及脏器出现相关症状,如便秘尿赤、腹痛、腹泻、咳嗽、气喘、胸痛、盗汗、潮热、腰酸、心悸、失眠、健忘、头晕、目眩、烦躁多怒、口苦咽干等等,舌偏红、苔薄白,脉弦细为主。此类郁证病程一般较长,注意用药不宜过猛,缓治而不及于强补的原则。以疏肝理气为治疗之法。用药方面,遵循甄氏郁证验方及张忠德教授多年治疗郁证的经验,基本方由柴胡、白芍、法半夏、厚朴、炒黄连等药物组成。若烦躁多怒者,加玄参、牡丹皮等退虚火之品;若心悸失眠者,加合欢花、首乌藤等养心安神;若口苦咽干、便秘者加麦冬、熟地黄、沙参能养血敛阴止汗之品。其中柴胡配白芍:柴胡性辛散,归肝、胆经,有条达肝气,疏肝解郁,和肝之效;白芍性酸收,补养阴血,有柔肝平肝之效,两者配伍,一散一收,疏肝郁而不伤肝阴,补肝阴而不郁阻气机。现代研究表明,柴芍配伍后具有解痉作用与镇痛作用[2]。
第二阶段郁证初期不治,继续加重,木郁不达出现克脾胃之证,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此为肝脾不和之象。表现在初期临床症状基础上,出现纳少、呃逆、嗳气、食后腹胀满、脘痛隐隐等症状,舌淡红、苔白腻、舌体胖大、边有齿印,脉弦滑。治疗上以疏肝健脾、培土荣木为法。基本方由柴胡、郁金、香附、白芍、陈皮、厚朴、茯苓、白术、太子参、枳壳等药物组成。若气虚湿重者,加炒扁豆、藿香等化湿之品;若心烦、反酸者,加炒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疏肝解郁方面常选用柴胡、香附、白芍、郁金配伍:香附疏肝理气止痛,白芍柔肝缓急止痛,郁金行气解郁、活血止痛。柴胡与郁金、香附相伍,其疏肝解郁之功更显著;白芍与郁金、香附同用其止痛之效更强,四药配伍加强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效。培土荣木方面则常重用苓、术、参等补脾益气之品,体现补益脾胃后天之本以滋肝行气之意。现代研究证明,疏肝健脾、培土荣木中药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胆囊炎、慢性病毒性肝炎等肝胆脾胃疾病[3]。
第三阶段为郁证久病不治或不愈,气虚、气滞加重,至经脉不通则津液聚而生痰,精血聚而为瘀,痰瘀互生互结,可化火伤阴,可上逆耗神,可伤精耗气血而伤心脾肺等各脏器功能。临床常见面色不华、头昏、心悸心烦、失眠易怒、健忘、夜梦纷纭,或胸胁胀痛或刺痛,或胸肋痞闷不舒,口干咽干,腰酸膝软,潮热盗汗等症状,舌暗红或淡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细或沉细。治疗上予疏肝理气,补血安神为法。选药时注意运用甄氏“理气而不耗气,活血而不伤血,清热而不败胃,祛痰而不伤正,补益心脾而不宜过燥,滋养肝肾而不宜过腻”[4]的原则。基本方为柴胡、郁金、白芍、煅龙骨、煅牡蛎、鸡血藤、熟地黄、五味子、黄芪、麦冬等。女性患者肝伤及肾者加旱莲草、女贞子滋阴补益肝肾;脾虚者加茯苓、白术、党参等健脾之品;肾虚者加杜仲、牛膝、续断等补肾之品;偏重于心悸、失眠、失神者加合欢花、黑枣等养心安神之品。常用煅龙骨配煅牡蛎:龙骨性甘、涩、平,归心、肝、肾经,《本草从新》“能收敛浮越之正气,涩肠,益肾,安魂镇惊”。牡蛎性咸,微寒。归肝、胆、肾经,《海药本草》载:“补肾正气,止盗汗,去烦热,……,能补养安神”。两者煅制后收敛固涩、安神潜阳、制酸护胃止痛之效更强;现代研究表明两者相配伍,具有能加速创伤组织愈合,增加机体抗感染的能力[5]。鸡血藤性苦、微甘、温,归肝、肾经,《本草纲目拾遗》“能生血,和血,补血,破血;又能通七窍,走五脏,宣筋络”。配白芍、麦冬、熟地黄、五味子加强养血敛阴止汗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鸡血藤具有改善造血系统、调节免疫、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药物作用[6]。
在这三个阶段的中医治疗过程中,结合《临证指南医案·郁证》“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的观点,慢慢改善患者生活习惯及情志,积极融入社会团体活动,鼓励参加跳舞、爬山等社会活动,转移患者注意力,加强与家属沟通,忌青菜汤、丝瓜汤等性凉之品。从患者的精神、起居、饮食与药物及运动等多层面进行调理,效果更显著。
3 病案举例
韩某,女,51岁,2012年8月7日因反复胸闷、自汗2年余就诊。自诉2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下反复出现胸闷,自汗出,时自觉一过性发热,微恶寒,性情急躁,情绪极易受外界干扰,眠差,体重减至90斤,胃纳欠佳,健忘,多梦,二便尚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查体:精神疲乏,面色白,余查体未见异常。既往无其他疾病情况,绝经近1年。辅助检查:1年内于外院分别行全身PET-CT、常规抽血检查等均未见明显异常。多家医院中西医治疗无效。患者讲述病情时喜怒无常,言语混乱,情志消沉,拒绝再行影像学及抽血检查。中医诊断:郁证;辨为肝郁气滞证,兼有心脾两虚,治以疏肝理气、补血安神为法。处方:柴胡、郁金、白芍、熟地黄、麦冬、旱莲草、女贞子各15 g,鸡血藤20 g,五味子10 g,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各30 g,共7剂,水煎服,每天1剂。嘱咐患者加强与家属交流,早睡早起,情志豁达,思想积极乐观,积极参加跳舞、做义工、爬山之类的群体活动。
2012年8月14日二诊:患者诉服用上方后胸闷咳嗽明显好转,出汗、睡眠状况改善,恶寒消失,诉病情时言语流畅,情绪稳定,出现口干。处方:煅龙骨、煅牡蛎、醋鳖甲、浮小麦各30 g,麦冬、白芍、郁金、女贞子、白术、续断、生地黄、牛膝各15 g,共5剂,水煎服,余治疗同前。
服用上方后偶感少许头晕,自觉头胀不适,纳眠明显改善,于上方减麦冬、白芍,改生地黄为熟地黄15 g,共7剂。服用后患者整体症状继续好转,期间出现咽干、口淡、大便偏烂等症状,对症予上方加减。至五诊时上述症状全消,体重从90斤增加至95斤。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参考文献]
[1]梁繁荣.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33.
[2]刘慧兰,欧阳建军.桂枝、柴胡与白芍分别配伍的相关药效学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7(3):31-33.
[3]唐喜瑞,柳越冬,蓝菲,等.肝病治脾临床举隅[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9):965.
[4]张忠德.岭南中医药名家甄梦初[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5:110.
[5]张永萍,陈彤.生煅龙骨、牡蛎、混合品及其煎出液中8种元素含量研究[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1995,12(2):27-28.
[6]秦建鲜,黄锁义.鸡血藤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1):18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