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的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培养模型
2018-02-13苑永波
苑永波
摘要: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培养是教师进行日常教学活动的关键能力。通过对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环节和设计教学的能力要素及结构模型的梳理,提出“互联网+”视域下的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模型,着力探索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模式方法。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设计能力;培养模型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12-0031-03
面向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的能力成为最关键的要素。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指出:当前,建立健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培训必修学时(学分),将能力提升与学科教学培训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以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为特点的课例和教学法的培训,培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情分析与个性化教学的能力(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
而教师在“互联网+”视域下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促进教师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使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成为教学活动常态化的关键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说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探索如何促进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培养模式具有重大意义。
一、教学设计
在对教学设计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学设计”的概念有着多种定义,从最初始的教案,更名为现在的教学设计。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成为我国中小学教师第一个关于教学教学专业能力的标准,这个标准中对教学设计有如下的定义:教学设计是指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其根本目的是获得解决教学问题的最优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随着21世纪的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计算等新技术逐步广泛应用,经济社会各行业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社会整体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趋明显(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互联网+”的元素,教学的显著特征是以互联网技术作为主要依托,信息化手段成为常用手段,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教学表现出一种全新的形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以一个“专家”的角色出现,而是通过各种信息化手段协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尤其是解决跨学科的真实问题,利用多种学科知识协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自己承担着自我学习的责任,小组合作、协同完成学习任务、自主探索的方式成为主流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的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能力,并使学生最终成为主动的终身学习者,具有信息处理、信息加工、信息综合运用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的能力
(一)传统教学设计的环节
传统教学设计有着较为固定的环节,主要包括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设计、学习环境设计、媒体和资源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如下图:
而随着互联网的介入,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观念都在接受着挑战,教师要不断思考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教学的设计应该发生哪些变化,其环节是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二)设计教学的能力要素及结构模型
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自2010年以来,翻转课堂、微视频教学等新的教学思想不断涌入,教师的教学设计也需要不断改进。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成为教师有效完成教学设计的一系列个人特征,如知识、技能、情感、动机、自我概念等。重庆师范大学的杜萍教授通过对国内外的案例进行研究,提出了教学设计能力结构[1],在这个结构中主要考虑到了教师需具备的能力及其重要元素。
理解学生分析能力:认识学生、分析学生的学习风格、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预测学生学习可能出现的问题。
教学目标编制能力:制定学科教学目标、制定课时教学目标及其具体化。
教学内容重组能力:熟悉教学内容、科学地选择和系统地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力: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具有层次和节奏流畅的教学活动、活动达成的目标、是否具有吸引力、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策略选择能力:熟知教学策略、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优化和组合多种教学策略。
弹性教学设计能力:预测课堂可能出现的变化、教学设计预留空白与储备、教学实施中的再次设计能力。
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将教师的教师设计能力与传统教学设计的一般环节做一个简单的对应,提出如下教学设计能力结构模型。
教学目标分析能力:综合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师不仅要编制出符合学生能力水平的教学目标,更要考虑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尤其在“互联网+”的信息时代,学习者更要学会从信息的海洋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掌握信息时代自我学习的各种技能,能够有效地反省、评价及监督自己的学习过程。
学习者特征分析能力:教师不仅要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分析学生的学习风格,还要考虑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者特征,包括学生对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学习者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者的信息意识、态度和对社会责任的理解。
