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的屠宰检疫及处理措施
2018-02-14尚永平
尚永平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畜牧兽医局动物卫生监督所, 云南 普洱 665000)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性疾病,同时也是1种人畜共患病。给猪的养殖产业和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因此,正确掌握猪丹毒的检疫技术,对于做好人身防护,提高检出的正确率,控制疫病蔓延,保障养殖业生产健康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猪丹毒屠宰检疫
1.1 猪丹毒屠宰前检疫
进场的生猪,必须查看《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动物B,对生猪的来源和运输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同时还要查看生猪的精神状态和外表特征,通过屠宰前检查,挑出疑似患病猪。根据疑似患病猪的具体情况,可对疑似患病猪和猪群分别作出处理。猪丹毒分为急性败血型、亚急性疹块型、慢性心内膜炎型。要结合不同的症状,对病情做出区别诊断。其中急性败血型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到42℃以上,呈现稽留热。皮肤发红发绀,眼结膜发炎,食欲废绝,并出现呕吐现象。发病初期出现严重下痢,有时在粪便中夹杂血液。亚急性疹块型表现为皮肤上出现大小不一的疹块,疹块突出于皮肤上,表面呈现红色或暗红色。疹块主要集中在患病猪腹部一侧或腰背部,特别白猪更容易看出,黑猪必须仔细检查才能发现。慢性心内膜炎型,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身体逐渐消瘦,最后关节出现病变,四肢浮肿,跛行不能正常行走。
1.2 猪丹毒屠宰后检疫
猪丹毒屠宰后检疫比猪屠宰前检疫相对复杂。屠宰后要对头部皮肤,内脏组织团体进行全面检验,并对该猪是否存在寄生虫进行检验。患有猪丹毒的肉尸在皮肤上会出现很明显的大小不等的方块形、菱形疹块,高出皮肤,表面呈现白色、红色或暗红色。败血型猪丹毒全身皮肤呈现弥散性充血,在肉尸的颈部、腹部存在大量密集的红斑。皮下脂肪也存在红色病变组织,全身淋巴结充血肿大,切面多汁。胃底部和幽门不会呈现弥漫性暗红色出血,小肠组织存在溃疡性病变。肾脏肿大,并出现肾小球肾炎,切面皮质呈现暗红色,存在小出血点。脾脏呈现鲜红色,质地松软,切面外翻。慢性型猪丹毒会在心内外膜存在散状出血病斑。关节肿大,切开关节流出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
2 猪丹毒的处理措施
2.1 屠宰前处理
在宰前检疫过程中,一旦发现患病猪或疑似患病猪,应该及时与屠宰户进行沟通,对个体猪只在指定的地点进行隔离观察2~4d,并进行治疗,症状消失后1个月方可屠宰上市。对于待屠宰的同一群猪,应该按照《动物防疫法》中的相关规定,对猪群进行妥善科学处理。同时对患病猪停留或接触过的场地和圈舍以及使用过的饲养工具,要进行严格的消毒,药品首选季胺盐类消毒剂。如果存在整个猪群发病现象,应该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上报疫情,并按照相关处理程序进行紧急防疫处理,避免疫情传播。
2.2 屠宰后的处理
当生猪被屠宰后,要结合病理学变化和兽医诊断经验,对生猪进行进一步判断,确诊是猪丹毒后及时通知屠宰户,并开具《检疫处理通知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16548—2006)中的相关要求对该患病的猪肉及产品进行焚烧或深埋无害化处理,8年多来共烧毁猪丹毒病害肉品10720kg,杜绝了病害肉品进入市场。在屠宰检疫过程中,还要对病情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和诊断,如果发现是多种疾病混合感染,或者是某种特大动物传染性疾病,应该立即上报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并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妥善处理。
3 体会
思茅区2个屠宰场每年的生猪屠宰量在12万左右,生猪来源比较复杂。最近几年,随着猪养殖产业不断发展,猪饲养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和防疫工作的完善,猪丹毒的发生和流行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从这几年的检疫工作上看,猪丹毒的发病主要是农村的散养户,主要是他们饲养管理条件较差防疫工作相对滞后,在宰前检疫过程中对这类来源的猪必须重点检疫。但是规模养殖场的猪饲养密度大、药物使用不合理和多种疾病混合感染,使得猪疫病的发生和表现症状越来越复杂,这也给猪丹毒的诊断带来了巨大困难。由于猪丹毒疾病具有隐性感染特点,再加上实验室检疫,配套设施不完善,给生猪屠宰检疫带来很大工作压力。今后希望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完善检疫设施和手段,积极推行可追溯体系建设,加大动物屠宰检疫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对生猪屠宰运输和流通环节的检疫监督,严格打击违法销售病死及病害动物产品的违法现象,确保动物屠宰检疫科学高效开展,保证猪肉产品质量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