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独立学院“双师型”师资培养及模式创新研究
2018-02-13李长保
李长保
摘要:基于“双创”背景,阐释独立学院“双师型”师资的内涵,并分析当前独立学院“双师型”师资培养现状,进而针对“双师型”师资团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分别从准确定位,强化师资高层设计;分类管理,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校企合作,架构教师发展平台;多方参与,革新现有评价机制四个维度,提出了独立学院“双师型”师资培养的创新路径,旨在能够全面提高独立学院教学团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更好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推动独立学院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双创”;“双师型”师资;内涵;培养现状;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12-0019-03
一、引言
我国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当前市场中激烈的竞争形势,同时还能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创新能力,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社会培养高素养、强技能的应用型优秀专业人才是独立学院的主要教学目标,同时也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当代大学生是“双创”发展战略中的主要对象,而广大教师則是“双创”教育的实施者。因此,在当前“双创”背景下,独立学院应重视并加强师资团队的建设,完善师资培养体制,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切实提高师资团队的综合素养及能力,为“双创”教育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利的保障,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双创”背景下独立学院“双师型”师资的内涵
当前,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建设与发展,教育事业也在其推动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重视师资团队的建设与教师培养工作,在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有关加强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革新的落实建议》中明确提出,各大院校应积极努力地深化自身院校双创教育革新,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创新创业氛围及服务。在该建议中还强调,各大院校应基于“双创”背景,充分重视并提升校内师资团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专业性的指导[1]。开展“双创”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专业人才,提高社会经济建设的能力。为了提高院校整体教学质量,同时也为了能够在“双创”背景下培养优秀的“双师型”师资团队。因此,就需要各大院校全面了解“双师型”师资团队的真正内涵。所谓“双师型”教师主要指的是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学工作经验以及拥有专业资格证书的高素养、强技能的教师。“双师型”教师一般都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其一,教师能够掌握与自身专业相关的行业发展动态,同时还能发挥自身教学优势,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其二,“双师型”教师拥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及素养,不仅实践能力强,同时还具备敢于挑战、善于创新、主动学习、积极钻研等精神。
三、当前独立学院“双师型”师资培养现状
1.管理体制不健全
由于独立学院办学时间较短,基础不够坚实,师资团队体制建设严重落后,并未形成创新有序、体制健全、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管理思想陈旧。大多数独立学院当前采用的是母体院校的管理模式,只是单方面地重视对教师实施传统的人事管理,即人员档案、薪酬、福利、职位审核年度评价等管理,却忽视了对引进优秀教师的管理及开发,并不重视引进教师方面的作用及是否达到理想效果等动态化的标准监测。其次,管理制度过于机械化。独立学院师资团队主要由自身学院专职教师、外聘兼职教师以及母体院校教师三方构成,每一种类型的教师都应有针对性的管理体制。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大部分独立学院并未按照管理对象实施相应的管理制度,而是利用统一的管理方式,进而导致管理效果较差,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最后,是管理制度尚未健全。独立学院目前并未构建师资培养、评价、职位评定、教学质量审核、教学言行规范、教学奖励机制等管理体系,并在教师职工代表大会、工资及福利、档案管理、权益保障、教学管理、培训晋升以及考评管理等方面都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2]。
