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黑疫的诊断要点与预防方案
2018-02-14乜英青
乜英青
(青海省海南州贵德县畜牧兽医站,青海 贵德 811700)
羊黑疫又叫羊传染性坏死性肝炎,由诺维氏梭菌感染所引发,主要流行于欧美、澳洲、亚洲等地区,羊黑疫主要发生于春夏炎热季节,以肝片吸虫流行的地区发病最为严重。可造成感染羊肝脏实质性的损害,给养羊生产造成很大危害。
1 病原
诺维氏梭菌属于梭状芽孢杆菌属,革兰氏染色呈阳性,显微镜下观察为大而粗的梭状杆菌,大小不等,可单独存在,也可呈链状存在。本菌周身有鞭毛,通过鞭毛的划动而运动,表面无荚膜,形成芽孢后,芽孢体通常在整个菌体的近端。对营养的要求不高,普通培养基都能生长,含有碳水化合物的培养基生长速度更快,血液琼脂平板上可出现轻度溶血环。培养时需要有严格厌氧的环境,固体培养须在厌氧培养箱中或脱氧的密闭容器中进行,液体培养可通过灭菌液体石蜡封闭液面的方法阻隔空气中氧的进入。繁殖体对外界抵抗力差,普通消毒方法和常规消毒剂都能将其杀死,但一旦形成芽孢体,可在自然环境中存活3个月甚至半年,芽孢体耐高温和阳光直射,100℃条件下煮沸10min毒力不减。
诺维氏梭菌感染,本菌临床可分为A、B、C三种类型,其中A型和B型可产生多种外毒素,其24h的肉汤培养物注射于试验小鼠皮下后,试验组小鼠可在24h之内可死亡,因此,A、B型诺维氏梭菌感染对机体的危害最大。C型基本不产生外毒素,临床发病不多,感染羊偶尔出现脊髓炎的病症,临床意义较小。A型和B型是临床重点防控对象,我国以B型感染为主。本病曾在上世纪出现过一段流行。
2 临床表现
本病的表现和羊快疫、羊肠毒血症较为相似,但病程短,发病很急,常无治疗时间,感染羊发病后很快死亡,即使病程较长的病例也不会超过48h。病羊采食量严重下降,呼吸困难,体温上升到42℃左右,喜欢独卧,大部分时间呈昏睡状态,放牧时容易掉队,不愿走动。死亡后,其尸体的皮下静脉充血严重,皮肤整个看起来呈黑紫色外观,也正是这个表现而得名“羊黑疫”。
3 病理变化
病羊剖检后,可见肝脏高度充血肿胀,表面分布着多处凝固性的坏死灶,呈黄色,凹凸不平,病健交界处清晰,病灶直径大小约1~3cm,周围常环绕着一圈充血带,切面呈半圆形。肝脏的特征性表现是诊断本病的关键点,也可称之为视病特征。除了肝脏外,胸部皮下出现水肿,剖开腹腔后,浆膜腔中充满炎性渗出物,一旦与空气接触短时间内凝固。胸腔积水严重,直接影响肺扩张和收缩,导致呼吸困难,胸膜腔中液体可达数百毫升。心包膜发炎,里面充满炎性心包液,心内膜充血出血。小肠也表现充血出血,胃部靠近幽门的部位也经常出血。本病发生时经常伴随肝片吸虫病,使疾病的表现和临床特征更为复杂。
4 诊断要点
诊断本病通常采用微生物检查法,将肝脏的坏死性病灶边缘部位抹片后直接染色镜检,如果能看到呈梭状的两端钝圆的大杆菌,且单在或呈链状存在,就可初步诊断。确诊最好将病原作进一步培养鉴定。由于诺维氏梭菌分离较为困难,尽量在羊死后的第一时间内采取病料,否则很容易污染而造成结果不准确。取病料时,做好无菌操作,解剖剪、镊子等彻底消毒,以免组织污染后影响目的菌的分离鉴定。通常情况下,成功培养的诺维氏梭菌菌落薄而透明,形状不规则,由中心逐渐向外蔓延生长。将典型的菌落革兰氏染色,镜下观察鉴别,符合菌体外观特征即可确诊。
5 预防方案
本病一旦发生基本无治疗时间,且治疗效果很差,因此,本病一定要预防为主。疫苗免疫是防控本病的常用方法,市售疫苗多以联苗的形式出现,效果较好。临床生产中务必注意预防肝片吸虫的感染,尽量避免在阴暗潮湿,沼泽地较多的地区放牧,羊群饮水时最好饮用流动的活水,长期静置的坑塘死水避免饮用。如果羊群中发现病羊,及时将其隔离,同时将羊群赶到地势高、通风良好、空气干燥的地区放牧。
春季很多青草开始发出萌芽,虽然嫩,但不宜多食,尤其是水塘边的水草,很容易引发本病。收割的青草最好经太阳直晒,水分脱去20%以上后再饲喂,利于羊群消化道健康。秋末时,可选择到青草败落较晚的地区放牧,尽量少饲喂多汁的菜叶子、菜根等。加强羊舍管理,水槽勤换水,羊群每天必须多运动,养殖场周围种上高大的乔木,场内绿化以灌木为主。加强羊舍的通风,保持地面干燥,饮水及时更换,有条件的羊场可采用流水供羊只饮用。
[1]张勋,等.羊黑疫病的诊断和治疗分析[J].湖北畜牧兽医,2013,34(12):36-37.
[2]罗桂彬,等.羊黑疫的病因分析及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6,2 :78-78.
[3]尚宗民.羊黑疫并发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6,5 :296-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