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院校特色“版式设计”课程体系构建
2018-02-13张瑞超唐英
张瑞超 唐英
摘 要:针对农林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从课程衔接、训练模式及创新思维三个角度,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版式设计”课程改革应充分结合学生特点与农林院校特色,总结了模块化教学、有机结合其他专业课程及加强实践训练的教学改革方法,为该课程有效嵌入农林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提供了教学思路,并为其他类似课程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课程体系;版式设计;农林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12-0037-03
“版式设计”又称“排版设计”或“编排设计”,是现代设计学中必备的艺术修养和技术知识,是环境设计专业学科大类基础课程,是一门综合“视觉心理学”“视觉传达设计”“展示设计”等多学科的交叉课程。因此,对环境设计专业而言,学生对版式设计驾驭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设计水平的表达与发挥[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环境设计专业依托农林院校的优势,以植物形态设计和应用为特征,将风景园林学和生态学理论纳入设计元素和设计理念。基于此核心教学理念,该课程教学目的与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农林相关领域的设计表达能力,更好地为展示其环境设计作品做好铺垫,最终达到提升自身设计能力的目标。与其他专业院校相比,在农林院校中开设本课程,势必要对课程内容及学时、训练要求、教学方式等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才能满足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对它的要求。
一、以往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与美术专业院校的教学体系和培养目标不同,农林类院校开设环境设计专业在自身的开设基础、服务学科和专业方面有极大的差异,因而带动了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难点等一列的改革。由于课程教学目的与侧重点不同,“版式设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然带来一些相应的矛盾与问题。依据以往的“版式设计”课程教学中总结的经验来看,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间衔接度不足
“版式设计”是一种基于学科的表达方式,是将环境设计作品通过平面媒介更好地传递给受众的途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客观的阻碍。横向而言,无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并行课程相互依托补充概念与认知层面,造成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对于平面的展示和版面编排设计意识薄弱。对版式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如字体、色彩、图片之间的搭配、运用、协调较为忽略,设计理念不能很好地提炼、把控,设计作品不能够充分展示其特点并运用版式设计的教学内容为其设计作品增辉,降低了“版式设计”课程的实际价值;纵向而言,“版式设计”课程处于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并无后续校外实习、课程设计等课程的进一步深入训练。这使得学生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40学时)无法深入掌握版式设计的技巧与方法,学习内容不能更好地拓展转化到其他课程应用中,深刻领会“版式设计”在其他专业课程体系当中的衔接关系与作用。上述现状使该课程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影响与介入度不高。
(二)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
艺术创作是对生活的感悟加工和信息的发散性再创造活动,需要很多智慧的火花和独特思维的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应鼓励学生将创新性思维应用于操作设计的实践。从目前的教学活动来看,即便是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与设备也只能是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场所和多样的信息来源,并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单一的教学模式和程式化的课程体系,只能使整个教学过程枯燥乏味,缺少活力和创新性,最终限制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三)课程实践与实际需求脱节
强化教学实践与社会之间的有效联系是培养高水平环境设计人才的重要途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离职率最高的十大本科专业中就包括环境设计专业。其根本原因在于环境设计有着非常强的实践性,但当前高校专业课内容设置普遍存在理论性强,實践性不足的问题,导致学生步入职场中面临诸多困惑[2]。环境设计专业“版式设计”课程同样面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课程学习局限于校内,未能通过设计竞赛、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等活动形成课程实践应用训练,加深对专业课程社会应用的进一步理解。同时导致行业内的新理念、方法与技术缺乏引入教学环节的渠道,造成学生所学与社会所需之间存在差距。
(四)缺乏有效考核激励机制
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普遍存在作风比较散漫的问题,影响到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而考核激励机制是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评价学习质量和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措施,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注重交流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考核机制进行有效评估,发现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在“版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形成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良好衔接关系;拓展课程内容增强“版式设计”课程对专业课程的作用力、影响力;以解决实际设计中的问题为目标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考核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力。为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构建具有农林院校特色的“版式设计”课程为目标,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版式设计”课程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训练及教学考核方法等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课程改革思路与具体措施
(一)改革思路
1.梳理分析“版式设计”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明确该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设计类课程之间的关系。修订“版式设计”课程的教学计划,调整版式设计的开课学期和周次,形成模块化教学体系。
2.开展“版式设计”课程内容的探讨。重点研究“版式设计”课程内容的教学侧重点与教学难点。根据课程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补充课程内容增加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和应用拓展。逐步向研究型教学方式以及个性化培养转变。
3.强化加强训练与实践环节的改革。增强实践环节能力培养研究,以“版式设计”课程为基础,通过设置名师讲堂、进行科研实践训练,不定期举办设计展,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设计大赛、科研课题、科研训练、专业社会实践等,加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4.建立考核激励机制。通过考核机制激发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主动学习能力和交流互动,并通过考核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为调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提供依据。
(二)具体措施
