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医科大学综合评价招生改革策略探究
2018-02-14刘金祥
刘金祥
现行的高校招生录取制度,主要是考察学生的文化知识掌握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考核相对不足。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综合评价招生,对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我国高校实行高考录取招生制度以来,高考分数一直是地方高校人才选拔的唯一标准,由于招生录取标准单一,许多高校没有招生自主权,导致学生不得不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苦苦挣扎。“自古华山一条路”,在浩浩的高考大军中,考试评价机制中的其他因素往往被忽略,高考录取“唯分数是论”现象尤为突出。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我国高等教育也在不断探索多元化的录取选拔人才制度,以统一考试为主,综合评价招生为辅的选拔录取招生制度在一些地区开始试行[1]。高考分数虽仍是主要依据,但是,已经不是高校录取人才的唯一标准,高校综合评价招生,对于选拔品学兼优、综合素质高,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有部分高校开始大胆尝试招生综合评价录取改革。
1 高校综合评价招生改革的现状
高考招生密切关联着师生和家长的利益,目前高校在综合评价招生中,制定实施和探索“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考试模式。这样不仅招收到更多适合专业培养的学生,同时也挖掘了学生的潜力,促进了学校的学科建设和未来发展[2]。本文以南京医科大学综合评价试点工作为例,分析目前高校综合评价招生制度的现状。
1.1 招生录取的基本情况
南京医科大学在2015年首次实行综合评价试点工作,综合评价录取招生人数不超过当年本科一批招生计划总额的5%,试点专业以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类为主。2017年共有191人获得入围资格。经省考试院批准实际录取92人,其中男生45人,女生47人,最高分391分,最低分337分,计划实现率100%。据调查分析:高考考生报考学校综合评价录取,一部分学生是源于对医药卫生事业的热爱,一部分是为了录取几率增加。
1.2 招生录取的“三公”问题
学校为了对综合评级录取的公平性提供保障,在招生录取时,对国家相关规定和政策严格遵守,成立了综合评价录取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在录取时执行综合评价和择优录取的原则。在招生过程中,由考务工作组负责实施综合评价招生的有关工作,并负责招生过程中的具体工作。
1.3 综合评价录取考生的培养
通过实施综合评价录取招生,2017年南京医科大学招录了临床医学(“5+3医”)30人,口腔医学(“5+3医”)2人,临床医学(儿科医学)(“5+3医”)6人,临床医学35人,口腔医学4人,儿科学10人,临床医学(精神医学)5人。通过综合评价录取的学生,在入学前,对将来要从事的医疗卫生领域的工作,有了一定的认知。在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致力医学事业并适合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往往具有更加优秀的表现。
在高校综合测试中,由于对招生成本的考量,面试的权重将与招生规模的扩大成反比。如果综合评价招生模式由“多要素量化合成总分”的模式转型为“多要素评价+学校自主选拔”模式,那么其规模将进一步扩大[3]。此外,综合评价将与分类考试、多元选拔形成高考改革的整体格局。
2 高校综合评价招生中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权利有限
目前,综合评价录取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作为地方院校高考人才选拔制度的一个重要补充,综合评价录取也是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地方院校能否做到公平和公正,能否对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进行抵制,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高校招生一直以来都是由政府牵头,高校具有相对微弱的作用。目前,行政治校是大部分高校所采取的措施,在经济上对政府具有较强的依赖程度。地方高校在实施综合评价录取的过程中,无论在技术还是人力方面,都是压力重重。主要表现在高校不具备独立的经济能力,更多的是依赖政府拨款。对综合评价录取所需要的资金不能长效解决。同时,针对复杂的考核过程,高校要投入较多的人力进行操作[4]。对于考试过程中的一些技术性问题,如所需试卷、监考和阅卷,高校间的标准并不统一。因此,只有在部分小范围内实施综合评价录取,同时也只能涉及到有限的专业,没有进行全面的推广。
2.2 招生工作效率不高
在实施综合评价录取招生过程中,往往效率较低而成本较高。以南京医科大学招生为例,2017年共有2 250名考生在网上报名,收到了1 830名考生的书面报名材料,其中符合条件的考生1 702人,共有1 189名考生参加了面试测试,计划招生人数仅92人。而实际上,有400多名组织考试的工作人员,投入了较多的财力和人力。为了最大限度保障考生权利,考生可对多个学校的综合评价录取同时报考。在拿到多个学校合格证后,学生最终只能填报一个高校,这对于高校而言,所面临的挑战是非常大的。
2.3 考评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首先,报考不同专业的考生评价指标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比如医科院校中,目前的面试测试主要考察报考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类专业的考生,其他专业的考生评价体系还不完善。其次,综合素质评价的层次性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综合评价录取面试时间有限,评价结果难以完全展示学生成长过程。还有“综合素质”具有复杂、非线性特征,评价过程只能回放,不能重复,一定程度上会引起质疑。
3 高校综合评价招生改革策略
高校招生综合评价,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新时期里的新诉求。作为一种全新人才评价方式,它可以反映学生综合素质,有助于着重考察综合素质和能力,真正实现综合评价,以选拔品学兼优、综合素质好,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高中应届毕业生。
3.1 转变管理职能,加大综合评价招生宣传力度
