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食品工艺学”高效课堂的实证研究

2018-02-13单媛媛吕欣周元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18年12期
关键词:食品工艺学学习共同体教学效果

单媛媛 吕欣 周元

摘    要:针对当前高校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兴趣不足、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构建了“食品工艺学”课程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模式,选择两个平行班分别采用传统模式和学习共同体模式授课,根据测试成绩和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比较教学效果。结果发现: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授课班的单元测验平均分和学生的整体满意度均显著高于传统教学模式授课班。这表明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基本适合“食品工艺学”课程的教学。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食品工艺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12-0049-03

一、前言

在“在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进程中,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形势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以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教学要求[1]。高校课堂作为培养并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前沿基地,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均衡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构建高效课堂也因此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2]。“食品工艺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安全”等食品相关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本课程的研究范畴广泛,课程内容丰富,但现行培养计划中缩短本课程的课时,教师上课经常有赶进度的现象,有时到最后一节课还在介绍新的知识,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接受庞大的信息,导致传统的“课堂内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效果不尽如人意。同时,传统多媒体课堂教学进度快,知识容量大,实践中常见质量问题的解决途径等具体过程被幻灯片一带而过,学生缺少思考和模仿的时间,师生互动越来越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消失殆尽,最终导致教学效果越来越差。如果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那么让学生实现专业创新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主动参与课程学习,最终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应对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进行新的思考。

“学习共同体”理论倡导知识的分享与交流,体现以学习者为本位的人本主义思想[3]。所有共同体成员,包括学习者与教学辅导者,在自主学习环境下通过彼此的交流、沟通和合作,分享学习资源,交流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达成一致的学习目标[4]。在此过程中也逐步形成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以及对团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促进学习者的全面进步和提升[5-6]。在教学实践中引入这个模式,可以有效地从组织层面上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的转变,促进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与观念,从而丰富教学内容,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共同体成員可以利用集体的智慧和知识去发现并解决问题,学习个体的知识同时也得到增长[7],因

此,课堂“学习共同体”教学可以使传统课堂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学习共同体”理念也已经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在大学英语[8]、思想道德修养[9]、体育[10]、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1]等基础学科领域已有初步应用,相关的研究成果不少。但是目前相关研究报道大多是通过文献归纳及个人感悟等方式进行描述,但其实际效果如何,目前尚无权威的结论,仍须用更加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同时如何通过有效的共同体研究策略构建高效课堂也要做进一步的思考。

本文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5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6个学习班共156名选修本课程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食品工艺学”课程中“香肠的生产”一节为例,从知识建构、学习共同体构建、课堂互动设计、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展开教学改革实验研究,探索其应用效果,以期给食品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带来新的启迪。

二、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的课堂设计

“香肠的生产”这一节教学内容,教材中的知识点包括香肠的定义、分类、原料选择、生产原理、生产工艺和操作要点。过去按此次序讲授,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识点抽象、应用性缺乏等问题。鉴于此,我们基于学习共同体的理念,借助移动互联网平台的优势,按认知逻辑,基于真实性任务的形式组织教学(标记为实验组,共82人),基本过程由四个环节组成,即学生在建立的小组活动中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争论与协商形成共同的理解,所有成员通过合作或者独立地分享观点,在课外进行沟通和交流。实验组的具体操作过程为:课前一周通过蓝墨云班课移动客户端给学生发送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课件,教学微视频和知识点列表,要求学生在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本节知识点列表自行组织学习讨论,撰写预习报告单,并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提出遇到的问题并解答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课堂上,通过一段微视频进行课程导入:视频中一学生受室友委托捎带火腿肠,在超市肉制品货架前选购香肠产品。其间她不停拿各种香肠观察比较,且和别人聊天时提到家乡的腊肠。最后,拿着一袋 “热狗”回到宿舍打开后发现有水流出。据此视频结合学生预习报告,提出6个问题,依次为:(1)香肠、火腿和腊肠有何区别?对应知识点为香肠的概念和分类;(2)鸡肉和猪肉香肠有何不同?对应知识点为香肠生产的原料;(3)为何有的香肠中加淀粉及大豆蛋白?对应知识点为香肠生产常用的辅料和作用;(4)为何不同香肠会出现不同的颜色?对应亚硝酸盐的发色机理;(5)肠切开后有的肉粒明显,有的很均匀?对应知识点为香肠的生产工艺和操作要点;(6)为何会有水流出?对应知识点为常见的质量问题分析。针对这6个问题通过移动APP的抢答和随机点名功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另一个班作为对照样本(传统教学模式授课,共74人),将知识点汇总和重排后按逻辑思维习惯将其提炼为“香肠的概念和分类——WHAT”“香肠生产的原辅料选择——WHY”和“香肠的生产工艺和操作要点——HOW”三部分,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课堂讲解,并穿插多个提问与学生进行互动。

