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创新文化引领打造新材料领域一流转制院所

2018-02-13郭伟

江苏建材 2018年6期
关键词:南京建设文化

郭伟

(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江苏 南京210000)

0 引言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南京玻纤院被授予“全国企业文化建设最佳实践企业”。作为国防科技工业唯一的特种玻璃纤维及立体织物研制与生产核心配套单位,南京玻纤院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强玻璃纤维及高性能纤维预制体成套技术,为型号的研制和批产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国家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南京玻纤院立足转制院所的发展定位,深入研究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实施路径及商业模式,建立“12345”发展思路和“六化”实施路径,并创新性系统搭建产业发展、行业服务、创新孵化“三大平台”,推动“科学技术化、技术工程化、工程产业化、产业规模化、规模价值化、价值资本化”转变。

1 筑牢创新文化建设之魂

一是为创新文化建设提供思想保障。依托“党员政治生日”、“检企共建”、“道德讲堂”、“红色教育”、“党建展室”、“江苏省委组织部G12党建共建”等平台,宣传企业文化,向广大干部职工渗透创新理念,激发全员创新热情,努力让创新成为荣誉、让创新成为责任、让创新成为习惯。

二是为创新文化建设提供智力保障。构建创新人才建设体系,建立“院士、专家、工程师、工匠”四级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人才技术序列评价体系,建立院岗位能手推选机制,推动员工立足岗位建功成才。依托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推动在职培训和学历深造。重视国际型人才培育,安排科研人员到欧美等发达地区考察学习。近三年,引智外籍专家11人、职业经理人8人、博士硕士近100人。

2 夯实创新文化建设之基

一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南京玻纤院在成功孵化锂电池隔膜及水务产业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深入调研分析国内外成功创新组织的发展理念与运营模式,结合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创建创新孵化平台,采取市场化运作、多样化组织形态、一体化研发、开放式创新、全成本核算的商业模式,实施科技成果孵化或进行前沿性颠覆性技术攻关,并协调各方资源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南京玻纤院创新中心承担 “建材行业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创新中心”和“江苏省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并引入4个创新团队。创新中心运行两年以来,承担部省级以上项目3项、企业委托项目28项、自立预研项目9项,项目总经费超亿元。

二是深入推进机制创新。建立务实有效的激发创新活力机制。探索实施研发过程6阶段、融资6节点、收益6分法、项目6C团队的“四个6”创新工作机制,提高创新效率。制定《项目收益奖励暂行办法》,《岗位奖励暂行办法》,通过职代会,确保国家科技成果奖励办法落地。制定《创新项目投融资决策实施细则(试行)》,推进技术与资本结合。制定 《创新孵化平台项目引入基本原则及配套政策(试行)》等办法,军民融合题材“集成房屋”项目作为首个外部项目和团队进入平台。加强项目管理模式创新,建立“建设线、管理线和监督线”、“总指挥和总工程师”分工负责的“三线两总”管理机制,项目执行力得到提升。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在立项制度上树立长远意识、杜绝短期行为。

三是积极探索模式创新。打造区域科技服务平台,推动产业链延伸。西南分院在四川宣汉的工作全面开展,探索实践院所、地方、企业共建共赢模式,带动院科技成果转化、产品检测、工程咨询服务等业务拓展。积极拓展全国检测服务点布局,在广东惠州国家重点项目现场建立检测分部,在江苏省测试产业集聚区(南京)建设碳纤维测试平台。

四是加强资源整合能力建设。大力推进院内部科技资源共享,建立“一个目标、一个团队、一个计划”的协同创新模式。积极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式创新体系,加强国内外科技深度合作,与国内外众多行业企业、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成立“数值模拟中心”,由“经验指导实验”的传统试错模式向“理论预测、实验验证”的新模式转变,提升在关键制造环节和核心研究领域技术创新水平。依托机器学习加强材料基因工程探索,开展新材料及制品性能数据库建设,初步建立主导产业关键技术环节的数值模拟体系,开发预制体结构参数设计软件,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持续创新,为南京玻纤院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 坚守创新文化建设之本

