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滞论治带下病
2018-02-14黄灿灿张扬崔楠折娅欢王娟娟赵琴琴张文婵张小花申剑武权生
黄灿灿,张扬,崔楠,折娅欢,王娟娟,赵琴琴,张文婵,张小花,申剑,武权生
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30
带下病是以带下的量明显增多或减少为主,色、质、气味异常,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的一种妇科疾病。现代医学认为带下病与各种疾病引起的阴道分泌物异常密切相关。雌激素是产生阴道分泌物的物质基础,生殖系统成熟发育是结构基础,每个环节的功能失调都可能引发该病。带下病的诊治一直是中医妇科辨证论治的特色所在。笔者通过分析“辨肾-识脾-视肝-观胞-察肠”脏腑辨证思路,总结“滞”在中医辨证论治带下病的具体运用,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思路。
1 病因病机
1.1 肾虚寒滞 肾气充盛是女性生殖生理的基础。肾气充盈,天癸满实,冲任通盛,胞宫得养,生殖机能健运无差。肾为生带之本,带下的多少直接反映肾中精气的充盈与否。“夫精者,身之本也”,肾精亏衰,不能充天癸以濡养阴窍出现带下量少。造成肾精亏衰的原因常为禀赋不足、年老体衰、房劳多产、金刃挫伤等,这些与西医学的席汉氏综合征、绝经综合征、卵巢早衰、相关手术等引起阴道分泌物的减少相类似[1]。张景岳提出“带、淋总由命门不固”,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肾阳不足,则津液布散无力,带脉失约,津液流注于下焦则凝聚为白滑之物,化为寒湿之邪,常表现为带下量多质清稀。西医学认为,阴道分泌物在单纯雌激素的作用下常表现为质地清亮,孕激素的拮抗是月经中后期阴道分泌物变稠的主要原因,因此阴道分泌物在月经周期中后段仍清晰透亮常常提示无排卵。
1.2 脾虚湿滞 历代医家论治带下病,湿为最多。傅山认为“带下俱是湿症”,强调湿邪为带下病的首要病因。湿为阴邪,易袭阴位,“清湿袭虚,病起于下”,湿邪阻下最易引发女性带下病。脾虚为湿生之要,“湿淫于内者,脾土不能制湿,而湿内生也”。脾虚运化无权,阳无以生,湿无所化,流于下焦,外出阴窍而为带。脾胃是正气化源之本,水液布散之泵;脾虚则津失输布周身失养,留于脏腑、清窍、肌肤阻滞气机,湿病始生。湿亦困脾,脾土受伤,升提无力,湿土之气下陷,出阴门而为带下病。对阴道微生态的研究发现,脾虚者易出现阴道微生态失调,从而引发多种阴道炎,其中以细菌性阴道炎和霉菌性阴道炎为多[2],在辨证论治时,值得借鉴。
1.3 肝郁气滞 女子以肝为先天。“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肝受五脏之血,起濡养五脏六腑的作用。肝藏血而摄魂,肝气郁结则血难以畅行,脏腑失濡功能失调,故诸病皆生。“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女性多因慈爱恋憎、嫉妒忧恚[2]等情志不遂引起内生余气,阻滞气机;而女子以血为本,以气为顺,气不顺而血不运,何以不致疾病。故气郁血阻于下焦,邪气留恋而发为带下之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肝气郁结,最易伤脾,脾气升提无力,水淫之邪趋下,加重带下病[3]。傅山认为:“湿热留于肝经,因肝气之郁也。”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火与热结形成湿热,流于下焦形成湿热带下。
1.4 胞弱邪滞 “胞宫”是女性最为关键的生殖脏器。张景岳认为:“白带出于胞宫,精之余也。”白带为育龄期女性的生理特证,为肾精所化,润泽阴窍,助阴阳合而媾精育胎[4]。“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胞宫虚弱则病邪聚而伤之,带下呈现病状。西医学认为乳酸杆菌是阴道菌群的优势菌,起着维持阴道pH值、拮抗和杀灭致病菌的作用,防止因菌群失调而引起的带下病。阴道菌群功能受性激素影响呈周期性变化,性激素功能正常依赖于整个生殖生理功能的正常,这与中医学所说的“胞宫”机能调畅相符合。胞宫或年幼虚弱精微不生,或年老形坏而津液枯竭,阴窍难以受养,邪气易侵,邪伤于下则成或加重带下病。
