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布鲁氏菌病诊断与治疗
2018-02-13李欣
李欣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华山畜牧兽医站,徐州 221700)
0 引言
布鲁氏杆菌是革兰氏阴性染色的致病菌,无鞭毛,不形成芽孢,在多数情况下不形成荚膜。布鲁氏杆菌有6个生物种、20个生物型,其中对牛羊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以羊型布鲁氏杆菌病对人造成的感染性最强,危害最大。羊布氏杆菌病发病后,具有很强的传播力和侵害力,可以通过皮肤粘膜侵入羊机体,分布于各个脏器和组织器官中。布鲁氏杆菌还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自然条件下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在土壤、水源和皮毛中能存活几个月。但该种致病菌对常见的消毒剂和湿热条件敏感,通常在较短时间内能将其灭活。
1 流行病学
布鲁氏杆菌除感染羊外,还可以感染很多动物,如牛、猪、犬,在我国主要以羊感染为主。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羊和带菌羊,其中危害最为严重的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羊和种公羊。在流产羊的分泌物、流产胎儿、胎衣中均会夹杂大量布鲁氏杆菌,是养殖场的主要传染源。养殖场一旦出现布鲁氏杆菌,通常需要消耗更多的时间、人力和资金用于羊群净化,同时还可能会对人群造成严重危害。人感染布鲁氏杆菌,主要是通过皮毛加工、肉类加工,经损伤的皮肤粘膜感染,或者通过进食未煮熟的牲畜肉制品和奶制品经消化道传播感染。在羊群中,不同年龄的羊感染该种疾病后,会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其中妊娠羊和种公羊感染布鲁氏杆菌后,临床症状最为明显。妊娠母羊表现为突然流产,种公羊表现为睾丸发炎,睾丸坏死萎缩,失去配种能力。
2 临床症状
羊感染布鲁氏杆菌后,常呈现慢性经过,发病初期临床症状较轻,通常不会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主要以妊娠母羊突然流产为主。母羊流产可以发生在妊娠后任何一个时期,通常以妊娠3~4个月后多发。母羊在流产前表现为精神极度亢奋,在圈舍中来回走动,随后出现流产症状,产下死胎、僵尸胎,即便能产下成活的胎儿,常在生长前期死亡。母羊流产后,常会引发乳房炎、关节炎、滑囊炎,不能正常行走,跛行[1]。康复的母羊再次妊娠后,仍然会出现流产的可能,只是流产的时间会逐渐向后延长,流产后表现为胎衣长时间不下、持续从阴道中分泌出灰白色的恶臭分泌物。种公羊感染该种疾病后,主要表现为睾丸炎、附睾炎,发病初期睾丸肿大,用手触摸有热感,患病羊疼痛,发病中后期,睾丸逐渐萎缩,失去疼痛感,失去配种能力。
3 病理学变化
解剖变化主要集中在生殖系统中,将流产母羊胎衣解剖后,发现胎衣显著增厚,外观呈现黄色、胶冻状,在胎衣表面有大量出血点,表面附着纤维素性蛋白片和脓液。流产死亡的羔羊皮肤和浆膜均存在大量出血点和出血病斑,将病死羊解剖后,发现胃肠道内粘液呈现淡黄色絮状物,浆膜出血。将胸腔打开后发现内部蓄积大量液体,在空气中暴露一段时间后不容易凝结,淋巴结、脾脏和肝脏肿大明显,并存在坏死病灶。
4 诊断
结合养殖场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学变化,对病情做出初步诊断,怀疑是羊布鲁氏杆菌病,要确诊还需进一步进行实验室诊断。羊布鲁氏杆菌病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有2种,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其中虎红平板凝集试验主要用于筛选阳性感染的患病羊。通过将筛选阳性的血清,进行进一步的试管凝集试验,能对病情做出最终的判断。
5 紧急处理
羊布鲁氏杆菌病属于国家二类传染性疫病,同时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该种疾病对羊养殖产业和人类身体健康易造成严重威胁,因此,确诊后不需对患病羊进行治疗,应将患病羊立即扑杀,无害化处理[2]。确诊后,将养殖场封锁隔离,并划定疫区和受威胁区域。对无疫区范围内的整个羊群,进行全面的血清学诊断,将检测为阳性的羊,立即扑杀,无害化处理,同时将患病羊污染过的饲料、垫料一起清理出养殖舍,焚烧或深埋处理。同时,加大对疫区内羊群的血清学诊断,逐步净化羊群,将检测为阴性的羊群作为假定健康羊,单独隔离养殖,每年进行2次血清学诊断,诊断3次以上,全部为阴性的羊群作为健康羊,单独隔离养殖,逐步构建健康羊群。每次血清学诊断后,对羊群进行免疫接种,选择使用猪型布鲁氏杆菌2号菌苗,每只羊接种0.5 mL。当整个疫区的最后1头患病羊病死或扑杀无害化处理完毕,经过全面的检疫检查,卫生消毒,合格后解除封锁。
6 预防
做好羊布鲁氏杆菌病预防工作是防范该种疾病再次流行传播的重要举措。疫区和非疫区要重视疫苗的免疫接种,防范于未然。按照上述接种要求,每年定期对羊群进行疫苗免疫接种,每只羊不论大小,肌肉注射0.5 mL,确保羊获得主动免疫力。规模化养殖场是布鲁氏杆菌病防范的重点区域,应逐步引导养殖户做好科学饲养管理工作,加强日常疫情监控,制定严格的检疫监督制度,采集羊群新鲜血液,进行血清诊断,确保羊群健康,不存在传染源,防止发病。养殖户应始终坚持全进全出、自繁自育的养殖原则。羊出栏后,应对整个羊舍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将养殖场内部的各种污染物进行严格的无害化处理。养殖场内部的饲养用具,羊舍场地应该进行全面消毒。建议选择使用不同种类、成分不同的消毒剂,以提高消毒效果。同时每批羊出栏后,应确保有2~3个月的休养期,以有效杀灭养殖场内部的多种致病原。由于羊布鲁氏杆菌病主要通过损伤的皮肤和黏膜传播,日常养殖中要避免羊群出现机械损伤,防止致病原通过伤口进入机体。羊舍内部应控制合理的养殖密度,保持羊舍通风良好,空气清新,实时观察羊群生长情况,发现异常后应立即将患病羊单独隔离养殖,并将病情上报当地兽医单位,由兽医人员进行专门的诊治,明确病原后,进行针对性处置。养殖场内部应重点加强繁殖母羊、种公羊的疫情监测,做好疫苗免疫接种工作,确保养殖场繁殖羊的血清抗体水平高达80%左右。每次配种前,需进行严格的检疫检验,确保羊群不存在疫情。在进行针对性防控过程中,一定要做好人员防护工作[3],避免人感染羊布鲁氏杆菌病的病例发生。
7 结束语
羊布鲁氏杆菌病是一种典型的人畜共患病,属于我国二类传染性疫病,不仅会严重危害羊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一定威胁。面对这类传染性疫病,需要引起防疫部门和相关养殖人员的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预防第一、防治结合的原则,重视日常饲养管理,卫生消毒,坚持自繁自育,严把引种关。发病后,应立即将病情上报,严格淘汰,逐步净化羊群,并做好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工作,避免致病原传播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