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匮玉函要略方》中肾气丸命名的演变研究*

2018-02-14陈秋霞罗宝珍

西部中医药 2018年3期
关键词:八味熟地黄组方

陈秋霞,罗宝珍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肾气丸起源于《金匮要略》[1-2],而后衍生成为金匮肾气丸,主温补肾阳[3],兼顾阴阳,益肾生气,常用于治疗乏力、转胞、消渴[4]、痰饮、腰膝酸软[5]、寒湿脚气[6]等病证,一直为历代肾病治疗的奇效良方,后发展形成左归丸、右归丸、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等新方,广泛用于治疗肾阳不足患者。现将肾气丸命名、组方的来源与传承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在其命名沿革历程、组方传承以及命名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全面表现肾气丸组方与命名的发展与价值。

1 肾气丸命名的沿革历程

历代医学名家对肾气丸命名传承发展均有一定影响,其中不乏严用和、孙思邈等医家的深入探究,也涉及到部分海外研究内容,在其命名发展过程中对方剂组成改变以及命名更换产生一定影响,现就肾气丸命名发展的重点过程概述如下。

1.1 肾气丸 肾气丸最初出现在《金匮要略方论》中,张仲景将其命名为肾气丸。本方中包含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炮附子与桂枝 8 味药材[7],主要功效为温补肾阳[8],常用于医治肾元亏虚所致腰膝酸软、小便不利、水肿、消渴等病症,乃兼顾阴阳,益肾生气,温补肾阳之方剂。《金匮要略方论》系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其中记载“干地黄八两、薯蓣四两、山茱萸四两、泽泻三两、茯苓三两、牡丹皮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上为末,炼蜜合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冶》:“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张仲景之肾气丸为后世诸方剂之源,其命名根据“温肾阳、化肾气”之功效,以功效为名。仲景经方广受称道的主要原因为法度严谨、命名简洁、功效卓著,即便在后世历经多次命名演变,也无法覆盖其正本清源的组方命名特色。

1.2 济生肾气丸 济生肾气丸源自仲景肾气丸,在宋代严用和《济生方》中多有补充,严用和撰书以临床为基础,喜采先人可用之方,经自身多年经验与心得结合疾病病机再更新组方、炮制、方名及服法等多方面。书中指出“治劳伤肾经,肾水不足,心火自用,口舌焦干,多渴而利,精神恍惚,面赤心脚弱,肢体羸瘦,不能起止”,原书命名为加减肾气丸,添加车前子与味牛膝,扩大原方适用范围,调为刚柔并济,虚实挟杂证一并处之,又因所纳入《济生方》著之,故后人将其更名为济生肾气丸。《济生方》立方独具特色,注重脏腑学说对疾病治疗所起的作用,特别强调先天之本肾脏的调和,指出辨证论治需并重脾肾,在前人补气调脾的基础上增加“补脾不如补肾”之学说,对后代温补学派产生深远影响。

1.3 牛车肾气丸 宋代汉方医学正兴,经两国交使携济生肾气丸至日本,汉方医学学者根据车前子与煨牛膝的应用,将其更名为牛车肾气丸。牛车肾气丸不仅延续了严用和《济生方》中所述之优势,更促进了中国传统医学的传承与发展,根据其应用与推广可见中医在国外医学中所占地位。日本汉方医学是传统中医的独特分支之一,与中医理论本为同根异流,由于民族医疗背景差异使汉方医学的学术与应用略有差异,且自明治维新后汉方医学逐渐受到摒弃。

1.4 六味地黄丸 宋代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记载:“地黄丸,熟地黄八钱,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钱,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三丸。”其药方组成传承于肾气丸,但命名时将肾气丸更改为地黄丸,钱乙在药方组成调整过程中去除桂枝与附子,以熟地黄取代干地黄,虽药物组成剂量未改变,但认为熟地黄在方剂中用量所占比例最大,为凸显熟地黄地位而修改方剂名为“六味地黄丸”。探究《金匮要略》未凸显地黄作用,主要因桂枝、附子的应用使药物本身更倾向于温肾阳、化肾气方面,以地黄为基础命名无法表现方剂整体功效,但钱乙嬗变方剂组成后,其重心偏向补肾之阴精,延顺中医学者命名规律,在变动后换方名。而6种药物组成方剂中“六味”二字也颇具深意,《易经》曰:“六也为阴数”,《说文解字》曰:“阴变于六”,以六味冠名显现了补益阴精之功效。六味地黄丸方名的建立对后世影响最为深广,目前该药物仍广泛应用于临床,故谈及滋阴补肾必然考虑六味地黄丸。

由于钱乙与地黄丸的声势浩大,一度出现命名时将地黄丸取代肾气丸的现象,例如,清代吴谦编修《医宗金鉴》中桂附地黄丸等。另一方面,六味地黄丸主要为肾气丸提炼所成,也是后世医家将肾气丸标明地黄丸的原因之一。但六味地黄丸主要用于治疗肾阴亏损,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这与肾气丸的功用有本质区别,不可混为一谈,在今后中药命名时不可将地黄丸完全取代肾气丸,否则本末倒置。