三、结果与分析

(一)单元测试成绩的比较分析

为了解“学习共同体”学习模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在授课结束后要求两个班的学生均利用手机或电脑登录本课程测试页面,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份单元测验。测试题提前录入试题库中,学生测试时由系统随机抽取20道选择题生成,每一小题计5分。对测试成绩使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由于本实验的试验样本取自自然班,为保证试验结果的有效性,首先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进行共同体教学模式前的两个班的单元测试成绩,发现两个自然班学生的测试成绩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可以用于比较研究。在进行学习共同体模式教学后,对两个教学班的单元测试成绩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发现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单元测试成绩之间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01)。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单元测验得分人数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后发现: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和学习共同体模式授课的两组学生的测试成绩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其中对照组70—79分人数所占比例最多,为37.8%;而实验组80—89分所占人数比例最高,为42.7%。就各个得分情况进行比较发现,实验组90分以上和80分以上的学生比率均大于对照组,而70分以下和60分以下的人数占比要小于对照组。实验组的单元测验平均得分为81.7分,高于对照组的73.6分,这说明学习共同体学习模式对学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上结果表明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而言,采用共同体教学模式小组的教学效果更好。

(二)问卷调查及学生反馈满意度分析

为更好地了解学生对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授课的满意度情况,设计了一份满意度调查表,让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分别对本课程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每个问题选项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计分法,从1—5依次为“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根据调查结果计算满意度平均值。调查表题目为:(1)对课堂组织合理性的满意程度;(2)对本课程的课堂氛围的满意程度;(3)对课堂上师生互动情况的满意程度;(4)对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合作交流的程度是否满意;(5)本课程考核方式对你学习主动性的提升程度;(6)课程学习中对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方面有帮助;(7)对本课程授课方式的总体满意程度。

针对两个平行班学生的学习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58份,两个班级分别回收有效问卷74份和82份。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实验组学生对基于互联网环境下师生共同体这种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整体满意度平均值为3.99,高于对照组的3.15:其中实验组选择非常满意的比例为34.1%、满意为42.7%、一般为14.6%、不满意为4.9%,选择非常不满意的为3.7%;而对照组选择非常满意的比例为10.8%、满意为20.3%、一般为48.6%、不满意为13.5%,选择非常不满意的为6.8%。从各题目的均值表现水平来看,实验组7个题目的满意度均值(M)均高于对照组。其中第3个题目关于师生互动情况的满意度最高,实验组超过满意程度(M=4.15),而对照组仅达到基本满意程度(M=3.86);第4个题目关于学生间的合作交流程度,实验组接近满意程度(M=3.80),而对照组不满意,接近一般(M=2.97);第5个题目关于学习主动性的提升程度,实验组接近满意程度(M=3.72),而对照组达到一般(M=3.12);第6个题目关于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方面,实验组接近满意程度(M=3.83),而对照组不满意,接近一般(M=2.80);第1个题目关于课堂组织的合理性,实验组接近满意程度(M=3.98)与对照组(M=2.97)差異不显著,说明无论应用何种教学方式,都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提升学生满意度;第2个题目关于课堂氛围,实验组接近满意程度(M=3.90),而对照组达到一般(M=3.36)。综合分析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采用基于互联网环境下师生共同体教学模式的认同度更高,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在与同学的合作交流中、在贴近实际生活并有利于自己个性发挥的情境里学习和进步。大部分学生喜欢“学习共同体”学习模式,并认为它科学有效。采用共同体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交流,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四、结论

虽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授课时会有师生互动,学生对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的满意度较高,课堂氛围也较好,但学生仍存在知识点掌握不牢,实际应用能力差等问题。采用师生“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学习效果和满意度方面均有明显的优势,结合实际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氛围和师生互动情况可以发现,师生“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课堂教学效果更好。同时,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1)“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运用的效果受教师的总体设计和掌控能力的直接影响;(2)“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运用的过程中,学生在实际参与及程度方面依然存在许多不足;(3)学生性别、专业、基础成绩、学生人数及上课时间等变量也对其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加科学地运用“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切实提高“食品工艺学”课教学的实效性及学生的满意度,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只有学生的满意度提高了,才能使他们真正在学习中受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

意见[Z].教高〔2016〕2号.

[2]王鉴,王明娣.高效课堂的建构及其策略[J].教育研究,

2015,(3).

[3]詹泽慧,李晓华.美国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对

话美国迈阿密大学教学促进中心主任米尔顿·克斯教授

[J].中国电化教育,2009,(10).

[4]潘洪建.“学习共同体”相关概念辨析[J].教育科学研究,

2013,(8).

[5]孙元涛.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理念、原则与策略[J].教育

发展研究,2011,(22).

[6]郭永志.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网络学习模式研究[J].中

国电化教育,2011,(8).

[7]伏荣超.学习共同体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

2010,(7).

[8]张威,郭永志.学习共同体学习模式的实证研究[J].教育科

学,2012,(5).

[9]时长江,刘彦朝.课堂“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的探索——

浙江工业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建设的研究

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3,(6).

[10]刘凯.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J].教育探索,2010,(11).

[11]潘华,王乐鹏,陆青,等.“学习共同体”模式在本科专业

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专业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2,(10).

猜你喜欢

食品工艺学学习共同体教学效果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食品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食品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