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诊断及防治
2018-02-13金丽
金丽
(河南省郸城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周口 477150)
0 引言
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是严重危害猪养殖产业的重要传染性疾病,常呈现地方流行或散发流行,除感染猪外,还可以感染多种动物。临床上,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主要造成猪出现典型的呼吸道症状。新疫区发病,常由于引种不当导致隐性带菌猪引入猪群,使病情快速流行传播。老疫区发病主要是由于猪群中存在隐性带菌猪,隐性带菌猪和健康猪反复接触,使病原不断传播、不断流行,患病猪不断出现临床症状。由于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发生与猪身体健康有很大关系。一旦猪群中发生该种疾病,预示猪群身体抵抗能力下降,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针对性防治,还很容易引起其他致病原的混合感染,加重传播速度,增加致死率。
1 流行特点
多杀性巴氏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除对猪造成危害外,还可以感染其他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同时对人类也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其中在家畜中比较容易染病的是猪、牛。当养殖场出现发病情况后,通常无法查出传染源,普遍认为在发病前,该种动物已经携带该种致病菌。在日常生猪养殖中,如果气候寒冷、气温突变、潮湿闷热、饲养密度过大、饲料营养价值差、突然更换饲料、长途运输、感染寄生虫等因素影响,导致身体抵抗能力下降时,很容易导致该种疾病传播流行。养殖场的患病猪和隐性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在患病猪和隐性带菌猪的分泌物、排泄物中,均存在大量多杀性巴氏杆菌,致病菌通过污染周围环境、饮用水、饲料和饲养用具,健康猪通过接触这些途径导致感染致病菌。昆虫也是导致多杀性巴氏杆菌在猪群中传播流行的一个重要渠道。人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通常是由于被动物咬伤、抓伤而导致致病菌传播。在养殖场内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而在气候突变、冷热交替、潮湿多雨的季节更容易流行发生。
2 临床症状
在新疫区常呈现急性型经过,老疫区主要呈现慢性经过。在该种疾病流行高发期,患病猪表现为突然发病,并在较短时间内死亡。整个发病过程较短,发病期间患病猪体温持续升高到41 ℃以上,采食停止。发病后,由于身体严重衰弱,卧地不起,全身肌肉震颤,在耳根、颈部及腹部等皮肤处,出现紫红色的斑点,可视黏膜发绀,呼吸极度困难,呈现犬坐姿势,有些患病猪还会出现喘鸣声,心跳加快,从口腔和鼻腔中流出带有泡沫状的白色液体,有时在内容物中夹杂血液。大部分患病猪呈现急性型经过,发病后,体温升高到40 ℃以上,引起纤维素性胸膜肺炎。临床症状出现初期表现为持续性的咳喘,后期变成湿咳,咳出大量脓性粘液,有时夹杂少量血丝,从鼻孔中流出浆液性或脓性的分泌物。有些患病猪在发病初期还会出现便秘症状,后期腹泻。发病后期,患病猪呼吸极度困难,呈现犬坐姿势,可视黏膜发绀,在皮肤表面会出现出血斑点和小的出血点,心跳加快,身体逐渐消瘦,不能正常站立。在老疫区主要表现为慢性经过,发病初期,临床症状通常不明显,主要表现为慢性肺炎或肠胃炎。出现临床症状后,精神萎靡不振,食欲有所下降,呼吸困难,体温忽高忽低,身体逐渐消瘦,不愿意走动。部分患病猪还会出现关节肿胀,表面出现痂样湿疹,随后出现腹泻,身体逐渐消瘦。
3 病理学变化
将病死猪解剖后发现,病变部位主要集中在呼吸道系统,病死猪咽喉部位和周围结缔组织存在浆液性出血浸润,喉头表面和气管内部充满了淡黄色的胶样纤维素性渗出物。病死猪颈部水肿,蔓延到前肢,全身淋巴结呈现轻度充血出血,切面呈现深红色。心包膜表面存在针尖大小的出血点,肺脏水肿明显,并存在不同程度的肝变。胸膜表面还能看到红色到灰红色不等的坏死病灶[1]。胸腔打开后,内部蓄积大量积液,在空气暴露一段时间后凝集。多数病变位置集中在隔叶,在隔叶表面有小指头到鸡蛋大小的局部性化脓病灶、出血坏死病灶,胸膜表面常附着纤维素性渗出物。肺泡腔、细支气管腔内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并伴随黏膜上皮纤维素性病变脱落。肺脏呈现大叶性肺炎病变,肺间质水肿出血,在肺脏表面也会附着一层纤维素性渗出物。脾脏出血明显,脾下组织可以看到有出血点。将病死猪的肿大关节切开后,从中流出浓稠的淡黄色液体。
4 实验室诊断
采集病死猪的心血、病变脏器组织,常规方法染色镜检,可以发现革兰氏阴性染色、两端钝圆的球杆菌或短棒杆菌,无鞭毛,不形成芽孢,有荚膜。将采集到的病料充分粉碎后,接种到血液琼脂平板、马丁氏血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血清肉汤培养基中,将其分别放置在恒温培养箱内,37 ℃温度培养48 h,致病菌不能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生长,在剩下的2种培养平板和血清肉汤中均能正常生长。在马丁氏血琼脂平板上生长出圆形、中间隆起、呈现灰白色、露珠状、中等大小的菌落。血液琼脂平板上生长出水滴状的小菌落,不存在溶血现象。血清肉汤培养基初期变得浑浊,接种4~6 h后逐渐变得清亮,在试管底部存在浓稠的沉淀物,振荡后不溶解、不分散,培养液表面形成菌环。进一步进行生化试验可以发现,该种致病菌能分解发酵葡萄糖、果糖、蔗糖、甘露醇和半乳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乳糖、鼠李糖、肌醇和菊糖,能形成硫化氢气体,分解靛基质,触媒和氧化酶试验均为阳性,MR和VP试验为阴性,不液化明胶[2]。由此可以确诊致病菌为多杀性巴氏杆菌。
5 防治
临床用药治疗期间,应该结合药敏试验,选择针对性的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如可以选择使用诺氟沙星、庆大霉素、罗红霉素,使用剂量分别为40、4、12 mg/kg体重,上述药物选择一种肌肉注射,2次/d,直到患病猪食欲恢复,体温正常。此外,还可以选择使用10%的磺胺嘧啶钠注射液,每头猪肌肉注射20 mL,1次/d。在对患病猪治疗的同时,还应该对猪群进行全群预防,上述几种抗生素的粉剂添加到饲料或饮用水中,连续投喂1周,预防该种疾病发生。日常养殖中,做好饲养管理工作是预防该种疾病传播流行的最有效措施。养殖户应该密切观察猪群的生长状态,降低影响猪群身体抵抗能力的各种应激因素,避免致病原侵入。定期对猪舍、围栏、饮水、用具、饲料槽进行卫生消毒,清理发霉变质的饲料,确保饲料槽清洁卫生。同时,还应该做好圈舍通风换气工作。圈舍内有毒有害气体积累刺激呼吸道黏膜,是导致致病菌传播流行的一个主要途径[3]。因此,要保证圈舍内有充足的通风设施,能及时将圈舍内的有毒有害气体排出。做好免疫接种工作是预防该种疾病传播流行的关键措施,选择使用特定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接种后做好抗体监测,确保猪群抗体水平达标。
6 结束语
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是一种严重危害猪养殖产业的细菌性传染性疾病。该种疾病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要求养殖户切实做好各个方面的防控工作,为猪群营造一个健康、舒适、整洁的环境,提高身体抵抗能力,有效预防该种疾病的传播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