改革高考招生录取环节,是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关键,将能力与素质考核的权重加大,并将高校招生自主权扩大。目前,综合评价招生计划较少,使得一些高校综合评价招生一直谨小慎微,但随着政府职能转变,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宏观规划协调和监督上来,赋予高校更多自主权,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引导高校推进招生录取改革。例如:《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明确指出:“高校要将涉及考试招生的相关事项,包括标准、条件和程序等内容,在招生章程中详细列明并提前向社会公布”。所以,针对这一政策,高校在综合评价招生过程中,也要加大综合评价招生宣传力度。例如:南京医科大学历年综合评价录取招生简章中,就对综合评价录取招生的具体办法给予了详细说明,学校专门召开校务会专题研讨简章条款,科学、周密制定综合评价录取简章,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向社会公布,并邮寄到省内各中学。招生计划满足率不断提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2 精心组织面试,严格执行规定
针对一些高校综合评价招生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高校综合评价招生的内容改革,一定要做到精心组织面试,严格执行规定,公正公开,将这项工作放在阳光下进行,以有效确保综合评价招生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例如:南京医科大学在综合评价招生工作中,对报名考生寄送的材料进行三次交叉审核,并在学校招生网上公示10天。面试筹备严密科学,开发考生随机分组系统,严格遵守“五随机”原则,实现考官随机确定,考场随机分配,考题随机抽取,学生随机分流等。同时,面试资格生名单、考场分组名单、入围名单、录取名单均在学校招生网站上公示,并报考试院集中公示。在命题环节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考试安全保密和组织管理相关规定,确保命题不外泄。面试过程中全程录音录像,并做好存档。另外,学校按照考试院要求不组织笔试,不采用联考方式,不进行专门培训。充分发挥学科专家的作用,邀请了校内外学科专家和管理人员参与面试测试。同时,学校还认真做好流程设计,细化方案,避免面试测试工作中人情问题的发生。在学生面试过程中,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面试测试分为简答题与操作题,重点考核考生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综合知识面、动手操作能力及心理素质。
3.3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真正实现综合评价
教育部门不断进行实践改革和创新观念,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要想真正落实综合评价,前提是改变基础教育的评价方式、组织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作为基础教育的管理者,需要对多元开放的教育文化进行构建。首先,有效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校园“第二课堂”建设制度的加强。其次,构建综合的、多元化的素质评价标准和理念。为了给师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运用富有弹性的、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标准。最后,建立公正和健全的评教和评生体系,应在考核评价中,将人情等传统观念的干扰弱化[5]。
3.4 完善综合素质测试的选拔机制,促进师生的综合发展
综合评价录取工作的实施,给予了高校一定的招生权利,但由于高校具有有限的招生实力,对于大规模的考试,没有足够的精力举办。为了保障考试的权威性,可考虑构建一套完整的考试运作机制,该机构的成员由透彻了解高中和大学教学内容的专家和学者组成,保证高校招到的考生,符合其专业发展需求。
理论和实践都在表明,高校综合评价录取有助于高校选才、实现对教育评价制度的完善,和对诚信社会的构建。纵观实施情况,综合评价录取还存在一定问题,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阻碍综合评价录取的推行。应对综合评价录取的价值充分肯定,并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采取改进和完善的措施,这才是我们对高校综合评价录取应持有的态度[6]。
目前,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招生录取模式也在发生变化,高校充分发挥招生自主权,对学生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在兼顾现有高考招生录取模式背景下,探索高校综合评价招生录取模式,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7]。高校综合评价招生的内容改革,是高等教育招生改革的重要举措,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认清形势,根据学校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符合自身培养目标和要求的人才选拔标准,不断推进普通高校招生综合评价录取工作顺利进行。
[1]王志武.把高校招生权关进综合评价制度的笼子里——兼论我国高校招生录取综合评价制度建设[J].中国考试,2013,11(12):51-57.
[2]付刚华,尹 辉.综合评价录取:招生录取改革的新尝试[J].中国高等教育,2009,45(7):41-43.
[3]高校综合评价招生改革:演进逻辑、模式选择和对策分析[J].教育研究,2017,39(7):108-114.
[4]郑若玲,陈 斌.高校招生综合评价录取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10):11-15.
[5]田建荣.高考多元录取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作用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5,36(2):13-16.
[6]丁秀涛,马春成.关于“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现实思考[J].考试研究,2013,9(1):3-8.
[7]胡晓红,王 彭.高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模式的探究——以浙江A校为研究案例[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35(4):10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