一是发展战略与创新文化深度融合。南京玻纤院将创新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融合,形成以创新为本的战略体系和发展路径,推动企业组织变革。依托创新文化理念,修订院“十三五”战略,紧跟新材料发展的国际趋势,围绕国家战略及行业发展重点任务,明确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技术及装备、高性能纤维及制品设计与应用技术创新方向,确定打造玻璃纤维“一流学科”、高性能纤维“一流产业”的目标。积极响应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保障国家武器装备研制的同时,开展后勤保障装备研制,推动军工专用技术向民用技术转变,大力实施航空发动机叶片用预制体、高性能纤维预制体的设计与智能制造技术、高性能纤维预浸料等创新主攻重点。

二是创新文化与经营管理深度结合。紧扣企业研发、生产、经营实际,用文化引领管理向纵深发展。突出与经营任务相结合,突出与重点专项相结合,把解决经营任务中难点和薄弱点作为创新文化建设的主攻方向,重点围绕优化存量、发展增量、瘦身健体、提升质量等专项工作开展创新。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通过创新发展,产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膜材料AGM隔板产能世界第一;特种玻璃纤维品种数量世界第一、生产规模世界第二。

三是创新文化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南京玻纤院从事的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不可或缺的战略性新材料。为打赢“蓝天保卫战”,自主研发的新型覆膜滤料可实现超低排放,产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发明创造的新型编织结构设计技术可使复合材料设计空间变为“无限”可能,被国外专家评价为目前国际上最顶尖的技术,为未来发展一系列新型高性能复合材料打下坚实基础。截至2017年底,南京玻纤院先后承担国家、行业、地方各类科研项目750余项,获国家级科技奖励39项、省部级奖励143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1项。拥有各类专利281件,国际专利13件,国防专利5件,主持制修订国际标准11项。

4 激发创新文化建设之力

一是打造3个技术经济活动平台。打造劳动技能竞赛平台。2006年起院组织开展劳动竞赛活动,设置21个专业工种和4个通用工种竞赛项目,并将活动延伸到基层和异地工厂,促进劳动技能竞赛全覆盖。打造合理化建议活动平台。2008年起持续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建立健全合理化建议管理制度,制定有关合理化建议项目《申报、评审及奖励办法》,实行程序化管理。打造厉行节约活动平台。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消耗、支出和创收渠道进行认真分析和梳理,针对关键环节制定重点活动实施计划,指定专人负责,抓好计划落实,基层单位根据活动方案和计划,定期对单位活动进展情况进行督导。

二是优化3个青年平台建设。南京玻纤院党委从人才队伍建设和企业长远发展的高度出发,创新发挥团组织作用的模式,开展“院青年创新平台”建设、“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和“青年文明号”创建,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年轻人。

三是拓展不同科研活动平台。开展预制体等项目建议书征集活动,培育创新激情。组织召开科技大会、举办科研项目评选表彰活动,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创新团队给予表彰和宣传。院情报中心发挥品牌优势,连续举办39届玻璃纤维年会,并成功举办中国玻纤工业诞生60周年纪念大会,先后于2008年、2014年两次在江苏承办 ISO/TC163第 20届年会、ISO/TC163和 ISO/TC205联合年会,连续近20年派技术专家参加以上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会议,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

5 扎牢创新文化建设之根

一是创新成果惠及企业员工。建设学习型组织、培养知识型职工,组织各类培训,推进领导、干部、职工的能力、素质、技能不断提升,推动创新文化实践。解决退休员工享受事业与企业待遇差补贴。落实员工企业年金制度。改善职工生产、工作、生活环境。

二是积极营造和谐企业氛围。坚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贯彻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建立以职代会制度为主的监督管理制度,发挥工会组织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职能,在企业与员工之间建立起相互支持和理解的和谐关系。

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成立院乒乓球、篮球、足球、羽毛球等文体协会,每三年举办一次运动会,每年举办大型集体活动;每月每周各单位部门开展各类小型活动。成功举办南京玻纤院集体婚礼,“南京玻纤院是一家”文化理念深入人心。

6 结语

创新求发展,图强争一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实现两个“百年”的征程中,越是接近目标的时刻,越需要更长远的关切,越需要更决绝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南京玻纤院将传承创新图强文化,紧抓发展机遇,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院所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南京建设文化
“南京不会忘记”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南京·九间堂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