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需求下的高校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
2018-02-13杜靓
杜靓
摘 要:如今,社会经济在大力的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也在不断进步。因此对文化类人才的需求更是越来越大。但从目前来看,国内文化产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才刚刚起步,甚至产生了专业结构不合理、学科安排不合理等一系列的问题,这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音乐类人才无法适应单位和社会的需要。在缺乏应用型音乐人才的情况下,高校必须要针对目前文化市场的需求,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满足文化市场的需要。笔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广大的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关键词:文化产业;需求;高校;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
在精神文明獲得大力发展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能将科技和文化变为生产力的应用型人才,其中包括了文化类人才、音乐人才。怎样培养出满足文化市场需要的应用型音乐类人才,对于高校来说越来越重要。也因此,以文化市场需求为主、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音乐人才已经成为了高校的改革方向。
一、文化产业的概念
“文化产业”这个概念产生于1937年的德国,到了1980年后,“文化产业”这个词涌入了中国。所谓的文化产业,包括了所有和文化相关的产业,比如新闻出版、娱乐演出、体育、展览、旅游等。2001年以后,我国加入了WTO世界贸易组织,社会经济也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因为人均经济水平得到了提升,所以人们对于文化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由此而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在培养音乐专业人才的时候,高校需要将文化产业的需求作为导向,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同时也为文化行业输入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音乐人才[1]。
二、培养应用型音乐人才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如今,应用型音乐人才的培养存在这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传统的教育,并且添加一些现代音乐教育手段。第二种则是背离传统教学方式,将市场需求作为主要导向。也就是只注重产业化,忽视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第一种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会快速的就业,但面对市场需求却无所适从。第二种教学方式能快速适应产业需求,然而却缺乏一定的文化素养,使得音乐的创新度、思想性无法得到提升。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主要和教学方式的不合理有关。
在我国2007年的“文化创意产业学科建设和发展”会议上,有专家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教学最需要的并不是扩大招生范围,而是对教学结构、模式进行改进。”这样的观点得到了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同。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如果应用型音乐教学继续沿袭过去的模式,那么就无法适应文化市场的需要,所以必须要积极的进行改进。
三、高校应用型音乐人才的培养问题
(一)课程的设置不合理
一些学校培养的人才主要为学术性,不具备应用性。因为学校的课程只重视理论、轻视实践,尽管学生获得了充足的理论经验,但并无法落实到实践中。而且学生的专业能力,也无法满足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究其原因,是因为学校设置的文化产业课程多而繁杂,不能突出文化产业的特色化。很多音乐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学习全面的音乐知识,其中包括了乐器、乐理、声乐、创作等等,所学习的知识过多,不够专业化。学生在就业的时候,也难以抉择。不但无法适应文化产业的需要,更难以和用人单位进行衔接。
(二)人才培养和产业需要不一致
产业结构的类型,会受到人才结构的影响。因为人才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是息息相关的,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影响人才结构,其甚至会决定人才的需求量。随着文化行业的大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大,但很多高校的培养模式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甚至在设置课程内容、课程数量时,也没有考虑文化市场的需求。而且文化产业的变化很大,学校没有跟上市场动态,也没有及时进行改进和优化。
(三)没有对生源的质量进行把控
20世纪以后,我国的文化产业逐渐繁荣起来,一些高校的音乐专业也开始扩招学生。但仅仅只是扩招学生,也无法满足文化产业的需要[2]。因为高校没有对应用型音乐专业的生源进行把控,如果任何学生都能进入音乐专业进行学习,那么毕业后则无法找到适宜的工作。音乐属于一门文化底蕴很深的学科,专业性也很强,仅仅靠短期培养是无法达到要求的。只有从生源上进行把控,引进优质的学生,才能为文化产业输入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四)培养的目标不明确
和音乐表演类比起来,应用型音乐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有着很大的区别,但很多高校没有明确培养的目标和方向。甚至将应用型音乐类专业和表演类音乐专业的课程混在一起,既没有进行区分,也没有进行归类,甚至没有纳入到文化产业视野中。学生在学习期间,不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所以也导致学生在就业的时候产生一些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无法适应文化产业的需求。
四、文化产业需求下的高校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