学习环境设计能力:教师要了解几种常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包括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和移动式教学环境。了解不同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常用的軟件硬设备功能,不同的教学用途,对于教学效果的不同影响等。
媒体和资源设计能力:教师要了解常用教学媒体的特征和功能,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能够合理选择教学媒体,具备搜索教学资源,设计和制作教学多媒体课件、学生作品规范范例、活动过程评价量表等教学资源,存储和调用教学资源的能力。
教学策略设计能力:教师不仅要熟知各种教学策略,还要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优化组合多种教学策略,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在支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优势,了解信息技术在课前、课中、课后能够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的可能性。
教学评价设计能力:教师应具备对教学设计的成果进行评价与修改的能力,预测课堂可能出现的变化,为教学设计预留空白与储备,在教学实施中的再次设计能力。
整理教学设计资源的能力:由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具体成果形式上不仅仅是一篇传统意义上的教案,而是包括多项内容的教学设计资源包,因此教师应该具备整理教学设计资源包的能力。资源包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方案、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作品规范/范例、学习参考资源、活动过程模板(如实验报告模板、信息调查模板)、活动过程评价量表。
三、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模型
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属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范畴。笔者设计如下的培养模型:
(一)专业培训(学习阶段)
这个阶段进行的专业培训属于学习阶段,由于能力和知识是密切相连的,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离开了学习和训练,任何能力都不可能发展。当然,掌握知识又必须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因此,在开始这个阶段的培养之前,教师要利用自己已有的能力,先进行教学设计,将教学设计方案带到学习中来。在这个阶段,学习的方式可以是集中面授或网络研修,通过理论强化、技能培养和研讨案例的方式,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1.理论强化
以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础理论为主要培养内容,主要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系统理论方法、教学目标分析方法、学习者特征分析方法、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媒体和资源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及教学资源包的创建等,使教师掌握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2.技能培养
主要培养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具体内容:网络教学素材的收集与整理、教学资源的制作、教学设备的使用、网络沟通工具的使用、网络教学空间的建设、教学数据分析和教学评价工具的应用等。
3.研讨案例
通过共同研习的方式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具体过程是:由一位教师先提出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然后研究者们从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的角度进行研究和学习,详细讨论教学设计的优点与不足,利用集体的智慧,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学设计方案,使得教学设计更优化。案例可以是自己所在学校的,也可以是网上查找的其他学校的案例;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某个教学环节或片段。
(二)实践应用(实践阶段)
知识的掌握和积累必须转化为实践行动,否则知识再多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在实践阶段,主要目标是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践能力,具体而言,把学到的知识、方法和工具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学习的方式可以是回岗实践和跟岗实践两种。
回岗实践即回到自己所在学校,将前一阶段学习到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技能应用于实际中,通过将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操作能力的提升。在这个阶段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有意识地给自己制订一个如何落实行动的计划,检查自己执行的情况,改进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跟岗实践则是通过到名校进行学徒式的跟岗学习,观察名师进行教学设计和实际教学的过程,思考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调整改进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先进经验,考察教学媒体、教学资源的应用是否合理,体会教学环境的创设是否符合教学需要,感受名师能否根据学生的变化灵活调整教学内容等等,进而提高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认识力。
(三)评价反思(提升阶段)
在提升阶段,主要通过评价反思、教师互评来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方式主要有集中反思和网络反思两种。
1.集中反思
将教师集中在一起,开展自我反思与互助反思的活动。自我反思,是教师对自己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全过程进行反思,回顾实际教学实践效果,对教学行为的记录进行分析,挖掘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互助反思,是教师通过对其他教师的信息化教學设计和教学效果的观察,互相提出改进的意见,从而达到共同提升的目的。
2.网络互评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们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案例及教师自我反思的内容放在统一的网络平台上,对于每一个案例,教师们互相给出评价与改进建议,教师的自我反思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互评能查漏补缺,与自我反思相结合,可以让整个的反思更加全面。
四、总结
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教学人员,在教学设计的知识、教学设计的掌控力等方面不断发展的过程。对于在“互联网+”视域下的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模式,应该强调:通过专业培训,使教师在知识结构上得到优化与提升;通过实践应用,使教师在行动掌控上不断提升自己;通过评价反思,使教师在理解认识力上补足“短板”。
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实践相联系在一起的,教师的教学设计培养模式中提到的“专业培训—实践应用—评价反思”的培养模型,需要实施者随时根据教师的实际需要,调整培养方式、培养内容,从而达到教师能力提升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齐媛,张生.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述评[J].现代教育技术,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