1.5 八味地黄丸 八味地黄丸始记于清代《医宗金鉴》,其“地黄丸”命名方式主要为钱乙传承,而“八味”概念仍为张仲景之延续,不仅良好传承了肾气丸古方特色,也补充了后续研究的特点。但究其根本,在医药发展发面略有不足,未能在组方药材方面给出新意,方剂构成与桂附地黄丸较为类似,即便应用地黄丸概念该命名也稍显单薄。另一方面,八味地黄丸在肾气丸转命名为地黄丸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以致近代中医药多以地黄丸为主称。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八味肾气丸方内组成为地黄,宋代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则更改为熟地黄,历经2 000余年发展,不同药典对肾气丸组方中地黄与熟地黄均有应用。在现代中医药研究中,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分制剂(第8册)中八味肾气丸应用熟地黄,2005年《中国药典》中桂附地黄丸采用熟地黄,但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分制剂(第20册)中金匮肾气丸使用地黄,回顾过往书籍与报道可见肾气丸方剂中地黄与熟地黄均有应用,尚未获得统一标准。

肾气丸中明确标注“八味”名称最早见于唐代,唐朝《崔氏方》中改记为崔氏八味丸,唐代孙思邈著《千金翼方》中称为张仲景八味肾气丸,宋代官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记录桂附八味丸,清代吴谦编修《医宗金鉴》中明确记载八味地黄丸。以上名称中均保留“八味”,其组方传承张仲景金匮肾气丸,流传至今该方剂的名称越发增多,但其组方成分基本一致,“八味”虽以组方药味数量为命名方式,但仍为金匮肾气丸的同方异名方剂。从汉代张仲景初创肾气丸方开始,到唐代此方已流传五百多年,各医家在传承和应用过程中,基于自己对方药理论的见解和临证时根据病情的加减运用,使肾气丸方的药味数量出现了变化,为了校正和规范肾气丸方的用药种类,后代医家在其命名中明确标明“八味”。

1.6 金匮肾气丸 金匮肾气丸为中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所记载,根据方剂内容可见其组方相当于古方济生肾气丸,对《金匮要略》肾气丸多有修正之处,在命名特点中遵循方剂来源中医文献准则,名称前部为来源文献,后部沿袭药物作用的方剂旧名,体现了药物来源及药物作用。笔者认为正是在我国中医药规范化程度不断发展后,其方剂命名规则更具准确性与规范性,至此形成药典中金匮肾气丸的记载。也正是在肾气丸应用与功效等优势的影响下,促使其方剂在问世后便受到历代医家的普遍重视,虽方剂命名略有不同,但功效均具普遍一致性。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记载的济生肾气汤延续了严用和的济生肾气丸,唯有各药材剂量略有差异。我国《卫生部药品标准》所记载金匮肾气丸同济生肾气丸处方较为类似,但金匮肾气丸更为遵循古方要求,沿用地黄及桂枝,上述济生肾气丸与金匮肾气丸隶属同方异名方剂,主要传承张仲景古方。虽然其中的药味药量屡经变动,但其主治和功效并没有脱离益肾生气,温补肾阳,可见历代标明肾气丸的命名主要强调了其功效与主治,体现了以命名提示用法的方药思想。

2 肾气丸命名更换背景、原因及意义

肾气丸自汉代起源,历经398年后唐宋医学名家对其进行了补充与改变。儒释道思想在唐代官民中广受推崇,其三家思想渗透于人们生活与饮食等方面,对中医发展也形成深远影响,医学名家将其应用于中医治疗中,并将中医养生文化作为研究重点。唐代孙思邈是该朝代著名医学名家之一,在个人学术实践中也最为重视养生之术,对以往历代众家医书阅览后对肾气丸进行了补充。孙思邈在中药材栽培、种植、加工、炮制及处方等方面均具有丰富经验,正是由于对医药学理论的擅长,在多种药剂命名时均体现药材类别与种类,基于此,唐代《备急千金要方》中将肾气丸更名为“八味肾气丸”,以药味数量为重点也是中医药命名的常用方式之一,有助于表现药物组成数量与类型,具有辅助记忆的优点。同时,对药材味数的重点体现也改变了肾气丸命名的远期发展,为后续“六味地黄丸”与“八味地黄丸”的命名产生了直接影响。

宋代统治者建立了专门的医疗典籍整理机构,宋仁宗时设立“校正医书局”,也是我国最早的医书校正机构。宋代钱乙主要为儿科医家,因治愈皇亲小儿疾病而声誉卓著,进入太医院后着重研究既往医籍,并对肾气丸药方与药名进行修改。钱乙主治小儿疾病,因小儿机体特殊性在用药时灵活变通,将肉桂与附子2味益火药物减去而建立“六味地黄丸”。宋代严用和撰《济生方》(公元1253年)与《济世续方》(公元1267年),其中《济生方》中修正肾气丸组方与命名,因收录书籍原因而更改命名为“济生肾气丸”[9]。唐宋时期我国外交成就均较为辉煌,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日本便派遣留学生为遣唐使,北宋时期日本经济文化日益繁荣,两国逐渐增加贸易往来,除生活基本用品外还包括大量书籍,日本执政者甚至派遣学者至我国学习中医内容。肾气丸自此传至日本,汉方医学学者将煨牛膝与车前子应用其中,至此更名为“牛车肾气丸”。整合宋代肾气丸命名发展史,钱乙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刻,乃至当代盛行补肾药物多以地黄丸为主名,而牛车肾气丸对中医文化海外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体现了我国中医文化在国际上的深远影响。