(一)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如今,很多高校都开始对自身的教学模式、教学结构进行改进。需要注意的是,高校不能将培养全能型人才作为目标,必须要针对某一专业进行培养,比如乐器、舞蹈、声乐、创作等其中的一方面[3]。只有认清应用型音乐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才能培养出专业性强的特色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增加实践课程的数量,形成良好的培养模式。同时也要和市场进行一定的衔接,从而满足文化产业的需求。对于过去的“填鸭式”理论教学,要进行摒弃。不但要增加特色课程的数量,也要根据不同班级的情况制定出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培养出有特色的应用型音乐人才。
实践活动也要兼顾校内实践、校外实践,校内实践指的是音乐社团的活动、比赛等,校外实践指的是校外的表演、实习。可以将学生的实践纳入到考核当中,提高实践内容的可用性。音乐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强,教师如果采用互动性的教学方式,则能听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表演欲望。举个例子,在学生掌握了和声、配器、歌曲协作、即兴伴奏等内容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将创作的歌曲、伴奏展示给其他师生,这样便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加强对特色人才的培养
学校要加强对特色人才、专业人才的培养,增强音乐人才的竞争优势。因为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发展速度远远不如其他国家[4]。同时,音乐专业也缺乏相关的岗位设置,所以很多音乐专业的学生产生了就业难的问题。为此,必须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并且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同时也要增加学生对外沟通交流的机会。高校要明确所培养的是应用型音乐人才,所以可以根据岗位情况来设定课程内容,使得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实用。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不管是主攻声乐的学生,还是乐器专业、舞蹈专业、音乐创作专业的学生,到大三的时候都必须要按照自己的专业方向举办专场音乐会。这样才能突出学生的专业特色,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三)要积极的对教学进行改进
如今,我国的音乐类教学课程改革在不断的开展和进行,但并没有取得一定的进展。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只注重评职称,学校只注重科研项目。为了加强对应用型音乐人才的培养,必须要积极的改进教学模式。为此,可以和其他高校合作,采取学分互认的方式,为学生的深造和学习提供更多机会。也要增设国际化的课程考核方式,将国外的先进教学经验引过来,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此外,学校也可以和企业、就业机构共同合作,建立以职业技巧为主的教学模式,为企业和就业机构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音乐人才。举个例子,某高校和当地艺术馆、文化馆、话剧社均签订了合作协议,将学生输送到这些单位进行实习和工作。同时也按照这些单位的需求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5]。这样不但为学生的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实现了高校和学生之间的双赢。
(四)对考核方式进行调整
可以对学生实施“专业能力测评+实践测评+表演能力+就业构想”四位一体的考核,从而使得教师和学生能更加注重职业能力的提升。专业能力的测评是指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也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实践测评则指对学生的音乐表演实践进行评分,衡量学生的等级;表演能力指的是学生的演出成绩、成果;就业构想考察的是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规划等。通过对学生进行全面化的考核,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使他们快速适应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也改变了过去单一化的考核方式,从而全面衡量学生的等级。
(五)加强教学建设和投入
高校要积极的争取国家和地区的经费支持、政策支持,获得教学建设的经费。此外,政府部门也要加强财政方面的扶持,保证高校音乐教学的正常开展。高职类院校、本科类院校的建设开销比例分别不能少于20%、25%。而且也要建立捐赠教育激励的制度,引入企业和社会机构的力量,使得音乐专业的学生有更多实践、表演、实习的机会[6]。不仅如此,学校也要建立奖励学生的基金,鼓励学生在学校的时候积极的完成各项表演活动、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掌握扎实的音乐应用知识,将来更好的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
五、总结与体会
如今,社会经济在大力的发展,单一型的人才已经无法再满足市场的需要。只有基础扎实、专业能力强的学生才能受到单位的青睐。所以高校需要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根据文化市场的需要来对音乐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从而促使学生的能力和知识适应社会的需要,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邹敏华,卢盈盈.高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与校园文化建设——以闽江学院双效双赢实践教学为例[J].闽江学院学报,2015,36(01):133-138.
[2]白俊卿.山西省高校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30(03):101-103.
[3]王跃辉,郭宇. 民办高校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与创新——以“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为例[J]. 怀化学院学报,2013,32(10):116-118.
[4]张艳军. 琼州学院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研究——以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为例[J].黄河之声,2013(04):30-32.
[5]张刚.基于文化創意产业视域下的应用型音乐本科人才培养模式[J].戏剧之家,2016(03):62-63.
[6]赵毅.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重构[J].音乐创作,2018(03):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