2.培养环节较薄弱
独立学院师资团队在建设过程中过于重视人才的引进,忽视了教师的培养,并未真正构成系统化、科学化的培养体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培养观念偏差。体现为培养过于功利性、形式化,将师资培养作为增强教学质量的保障方式,忽视教师自身主体性及自我培养能力的形成。重视培养的形式及过程,缺乏对培养结果的动态化合理评价指标。其次,培养模式过于单一。当前,独立学院师资培养采取的是岗前培训以及校内培训,这样的培训方式过于保守和单一,缺乏与母体院校资源的有效结合,无法构建校企合作的开放化培养体制。再次,培养内容设定不合理。大部分培养内容都只是为了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水平及科研能力,缺少教师个人素养方面的培养内容,无法满足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最后,则是保障制度不到位。由于独立学院教育费用有限,并未充分利用母体院校师资资源,且自身相关体制不完善,导致培养保障机制缺失。因此,独立学院应进一步健全师资培养体系, 充分利用母体院校的优势资源,选择精英导师队伍进行引导、支持、培养,同时还要有充足的资金、人员及保障体制的大力支持。
3.评价机制不完善
由于长时间受到母体院校管理体制的严重影响,大多数独立学院依旧是照搬母体院校师资评价机制,直接挪用其评价标准和体系,忽视了自身办学定位的独特性以及教师自身与群体的复杂性,导致师资评价机制与母体院校相同。这样的评价机制不仅无法促进广大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同时还会阻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对于独立学院师资评价机制来说,有着自身的特点与复杂因素,评价目标必然会存在不同种类、不同层次及结构,但当前许多高等院校包括众多独立学院的师资评价机制过于单一,通常只是单方面地注重理工科与文科之间的区别,却没有在理工科范围中依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及本学科发展实情确立与其相符的评价标准体制,这就直接导致了评级标准的单一性。目前,高等院校通常更加重视科研、忽视教学,在这样的现状下,课题、研究成果以及论文等成为了广大教师职业发展中的唯一追求。在这种标准体制及价值观念下,独立学院中的师资团队将会被错误地引向研究型发展道路,既影响了双创教育质量,也与独立学院自身应用型办学定位相违背。
四、“双创”背景下独立学院“双师型”师资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1.准确定位,强化师资高层设计
独立学院应在“双创”背景下明确自身在辦学方向、办学种类、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当中的科学定位,进而实现个性错位发展。确立市场人才实际需求及学院自身的优势,重点培育具备优秀职业适应能力的“双创型”人才,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学科教育中,培养出既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又具备出色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综合人才,从而实现与以往教育型以及公办院校精英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错位。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师资团队的错位发展,强化师资团队发展的高层设计。首先,明确师资团队建设思想与思路,确立符合院校自身个性化发展的师资团队建设目标及主要任务,打造一支符合双创人才培养的“双师型”高素养师资队伍,这是独立学院师资团队建设的整体目标与要求,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及专业人才需求的科学精准定位[3]。其次,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合理制订师资团队建设发展计划,探究特色化的建设规律,健全与优化各项规章制度,推进体制化以及规范化建设进程。再次,创新师资团队管理、培养及考核制度,优化师资团队结构,将构建特有的专职师资团队作为重点,实施分类管理、差异化培育、递进式培养,建设多方主体参与构建标准、分类评价的合理机制。最后,结合独立学院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妥善处理师资团队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构建科学有效的保障机制。比如重视并提高教师工资,探究实施年薪制度等多种灵活性的薪酬体制,构建完善的奖励机制、岗位竞争机制、评价规范机制等多样性的教师聘请制度,加大高层精英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力度。
2.分类管理,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
