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看见未来,创造未来”
2018-02-13陈永红
陈永红
摘 要:就业模式的改变将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在高中阶段,引导和帮助学生培养以下三种能力: 学会共处与合作,懂得爱与交流, 培养创新能力。让他们能拥有能力去解决未来遇到的挑战,让我们的学生能“看见未来”,有能力去“创造未来”
关键词:共处与合作;爱与交流;创新能力
当我们还在重复着“考试,升学、就业”的教育模式时,社会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虚拟与现实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人工智能深入到各行各业,大量的工作岗位被人工智能取代,就业模式的改变将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教育应如何面临新的挑战?
先来看哪些难于被取代的职业?据BBC预测未来几年内难以被替代的职业是教师、酒店管理者和心理医生。这些职业必须拥有的能力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社会与情感能力、批判性思考和创造力。这也是未来教育的核心问题。作为一名高中教师,一名班主任,在庆幸自己的职业还难于被机器取代的同时,也要为自己面对的学生未来考虑,在高中阶段,将为我们的学生打下什么基础,让他们能拥有能力去解决未来遇到的挑战,让我们的学生能“看见未来”,有能力去“创造未来”呢?作为一名高中教师和班主任,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引导和帮助学生培养以下三种能力:
一、学会共处与合作
在今年的世界教育创新峰会的主题是:学习共处与合作。共处与合作,就要学会关心,学會分享,学会合作。共处与合作能力,是将来走向社会,能否与人、社会和自然和诣相处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我在这一方面,有意识地加强引导,培养学生与人共处和合作的能力。
(一)学会与身边的人共处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叛逆期,个性比较强,与自己身边的人反而容易出现相处不好的问题,特别是自己的父母,好多家长反映自家的孩子回到几乎不跟家长交流,常常把“你不懂”“别烦我”挂在嘴边,针对这一现象,专门进行了家长和学生方面的调查,召开主题班会《我与家长共处》,并将班会的内容转发至家长群,让家长和学生双方都认识到共处的重要性。在学生之间的共处问题上,实现学生自主管理,让学生自主解决之间存在的问题,学会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明辨事非,学会礼让和包容。
(二)学会把握共处的原则
要学会共处,必须懂得把握共处的原则。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确立了四个原则:一是。要让学生学会以诚相待,平等相处,首先教师先做到平等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言传身教。二是打开心扉,学会倾听。只有自己打开心扉,才能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内心想法;只有学会倾听他人的声音,才能了解别人的内心。三是换位思维,宽容待人。当出现矛盾时,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宽容待人。比如天气炎热,因某个同学感冒不能吹风扇,个别学生有怨言,教师引导双方都换位思考,让学生设身处地为别人想想,问题就容易解决,同时引导学生寻找解决决问题的方法,如临时调换一下位置。四是懂欣赏与分享。引导学生懂得欣赏别人的长处,在竞争中尊重对手,欣赏对手,为对手喝彩。学会分享,能与人彼此分享自己的喜悦。懂欣赏与分享,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才不会太孤单,也不容易产生妒嫉心理,才会有比较健康的心态。
(三)学会合作与欣赏
成立学习小组,在人员搭配上,将各有特长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小组内成员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小组之间开展竞争,倡导“既竞争又以诚相助,既竞争又相互合作,既竞争又相互欣赏”。
二、懂得爱与交流
(一)懂得爱和感恩
人是社会性的,彼此相互需要的,而感情是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放假时,学生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多,让学生写出感恩父母的十件事,开学后大家分享,发现大家记录下来的远远不止十条,同学们懂得父母的爱,感恩父母的爱,回报父母的爱。班里一位男生从小父母离异,由奶奶带大,因奶奶对他妈妈心怀不满,一直都不让他和妈妈联系。当他妈妈联系到他时,因长期缺少母爱,不知道如何跟妈妈交流。我一方面联系他妈妈,告方知孩子的情况,一方面跟学生交流,告诉他妈妈的不易,珍惜妈妈以来的爱,也不忘奶奶十几年的养育之恩,教会他处理好奶奶和妈妈之间的关系。通过努力,这位男生谅解了妈妈,也理解奶奶。每届高二级在母亲节这天,都举行成人礼,通过这种仪式,让学生感激父母之恩,母校之恩,师长之恩,社会之恩。
(二)学会尊重和理解
尊重与理解是最好的沟通工具。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学会理解。
(三)学会控制情绪
通过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学会感受生活和学习上的快乐,当遇到不顺心的事,引导学生学会倾诉,通过适当的方式排解和发泄。学会控制情绪,做一个高情商的人。
(四)学会讲话的艺术
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会给人完全不同的感受。学会讲话的艺术, 有利于与人更好交流。通过主题班会《敢说,会说》,引导学生敢于表达,善于表达。能过演讲,口才培训,让学生能讲、能辩。
三、培养创新能力
(一)改变学习形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创新的主体,创新能力潜伏于每个学生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活力在学习中自由发展。学习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习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
(二)整合学习的内容与环境
在互联网时代,学习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拓宽学习的空间和扩展学习内容,学科之间互相整合,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
(三)改变教师的角色
教师打破传统的角色定位,树立一种合作、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观,而是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探索与交流的平等关系,教师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教育过程就是赋于学生共处与合作、爱与交流及创新能力,帮助学生“看见未来”,让学生拥有“创造未来”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