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防治
2018-02-14
(永安市安砂镇畜牧兽医水产站,福建 永安 366021)
0 引言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经空气和接触性传播,在养猪集约化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对养殖场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各年龄的猪群都是本病的易感动物,且年龄越小,抵抗力越差,4月龄以下仔猪最易感染,病死率在5%~30%。呈现慢性经过的猪群,患病猪只进行性消瘦,若继发其他细菌感染,死亡率升高,无症状或已康复猪只体内会长期带菌,成为稳定的传染源。
1 病原学
本病的病原菌是胸膜肺炎放线杆菌,革兰氏阴性,具有荚膜和菌毛,但无运动性,不能形成芽胞,新鲜病料中的菌体呈现两极着色。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是一种兼性厌氧菌,对培养基有要求严格,在10%CO2条件下,可以长成黏液状菌落;加入生长因子V后,在巧克力琼脂上形成不透明菌落;血琼脂培养基培养时,呈不透明扁平圆形菌落,形成β溶血,用白金耳触之有黏性感,CAMP实验呈阳性[1]。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致病菌具有荚膜,能产生毒素,根据荚膜多糖和LPS的抗原性差异,发现2个生物型,15个血清型,血清型间缺乏交叉免疫性,生物Ⅰ型血清型致病力比生物Ⅱ型血清型强[2]。
本病原菌是对猪有高度宿主特异性的呼吸道寄生物,主要存在于患病动物的肺部、支气管、扁桃体、鼻汁。
2 流行病学
各年龄猪均是本病的易感动物,且年龄越小感染本病的概率越大,1周龄~4月龄的猪最易感,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定居在4周龄猪的上呼吸道,在2~6月龄的生长育肥猪发病。病原菌主要寄生于病猪的肺、支气管、扁桃体和鼻液中。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空气经呼吸道传播,也可直接接触性传播。本病暴发具有季节性,多发生于寒冷的秋、冬季。饲养管理不当,饲养密度大等可诱发本病的发生。
3 临床症状
本病自然感染潜伏期短1~2 d,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1~7 d,根据病程的长短可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4种。
3.1 最急性型
猪只突然发病,无征兆性死亡。随后出现症状明显猪只,病猪体温升高,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后期病猪呼吸困难,张口呼吸,呈犬坐势;口、鼻流出带血泡沫样分泌物,鼻端、耳及上肢末端皮肤发绀,病猪在24~36 h内死亡,病死率高。
3.2 急性型
病猪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体温升高40.5℃~41℃;呼吸困难,张口呼吸,气喘、咳嗽,末梢皮肤发绀。病情稍缓,发病后2~4 d内死亡,耐过猪可逐渐治疗康复,或转为亚急性、慢性,仍然带菌,成为传染源。
3.3 亚急性或慢性型
病猪体温正常,食欲不振,间断性咳嗽。常有很多隐性感染猪,当受到其他病原微生物侵害时,临床症状加剧。
4 预防
4.1 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对未发生过本病种猪场的管理。根据猪舍条件,饲养适量的猪只,防止猪群过度拥挤,空气流通不良,及时清除粪便和污物,做好消毒工作,搞好猪舍的饲养环境的卫生。
4.2 坚持自繁自养
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不引进外来猪只,如若必须引进时,对引进的猪只进行严格的检疫,隔离1个月以上,确定健康后混群饲养。
4.3 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措施。目前常用的疫苗主要有亚单位苗和灭活苗,每种疫苗都有不足之处,不能抵抗所有血清型的攻击,不能消除患病动物的带菌状态。预防注射猪嗜血杆菌胸膜肺炎灭活菌苗[3],2 mL/头,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在猪发病高峰日龄前4周和前2周各注射1次。
5 治疗
5.1 初期治疗
氟苯尼考是目前控制本病最有效的药物[4]。病情较轻,猪只有食欲和饮欲,采用拌饲或混饮治疗。每吨饲料混合氟苯尼考100 g,拌饲连续投喂1周,然后剂量减半,继续使用2周。饲料混合头孢噻呋100 g/t,拌饲连续投喂5 d,然后剂量减半,继续使用2周。饲料混合恩诺沙星或环丙沙星或氧氟沙星120 g/t,加三甲氧节氨嘧啶50 g,拌饲连续投喂5 d,然后剂量减半,继续使用1周。
5.2 后期治疗
病情严重,不能采食或饮水的猪只选择注射给药。氟苯尼考注射液按照20 mg/(kg体重)肌肉注射,第1次给药后间隔48 h,再次用药。肌肉注射头孢噻呋注射液,5 mg/(kg体重)。1次/d,连续注射3 d;肌肉注射盐酸多西环素注射液2.5 mg/(kg体重),1次/d,连续注射3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