1.5 肠停毒滞 肠道主司通导,小肠吸收水谷精微,大肠排出糟粕,整个过程依赖于胃肠的健运。六腑以通为顺,胃肠道的正常蠕动是保持通畅的必要条件。胃肠虚弱,蠕动减缓,则可见便秘,糟粕久留于肠道则邪毒积聚溢出肠道,侵及临近脏腑、血络,“女子胞”娇嫩易感外邪,邪毒侵袭易生带下病。解剖学认为,盆腔内静脉丛较多,缺少筋膜构成的外鞘,弹性较差,血管壁易形成曲张,造成回流受阻、血液淤积,甚至引起盆腔淤血综合征。现代女性多长期久坐、缺乏运动易引起盆腔过度充血及便秘状态。长期的便秘造成盆腔静脉压力持续升高,直接引起子宫阴道静脉丛过度充血[5]。子宫阴道静脉丛过度充血常可见阴道分泌物增多。长期便秘,肠道内废物及毒素可通过静脉丛传播到子宫阴道加重带下病的症状。故在辨治带下病时“察肠”必不可少。
2 带下病的治疗
2.1 治疗思路 以“滞”为着眼点,在“辨肾-识脾-视肝-观胞-察肠”后,采取基础治疗与辅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来治疗带下病。以辨肾-识脾-视肝辨证论治来确定基础方,配合观胞、察肠加减用药,必要时配合中药外洗,标本兼顾、内服外洗相结合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2.2 基础治疗
2.2.1 肾虚寒滞,当温肾化滞 肾虚寒滞型带下病常见带下清稀、身重腰困、舌淡嫩苔润滑、脉沉细等。治疗多以补肾温阳、驱除寒滞为法,选方可借鉴补肾固冲丸(罗元恺方)合举元煎加减。补肾固冲丸乃治疗滑胎之名方,具有显著补肾固冲、养血安胎的作用,取其补肾固冲、温阳止带之效;配合举元煎升提元气,气顺而滞消,无法下陷而成带病。两方合用一则温化寒滞,二则顺气消滞。
2.2.2 脾虚湿滞,宜健脾利湿 脾虚湿滞型带下病常见带下量多色白、质稠或呈豆渣样,外阴瘙痒,舌淡胖、苔白腻,脉滑。治疗以健脾温阳、祛湿止带为法,用完带汤合四妙散加减。取完带汤脾气健而湿气消之意,补益脾土之元,使白带自消,此为治本之法;配合四妙散以燥湿利湿,此乃治标之用。标本同治,疗效更佳。
2.2.3 肝郁气滞,法疏肝理血 肝郁气滞型带下病常见带下量多色黄或呈黄绿色、伴腥味,瘙痒,外阴灼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等。治疗多以疏肝解郁、活血利湿为法,以龙胆泻肝汤合四逆散加减。四逆散理肝经之气,解肝脉之郁,使肝气得舒,湿热难留;龙胆泻肝汤泄肝经湿热、祛下焦伏火,湿热已除,带下自然得消。
2.3 辅助治疗
2.3.1 胞弱邪滞,养胞固精 胞宫虚弱所致带下病除带下异常的临床表现以外,常有现代医学辅助检查的异常,如子宫或卵巢形态大小的异常、性激素全项异常、阴道分泌物检查提示各种阴道炎症等。临证中,在肾-脾-肝辨证论治后,根据有无“胞弱”的症状针对性用药,治疗多起辅助作用。常在肾-脾-肝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运用养胞祛邪的药物。年幼胞宫发育不良者常以“补肾育胞、利湿祛邪”的思想,用鹿角霜、紫河车、龟甲胶等血肉有情之品助养胞宫;年老形坏而津枯者,常以“滋肾养胞、利湿祛邪”的思想,用龟甲胶、女贞子、旱莲草等滋养胞宫。
2.3.2 肠停毒滞,通腑祛毒 肠停影响下的带下病关键看是否存在便秘,通过缓解便秘辅助治疗带下病。治疗时注意女性本为娇柔之体,不宜大攻峻下,常在肾-脾-肝-胞辨证论治基础上以“调气理肠、通腑祛毒”为法,用白术、枳实、厚朴等理气之品以调气通腑、祛毒排滞。
2.3.3 阴痒异常,外洗止痒 对于各种带下病,凡是出现外阴瘙痒异常,甚至挠抓不缓解者,宜以“杀虫止痒”为法,配合中药洗剂(药用蛇床子、土茯苓、苦参、黄柏、土荆皮、地肤子、白鲜皮等)煎汤外洗,以奏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之效,可有效缓解外阴瘙痒症状。
3 结语
带下病的辨证论治为历代医家不断探索,其治疗方案也多种多样,但辨证角度往往较为单一,采取“辨肾-识脾-视肝-观胞-察肠”的辨证思路并结合西医理论及辅助检查来了解脏腑气血之“滞”,往往更加全面和系统。治疗以肾-脾-肝施治为基础,辅以对胞宫及肠道的调理,必要时配合中药外洗,往往能收到比较好的疗效,为带下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带下病的理论发展及临床实践起到了一定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