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母猪死亡的具体原因分析
2018-02-14
(辽宁省兽药饲料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辽宁 沈阳 110016)
0 引言
对猪场实现自繁自养与优良品质的持续繁衍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不论是大规模的猪场还是基层小猪场常会出现母猪死亡的现象。经过笔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工作经验发现,出现母猪死亡现象的具体原因复杂,分为正常死亡与异常死亡两种。母猪正常死亡一般指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母猪基本生命机能出现退化,逐渐出现死亡的现象。而异常死亡主要指的是母猪在正常生命阶段中因环境或人为等因素出现急性死亡或衰退性死亡。张书存[1]等指出母猪死亡是很多自繁自养猪场的具有共性的关注点,国际上母猪的死亡率也不低,如加拿大母猪群在中年阶段死亡率为7.2%,美国一项研究中的42个猪群中母猪死亡率在1992年为3.7%,而到了2001年母猪死亡率已经已达到了7.3%,随后又达到了10%,甚至更高。这说明母猪死亡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养猪难题,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
1 养殖环境恶劣
养猪业中的环境控制一直受到讨论,各地区的气候不同,常出现不同的诱因。如北方地区在冬初季节天气寒冷,而在广东、广西等地在夏季高温炎热,春季潮湿,如果环境没有控制好,常引起母猪的冷应激或热应激,轻者出现食欲不振、免疫力下降,重则母猪出现急剧性死亡。于俊勇[2]等研究发现母猪的死亡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季节性,春秋季节死亡率处于较高水平,其中高温的6月份达到最高。母猪中暑是在炎热季节及潮湿闷热的环境中多发的疾病,该病产热增多,散热慢且少,中枢神经亦较易受损,引起心力衰竭等,进而造成母猪的死亡[3]。因此在规模化猪场中需要不断地进行数据监测,把握基本规律,结合当地区域特点,制定有效的措施,例如降温、升温、加强通风、调节室内湿度,确保母猪繁殖周期正常推进[4]。
2 营养问题
母猪的营养供应与其健康息息相关。哪一阶段该提供精饲料,哪一阶段该提供粗饲料,这些均有严格的要求。在分娩前期提供过多的精饲料,母猪体重过大,将加大母猪生产的难度,严重情况下导致母猪难产而死。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工作人员的意识与养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大型规模养殖场的此类问题存在较少。
3 传染性疾病
常见的猪传染病有急性猪瘟、猪链球菌病、猪丹毒等,这些传染病单一急性发病或者混合感染发病后,在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时,致死率较高。陶政[6]等人经过研究发现,2014年夏季,江西省抚州市1个规模化猪场的母猪出现急性死亡现象,发病急,临床与剖检发现高热、急性败血症、亚急性疹块性和慢性疣状心内膜炎,以及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最终从其中检测出了猪丹毒杆菌。急性猪丹毒病严重时,死亡率可以高达50%。
4 生产期间处理不当
生产期间处理不当主要有母猪子宫脱出,子宫的局部或全部暴露于体外,子宫严重水肿,进而造成感染与死亡[6]。
5 霉菌毒素中毒
霉菌毒素的危害一方面是引起母猪的免疫抑制,另一方面是造成相应脏器的直接性损伤,出现器官功能衰竭[7]。母猪在妊娠与分娩期间,机体免疫状态容易受到影响。母猪的霉菌毒素中毒的现象常见,症状缓慢,易被忽视,被发现时多为几近死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