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预防控制措施
2018-02-14乔毅斌亓金芳史红英李虎明史宏峰刘晓东
乔毅斌,亓金芳,史红英,李虎明,史宏峰,刘晓东
(1.山西省武乡县畜牧综合执法大队,山西 武乡 046300;2.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山西 临汾 410000 3.山西省武乡县洪水畜牧兽医中心站,山西 武乡 046300)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目前影响我国养猪业的较为严重的动物传染病。此病传播速度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预防此病要采取合理的防控措施。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又名经典猪蓝耳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如果该病毒变异升级成高致病性蓝耳病,对养猪场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因此成为养猪场需要重点防范的疫病之一。农业部将高致病性蓝耳病定为一类疫病,经典猪蓝耳病定为二类疫病。此病曾在我国的许多地方大面积流行。近些年此病得到一定的控制,但仍有一些猪场不断散发此病,影响养猪业的经济效益。
1 病原体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是一种有囊膜的核糖核酸病毒。该病毒极易变异、重组,对我国养猪业危害严重。在酸性环境下,该病毒感染率降低90%以上。在低温下存活时间长,环境温度在4℃时可存活1个月,在37℃时48h则失去感染力,56℃时45min失去感染力。干燥的环境也可使该病毒很快失去活力。常用的消毒剂即可将其杀死。
2 流行特点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多为地方性流行,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猪都有易感性,对种猪、繁殖猪、仔猪危害较大。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也可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这些通过胎盘感染的仔猪,出生后成为重要的传染源。病毒通过口、鼻进入消化道和呼吸道而感染。此病传染性强,猪群一旦感染此病,持续很长时间才能平稳。
3 临床症状
猪感染此病后,不同年龄、性别的猪表现差异较大。患病母猪体温升高到40.5~41.5℃,厌食、嗜睡、萎靡不振、呼吸困难。部分病猪背侧、双耳的耳尖及边缘发蓝。随着病毒在猪群中的传播,妊娠后期的母猪发生早产、流产或产死胎、木乃伊胎。患病公猪性欲减退、采精量减少,生产性能下降。仔猪发病后呼吸加速,常腹式呼吸,体质衰弱,走路摇晃,四肢外展,部分病猪有后驱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眼睑、前额水肿,耳部、鼻、腹部淤血发绀,死亡率常高达50%以上。育肥猪症状较轻,常表现为体温升高、呼吸加快、双耳发蓝、生长缓慢。
4 病理变化
猪感染此病后最先使肺脏受损,其次是淋巴结和心脏,最后病毒感染多种组织器官。通常猪群出现呼吸性疫病的早期,检查发病仔猪的肺,对判断是否发生蓝耳病有重要的意义。发病仔猪发生间质性肺炎,肺脏充血、淤血、呈深红色,肺小叶间质增宽、质地较硬。肺门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早产仔猪体表沾着血块或附着有胎衣,不易剥落,个别病猪外观发蓝紫色。发展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时,病猪脾脏表面或边缘出现梗死灶,肾脏土黄色,表面可见针尖至小米粒大的出血点,皮下、心脏、肝脏、膀胱和肠道均可见出血点或出血斑。部分病例胃肠道出血、溃疡,甚至坏死。
5 诊断
如果是单纯的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根据发病猪的临床症状和流行特点可以作出初步判断。但现在许多猪场的猪在发病时都存在多种病毒或细菌感染的情况,症状复杂,所以一定要通过血清学检测作出准确的判断。
6 预防与控制
6.1加强饲养管理,饲喂全价饲料,保持良好的通风。遵循全进全出制,每次全出后对圈舍及其周围环境进行彻底地消毒。控制人员的流动,对进出猪场的运输工具清洗消毒。
6.2发现病猪及时隔离,确诊后及时淘汰这些没有经济价值的猪,并对这些病猪采取无害化处理的方式,避免这些病猪或带毒猪成为传染源。
6.3尽量闭群饲养,不引进种猪。需要引进种猪时,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经过省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办理检疫审批手续、检疫合格后再引进。运回后隔离饲养一个月以上,完全健康时再混群饲养。
6.4对有发病史的猪场,疫苗接种是最有效的防控措施,但要合理地使用疫苗接种。许多猪场过度使用蓝耳病活苗,容易造成猪场被疫苗毒感染,而且使此病的临床症状变得更为复杂。因此猪场对这种疫苗要慎用,但可以使用弱毒活疫苗,并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母猪在每次配种前,进行一次免疫。对生长猪群,根据猪场以前的发病阶段和感染情况,提前3~4周进行免疫,可免1次或2次,2次免疫间隔一个月。
6.5对有发病史的猪场,应定期对免疫猪群进行免疫抗体水平监测,根据群体抗体水平情况及时加强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