依据独立学院当前师资团队结构特征,构建分类管理、有机整合、目标一致的综合完善的管理制度。分类管理是基于当前师资团队结构,针对三种师资团队实施针对性的管理方案。这三类教师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重点是要推进独立学院自身专职教师团队建设,而外聘的相关兼职师资团队与母体师资团队建设均处于次要地位。对于自身专职师资团队,应实行人性化管理与培养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将促进广大教师全面发展作为基本目标,突出管理目的、方式、思想上的人性化,积极配合科学培养体制,实现个体与学院的共同发展。对于母体院校精英师资要实行服务与参与有机结合的管理模式,主要强化独立学院自身教学管理服务质量,在工资待遇、教学管理、机制运行等方面提高独立学院服务水平,引领母体院校精英教师积极参加独立学院培育方案的完善、专业设置、课程革新、教学实践等活动,努力提升广大教师的主体意识,从而实现对教师的科学管理。对于独立学院外聘的兼职师资团队应采取合同与刚性有机结合的管理模式,重视外聘兼职教师合同体制建设,加大筛选、监管与考核力度,构建刚性规范化制度,来更好地约束兼职教师履行合同中的相关职责。虽然上述三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所有管理模式的目标都是为了能够实现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就需要在分类管理的前提下,统筹协调不同的管理模式,深入挖掘并实现管理合理的科学机制。
3.校企合作,架构教师发展平台
师资培养工作是确保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不仅影响着师资团队建设的整体方向,同时还决定着双创人才的培养质量及教学效果。因此,在当前“双创”背景下,独立学院应严格按照广大教师培养发展的自身规律,真正实现整体进步、差异培育、递进培养,这是独立学院师资团队培养发展的整体要求。其中整体进步需要师资培养工作结合学院发展目标方向,作为综合化、系统化的工程,师资培养工作具有统筹全局与引导建设的特征,影响并限制广大教师的发展程度、专业设定、双创人才培养等方面。差异培育强调的是应按照教师的不同类别、年龄、性别、学科以及能力等要素,分类设计师资培养方案,确保培养教师个人特长及专业优势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教师的个人教学水平及内在潜能。而递进培养则需要在既定的整体建设目标下,增设不同学科教师短期个人发展目标,落实递进性的培养,促使广大教师不断进步。为了能够充分实现上述目标,独立学院就必须要架构校内外不同作用的发展平台:其一,应积极运用母体院校当中优质的师资,采取教师导师制度,组织业务培训、课堂教学旁听、专业比赛、构建科研队伍等活动,以此来实现母体院校教师的帮扶作用,推动独立学院师资团队特别是广大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4]。其二,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共同开发教学资源,构建教师实践技能发展平台。与此同时,还要强化与当地高新区、技术园区、产业基地等机构的紧密协作,构建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以此来推动应用型实践技能发展平台的建设。在深化校企合作关系当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校企协作师资共育制度的作用,选派部分教师到企业当中参加专业培训,进行挂牌实习锻炼,进一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
4.多方参与,革新现有评价机制
首先,按照类别引导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依照独立学院教育本科院校级别定位、办学种类、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可将师资团队分成教育型、应用探究型以“双师型”三个不同类别。按照上述类别依次制定相应的评价机制,其中,教育型师资团队评价应注重监管学生是否具有科学完善的知识结构,应用探究型师资团队评价应注重学生是否具有优秀的综合能力及素养,“双师型”师资团队评价应注重学生是否具有岗位实践技能。其次,由母体院校、相关合作企业、行业组织、学院、教师等共同构建评价标准体制。为了转变现有评价标准保守、机械、单调的状况,需要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指标以及详细规定,考核教师的个人职业素质、双创型人才培养能力以及教师个人创新创业能力等,不能只是独立学院单独构建实施,应由多方主体共同构建开放、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确保评价指标的合理性、民主性以及客观性。再次,独立学院师资评价应实行多元主体制。要充分保障师资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全面落实自我评价、教师领导评价、班级学生评价、同事评价、教授评价、学院合作企业评价等多元主体评价模式,取得全方位、客观、合理的师资评价结果。最后,应重视师资评价标准的科学性,以此来推动广大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院应努力协调师资评价标准当中定性与定量之间的比重,充分体现双创型专业人才培养审核的特征,重视教师个人教学特色、实践教学能力、资源开发等方面,摒弃过去将评价结果作为衡量教师个人成败的传统思想,应客观意识到评价机制的本质意义及其存在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孙红梅.“双创”教育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思考[J].职教通讯,2017(17):75—77.
[2]高晶晶.陕西民办高校“双创双师”型教师能力提升途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7):98—99.
[3]梁羽.地方本科院校商务英语“双师型”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研究——以百色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27):30—31.
[4]黎志联.试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4):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