1.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在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实际应用中,农林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版式设计”课程体系的架构重点在于衔接各个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设计能力,即根据社会需求,设置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模块数量,把学生培养成能够快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应用型人才[3]。为此,对“版式设计”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时,以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培养为主线,以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技能培养需求为目标,系统梳理全学程实践教学内容,以此为指导,实践能力培养方案把课程从结构上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创新技能三大模块[4]。在设置实践教学内容时与培养方案的核心能力培养相匹配,将整个教学分为五大模块,即理论知识模块、命题设计模块、自由设计模块、学科竞赛导入模块、人文素质模块。设立行之有效的训练内容,对接模块式教学体系,在命题设计模块、自由设计模块、学科竞赛导入模块方面加强实践设计能力的培养,确定每个实验项目、实习项目在实践技能培养层次或模块中的定位,明确承担该技能培养任务的课程或环节,形成一个分层次、不断线、立体式的实践教学体系[5](如图1)。
图1 版式设计模块化教学体系
2.整合课程内容体系。“版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清晰体现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一体,突出课程的专业化、综合化和职业的定向性[6]。围绕农林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特色和需求,重新定位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加强“版式设计”在其他课程应用中的契合度。例如,在“版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中,通过“汉字发展史”“中英文字体设计”“POP标题字体”等内容的讲授,增加学生对汉字的了解,弥补学生没有字体设计的基础,使该部分内容对接到“广告设计”“设计初步”等课程中。为满足学生在课程作业图册版式的需求,课程中有针对性的以图册排版作为课程综合训练内容之一,结合“环境景观设计”“公共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原理”等课程作业表达展开排版训练,使学生作业的最终表现效果大为提升,也为毕业设计展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使学生弥补课程内容缺失、增强课程间的衔接,进一步提升课程的介入度。
3.形成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是强化理论应用和学生未来就业的重要环节,需要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并加强与社会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为此,在“版式设计”教学改革过程中,形成一个“理论知识扩展—技术方法创新—综合能力提升”三者相互影响、补充的过程[7]。基于此,在2017年环境设计专业的“版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成功导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一届汉字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感谢师恩贺卡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从学科竞赛的主题上来看,与“版式设计”课程息息相关。在校企合作中,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协作,由教师带领学生结合课程实训共同为多位书籍出版者提供了书籍版式设计,并获得了良好反响。通过上述实践教学与应用过程,既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掌握了专业知识点,同时在作品被实际应用的时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成就感。
4.完善教学考核体系。在教学中运用学生成绩综合形成性考核办法评定学生成绩,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8]。依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版式设计”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将考核分为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作业成绩两部分综合评定。以2017年秋季学期“版式设计”课程为例,总评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而平时成绩又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考勤、字体临摹、字体设计、POP字体设计,所占比重分别是考勤占20%、字体临摹占20%、字体设计占30%、POP标题字体占30%,期末成绩以综合实训70%构成,整个成绩考核体系以学生自身为主,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渐进式阶段性考核保障了各环节教学过程质量。教师则通过考核体系分析并总结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方法、内容上的调整,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良性循环。
三、结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通过“版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建构了模块化教学体系,创新了教学内容,增强了实践能力培养,并形成有效考核机制,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学习主动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因此,整个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顺畅,并为其他设计类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在农林类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中开设“版式设计”课程,既具有环境设计专业的普遍性,也包含了农林院校所应具备的特殊性。因此,针对农林院校的特色和优势来构建“版式设计”的课程体系,遵循“有张有弛”的节奏,把握“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应根据课程之间的关系分析,解决好“版式设计”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良好衔接,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针对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在课程内容建设方面,解决好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在实践教学方面引入多元实践内容,强化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形成良好的考核评估机制,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以上改革措施是提升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设计能力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杨静.高校版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美术教育研
究,2012,(21).
[2]孙天黎.高校环境设计教学的社会實践转型探讨[J].太原
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7).
[3]朱爱青,潘健.农林类院校园林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
的研究 ——以黄山学院为例[J].黄山学院学报,2017,(3).
[4][5]陈亚楠,张建省.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
学体系改革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
[6]姜宇琼.应用型高校版式设计教学现状与对策[J].吉林省
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3,(6).
[7]李晖,吴学文,袁莹,等.培养创新能力的学科竞赛体系构
建[J].测绘科学,2017,(2).
[8]邱宁宏,陈恩谦.学生成绩考核方法改革初探[J].中国农
业教育,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