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第二课堂传承红色基因的路径探析
2018-02-13郭紫玥徐三友
郭紫玥 徐三友
摘 要:农林类高校作为培养新时代“一懂两爱”专业人才的摇篮,必须利用好“红色基因”独特教育内涵引领农林类大学生保持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服务三农的初心。文章结合西北某农林类高校工作实例,从思想引领、学生党建、校园活动、网络思政和社会实践五方面探讨了农林类高校在第二课堂中传承、践行、发扬红色基因的路径。
关键词:红色基因;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传承路径
“红色基因”是我党在长期奋斗中锤炼出来的、传承至今的意识形态、思想路线和优良作风,其蕴含的精神力量和正确导向能够指引青年大学生继承革命传统、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林类大学生受到信息多元化影响,逐渐产生不愿深入基层、注重物质利益、缺乏奋斗精神等问题。因此,农林类高校在第二课堂中传承“红色基因”激励广大青年学子继承党的优秀传统、增强青年大学生勇担民族复兴重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迫在眉睫。
一、农林类高校传承红色基因的意义及原则
(一)意义
“红色基因”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成果,其蕴含的思想本源、精神境界、价值诉求能够帮助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社会观、民族观和个体道德观,能够引导青年大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同时,作为农林类高校,更应该利用好“红色基因”独特的教育内涵和厚重的历史积淀,帮助农林类学子塑造健全人格、磨炼顽强意志、锤炼高尚品格,进一步培养学生扎根群众的为民情怀、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敢于担当的责任使命和勤劳务实的工作作风。
(二)原则
一是坚持以生为本,提升教育实效。充分挖掘和发挥“红色文化”的独特育人功效,将“红色基因”“红色文化”“红色元素”与“三农意识”紧密结合,策划并开展形式灵活、内涵丰富、贴近学生的主题教育活动和校园活动,吸引青年学子自觉自愿参与进来,提升大学对“红色基因”的认同感,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爱国情怀,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道德品质,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加强思想引领,涵养三农情怀。将“红色基因”融入农林类高校学生的教学、教育、管理、服务、生活等方方面面,让“红色基因”在青年学子中得到传承、践行和发扬,鼓励学子用所学知识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处理献策,切实培养热爱三农、奉献三农、情系三农的农林类人才。三是完善制度建设,构建长效机制。学校党委要将“传承红色基因 担当复兴重任”作为重点工作,做好顶层设计,协调学工部、研工部、团委等职能部门联合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同时,要充分激发二级学院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鼓励二级学院按照学校相关要求制定和完善目标明确、操作性强、切实有效的教育安排,为传承红色基因各项基础工作提供强有力的长效机制制度保障。
二、第二课堂传承红色基因的途径实例
(一)弘扬“红色文化”,筑牢思想教育主阵地
学校将“红色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理论精髓和精神源泉,组织各学生班围绕“传承红色基因 担当复兴重任”召开主题班会或团组织生活,鼓励青年学子自觉学习“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开展“重温红色影片·讲述红色故事”等活动,提升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开展“红色精神在我心”的主题征文活动,引导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进行深入思考。此外,学校还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边海防学院等相关专家为全体在校生作爱国主义教育专题报告,引导青年学子重温历史、牢记使命,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二)坚定“红色信仰”,夯实党性修养主基石
学校党委要求各学生党支部通过主题党日及政治理论学习,深入内化“红色基因”的基本要素和实践途径,开展学习红色思想理论,诵读红色经典,反复学习“听前辈峥嵘故事”采访视频等多种内容丰富的活动,从根本上提升党员党性修养;利用“iHome”党员活动室平台,引导学生党员集体学习《莫辜负新时代——“四个正确认识”大学生读本》《党旗颂》《论持久战》等红色经典,引导和鼓励“关键少数”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做“红色文化”的讲述者、做“红色精神”的践行者。
(三)注入“红色元素”,唱响校园活动主旋律
学校将“红色元素”融入校园文化生活中,将文化育人作为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途径,打造积极向上、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红色精品活动。鼓励各院系利用重大历史时间节点开展纪念“九·一八”升旗活动、“黄河大合唱”爱国快闪、“我爱你,祖国”朗诵比赛等校园活动,让青年学子在参与学生活动时受熏陶、受教育;学校团委指导思政类学生社团积极开展“讲述革命故事 传递红色情怀”主题活动,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独特价值加深红色记忆、彰显革命精神,让“红色经典”在校园中绽放光芒。
(四)打造“红色网络”,搭建网络思政主平台
学校以易班网为主要平台,精心设计“互联网+红色基因”主题活动,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开设“学‘习讲故事”、“四进四信”、“学‘习天天见”、“一学一做”等专栏,通过青年学子喜闻乐见的图文、微视频、直播等形式,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网络生活,提升红色教育的吸引力、亲和力、感召力;结合易班网相关功能,开展“红色十月学‘习打卡”活动,每日在打卡程序中更新习总书记讲话内容,让全体学生在线上打卡的同时学习理论知识,自觉成为“红色理论”的研究者、实践者和传承者,扩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面。
(五)追寻“红色足迹”,拓宽实践育人主渠道
学校地处陕西,利用当地丰富“红色资源”开展实践育人活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带队,组织学生于暑期赴延安等地开展实地教学,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少数民族学生骨干训练营”等品牌活动,分批次组织学员赴照金等地开展实践教育,引导其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开展“百名博士老区行”、“科技镇长团”等活动,引导研究生走出校园、走进农村,培养“一懂两爱”的农林类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邵晨, 刘婷婷. 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09).
[2]时玉柱. 传承“红色基因”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5(03).
[3]时玉柱.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路径探究[J]. 克拉玛依学刊, 2015(05).
[4]光明日报. 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實施纲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