清代中医文献数量庞大,其门类齐全且种类繁多,清初执政者为笼络知识分子给予大量资金辅助学者对既往医籍进行编撰,从而使该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全书、类书及丛书刊行。18世纪我国较为流行百科全书,公元1742年吴谦等人对前人医籍进行校订与删补,编辑《医宗金鉴》,其中广泛纳含医学理论、各科诊治、方剂、针灸与运气等内容,成为当时医学生教科书。传承古方特色,延续钱乙命名方式,在增加两味药物后将其更名为“八味地黄丸”,在钱乙基础上进一步夯实了地黄丸命名方式。近年来,我国对中医古方也进行了标准化规范研究,我国卫生部药品命名标准既遵循方剂来源,又体现药物作用,使肾气丸命名更为规范化,至此更名为“金匮肾气丸”延续至今。

3 小结

肾气丸方剂贯穿中医发展历史,诸多古代医学书籍对其均有记载,例如,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肾气丸相关处方多达6处,现代中药研究中肾气丸相关药物也层出不穷,如六味地黄丸与知柏地黄丸等。虽然最初的命名遵循了因证立方、因方立名的原则,但是在后世传承过程中,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一度偏离这一命名原则,许多新的方剂为了借用肾气丸的名气也在方名中冠以“肾气丸”,或者用后世影响深远的方名代替肾气丸本名,导致其相关组方与命名存在一定程度混乱现象,对传统肾气丸传承形成了不良影响。伴随中医文献资料的越发丰富,以“肾气丸”作为药品命名依据的中成药不断增多,进而形成一名多方的不良现象[10]。

《中国药典》记载有济生肾气丸与桂附地黄丸,国家《卫生部药品标准》也记载金匮肾气丸与八味肾气丸,但根据其组方成分仍具有名实不符现象。如若符合中成药一名一方、名实相符的标准[11],2005年《中国药典》中桂附地黄丸最为接近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肾气丸,其桂附地黄丸组方为熟地黄、肉桂、山药、制附子、茯苓、泽泻、山茱萸与牡丹皮8味中药,良好传承了中医医学历史。因此,此桂附地黄丸更适宜更名为肾气丸与金匮肾气丸。另外,我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记录的八味肾气丸中除去了牡丹皮与山茱萸,增加了牡丹花与五味子,其组方内容与张仲景肾气丸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宜对其进行名称更改。

目前,以“肾气丸”为名的中药方剂数量庞大,但大部分方剂以肾气丸为基础加减形成新的功效,良好促进了中药研究发展。因此,完善肾气丸命名的过程中仍需密切关注组方变化后的功效,再根据其功能与组方建立区别化名称,延续肾气丸历史的同时拓展中药新药发展的道路。

[1]李赛,李东.金匮肾气丸临床应用辨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3):928-930.

[2]付正丰,龚明,苗家伟,等.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药理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成药,2015,37(5):1111-1114.

[3]陈怀,梁廷福,黄倩倩.半剂量金匮肾气丸佐联合用药对前列腺增生症夜尿症状及性激素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4,35(14):2280-2281.

[4]李小可,周义浪,赵丹丹,等.肾气丸类方干预糖尿病前期与早期糖尿病血糖漂移的理论与应用分析[J].世界中医药,2015,10(5):793-797.

[5]刘忠文.金匮肾气丸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评价[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6):821-822.

[6]王付.肾气丸组方特点及临床用药经验[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2):361-362.

[7]周胜元,孟祥震,付滨.金匮肾气丸治疗老年尿道综合征35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6):71.

[8]张荣春,倪诚,张蕙.论成药金匮肾气丸补肾化气利水主旨与应用拓展方略[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3):936-938.

[9]胡丹,曹红,水彩红,等.济生肾气丸质量标准的研究[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5,19(2):120-122.

[10]李太兵.中药名称规范化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4):8-9.

[11]鲍建敏.中医方剂配伍运用之管见[J].浙江中医杂志,2015,50(3):223-225.

猜你喜欢

八味熟地黄组方
Shunxin decoction (顺心组方) improves diastolic function in rats with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induced by abdominal aorta constriction through 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Signaling Pathway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傅青主女科》调经篇中白芍和熟地黄配伍浅析
永安“八味汤”临床验案分析
清血八味片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降血压作用
从阴阳气血化生浅议熟地黄的临床使用
八味『心药』助您登上长寿之巅
熟地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生物活性
部颁标准中治疗风温中成药的组方规律
熟地黄和茯苓对山茱萸中3种成分煎出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