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应激对猪生长发育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2018-02-14刘洪荣

畜牧兽医科学 2018年19期
关键词:病料猪群猪舍

刘洪荣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畜牧兽医局,滨州 251800)

0 引言

猪在高温环境下,会严重影响到自身的正常采食,导致患病猪食欲不振,采食量逐渐下降,机体无法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而在热应激环境下,机体为应对热应激,会刺激自身产生大量热能,促使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蛋白质等加速分解代谢,从而对猪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增重产生影响,导致增重缓慢,饲料利用率下降。同时,在高温环境下机体为加速散热,呼吸频率明显增加,使得猪体内无法供给充足的氧气,机体代谢过程中的有氧呼吸作用发生障碍,无氧代谢频率加快,产生大量酸性物质,造成机体出现酸中毒,最终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发挥,使猪群身体抵抗能力下降,很容易受到多种致病菌感染加速病情传播流行。母猪出现热应激疾病后,会严重影响到卵巢功能的正常发挥,使人工受胎率下降。妊娠母猪出现热应激后,很容易在妊娠中后期出现流产现象,即便是能够分娩的母猪,分娩之后乳汁泌乳量下降,仔猪生长缓慢。临床上,虽然猪热应激不属于传染性疫病,但由于该种疾病会严重影响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需要养殖户高度重视夏季热应激,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

1 发病经过

山东省滨州市信阳县某乡镇一个小规模养殖户共养殖三元杂交育肥猪23头,在新修建的养殖场内养殖,平均体重在50 kg左右,饲喂全价饲料,每天采食量在2.5 kg以上,该养殖场坚持每天早、中、晚各饲喂1次。2017年8月13日,养殖户在饲喂过程中发现猪群中出现了个别采食量减少、不愿意站立、不能站立的患病猪,出现该种发病情况后,并没有引起养殖户重视,随后几天发病猪数量越来越多,后来导致整个猪群发病。养殖场的饲料利用率明显下降。发病1周之后,该养殖场请当地兽医到养殖场进行诊治,诊断为软骨症,并采用补钙措施进行治疗,并没有取得明显效果。随后,养殖户将病情上报了县级动物防疫部门,兽医到达养殖场后,通过检查发现,猪舍建设不合理,猪舍高度较低,猪舍北墙并没有设置通风口,运动场很容易受到太阳直射。经过询问得知,该养殖户并没有多少养殖经验。通过对猪舍内外部温度进行现场测量,中午外界气温高达43 ℃,猪舍内温度高达38~40 ℃[1]。最近一段时间,该地区普遍发生高温天气。结合整个发病经过,兽医怀疑是因为饲养环境恶劣造成的猪产生热应激而影响到正常采食,使机体出现营养不良,并不是乡镇兽医诊断的软骨症。通过采集病料,带回实验室进行全面诊断,明确发病原因后,立即采取有效针对措施进行治疗,很好地控制了病情,减少死亡现象。

2 临床症状

该养殖场发病的育肥猪膘情普遍较好,兽医到达养殖场后,整个猪群已经普遍发病,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采食量忽好忽坏,饮水欲望和饮水量显著增加,张口呼吸,从口腔中流涎。患病猪呼吸急促,喘气严重,心跳加速,在猪舍内烦躁不安,不能正常站立,运动失调,强迫患病猪站立左右摇摆,不能正常行走。眼结膜潮红,然后发绀,有的患病猪皮肤潮红,用手触摸皮肤温度较高。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患病猪停止进食,卧地不起、四肢、腹部、颈部肌肉和全身出现震颤现象。中午猪舍温度较高,猪临床症状表现得更为严重,早晚温度较低时,临床症状相对较轻,测量患病猪体温普遍在40~42 ℃,该养殖场共出现2头死亡猪。

3 病理学变化

将上述2头死亡的猪在无菌环境下解剖,主要表现为全身各个脏器出现急性型出血,特别是大脑出血严重,但没有脏器出现坏死性病变。

4 实验室诊断

结合养殖场的发病现状以及气候特点,初步分析是热应激综合征。但是为判断是否是由病原引起的急性疫病,还需要采集病料,进行针对性的实验室诊断。在无菌环境下采集上述病死猪急性充血肿大的脏器,带回实验室后,进行细菌学诊断。采集到的病料,粉碎后制成触片,选择使用革兰氏染色剂对其进行充分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并没有发现被阴性或阳性染色的致病菌。将病料充分研磨接种到肉汤中,37 ℃环境下培养18 h,在肉汤中没有致病菌生长,肉汤不浑浊[2]。同时,将病料接种到常规培养基上37 ℃恒温培养24 h,在多种培养基上均没有出现致病菌生长。对病料进行处理,接种到9日龄的鸡胚中,无菌环境下孵化24 h,鸡胚生长正常,并没有出现坏死变化。由此,能够排除病原感染引起的急性疫病,结合发病经过、临床症状、病理学变化以及实验室诊断结果,最终确诊为外界环境温度较高,饲养条件较差引起的热应激。

5 防治

猪热应激综合征治疗主要以降低体温、防止休克、强心补液为主要治疗原则。确诊后,要加强猪舍通风降温,使用电风扇向猪舍内吹风,在屋顶内铺设稻草,阻挡太阳照射,同时向屋顶喷水,降低屋顶温度,给猪体表喷水,用冷水对患病猪进行反复灌肠处理。对于病情较为严重,出现明显呼吸障碍,倒地不起的患病猪,用剪刀将患病猪的耳尖和尾尖剪破后进行放血,防止出现休克死亡。针对已经昏迷的患病猪,选择使用10%的安钠咖注射液20 mL,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注射液500 mL混合后,1次静脉注射,并使用棉球吸入风油精后,放置在猪鼻孔前,刺激猪呼吸,使猪打喷嚏。对于兴奋不安、全身肌肉抽搐的患病猪,给予上述治疗方案的基础上,每头猪肌肉注射安定针8 mL[3]。通过采用上述措施治疗3 d,养殖场所有患病猪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除发病中死亡的2头猪外,并没有出现死亡现象,继续治疗第5天,患病猪临床症状消失,恢复到以往的进食水平。

6 结束语

日常养殖中,要注意给猪舍降温,强化猪舍内外部环境的绿化,可以在猪舍四周栽种草坪、树木,在屋顶上种植草皮,藤蔓植物,有效吸附阳光热量,降低猪舍内的温度。同时,指导养殖户对猪舍结构进行改造,在猪舍的北墙修建通风口,在运动场上方搭建遮阳网。在每天温度最高的12∶00~16∶00,定时向猪舍地面喷洒冷水降温,确保猪舍内的温度始终维持在30 ℃以下。温度较高的夏秋季节,应该定期让患病猪口服补液盐,增强机体抵抗能力。另外,还要确保饲料营养价值全面,进入夏秋季节后,应该向猪群多投喂青绿饲料和鲜嫩多汁的饲料,增加猪的饮食欲望避免温度过高引起猪出现热应激,而导致食欲下降,机体抵抗能力不足。

猜你喜欢

病料猪群猪舍
基层兽医采集送检病羊、病料的要点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母猪怀孕后如何控制猪舍环境
冬季猪舍有啥讲究
基层兽医猪病料常用采集操作技术
猪群发生传染病时的控制措施
基层兽医实验室样品采集、工作中必须注意的问题与建议
标准化猪舍设计技术
基层兽医病料采集的要点分析
新型帐篷式猪舍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