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对肺纤维化病因病机的探讨*

2018-02-13闫玉琴苏惠萍

西部中医药 2018年12期
关键词:肺络七情阻络

闫玉琴 ,贾 琦,苏惠萍

1北京市隆福医院,北京 100010;2东直门医院

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1]是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喘息、气短、干咳、喘憋为临床表现,以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低氧血症、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为特点的肺间质性疾病。IPF患者预后非常差,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且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2]。有研究表明[3],中医在治疗肺纤维化治疗方面具有较多的优势。笔者主要从中医方面对肺纤维化的病因病机进行探讨,为进一步治疗该病的思路提供参考。

1 中医对肺纤维化病名的认识

肺纤维化根据其临床症状,属中医“咳嗽”“喘证”“肺胀”“肺痹”“肺痿”等范畴。笔者通过文献查阅及临床观察,认为肺纤维化早期多以肺气郁闭实证为主,可归属“肺痹”范畴,而疾病晚期则多以肺、脾、肾3脏功能受损为主,终致肺叶痿弱、失其宣降功能的虚证为主,可归属“肺痿”范畴。并且在疾病整个发展过程中,存在虚实夹杂而见“痹中有痿、痿中有痹”的情况。

2 中医对肺纤维化病因的认识

2.1 感受外邪 肺为娇脏,居于人体最高,易受外邪侵袭。《医学三字经·咳嗽》指出:“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本然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平之,则呛而咳矣。”《灵枢·百病始生》篇对外邪伤人致病的传变过程做了具体描述:“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明确指出外邪客于皮肤,留而不去,进而入络。《素问·玉机真脏论篇》曰:“风寒客于人……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指出风寒之邪外袭内舍于肺可发为肺痹。另外,从事煤矿、冶金、建材、机械等重体力劳动职业者由于长期接触粉尘,吸之入肺,影响肺气升降出入功能,久则肺脏失用。

2.2 内伤七情 《内经·痿论》云:“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肺鸣则肺热叶焦。”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七情变化太过则能伤及五脏,日久影响气机运行。《素问·举痛论篇》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然而,七情之中最甚不过“忧伤肺”,悲忧伤肺则容易导致气滞于肺而胸闷喘憋。正如叶天士所说:“初为气结在经”,从经分支出的气络承载着经中运行的经气,经气郁结气机不畅,渐至气郁化火暗耗津液,津日亏而火越盛,终致肺脏失养,津液枯涸而聚痰,势必影响络脉导致络脉痹阻不通。清代罗美指出:“凡七情过用,则亦能伤脏气而为痹,不必三气入舍于其合也。所以然者,阴气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故气不养而上逆喘息,则痹聚在肺。”

2.3 房劳伤肾 《素问·五脏生成篇》曰:“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黄帝类经》认为肺痹为:“其因醉以入房……肾虚盗及母气”,皆指出房劳伤肾亦可导致肺痹。清代王子接也指出:“《内经》言:‘淫气喘息,痹聚在肺’。盖谓妄行之气,随各脏之内因所主而入为痹。”《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曰:“少阴有余,病皮痹瘾疹,不足,病肺痹”,说明肺痹也可由少阴不足内伤致病。《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云:“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也指出肺痿与肾虚有关。《医门法律·肺痿肺痈门》:“肺痿者,其积渐已非一日,其寒热不止一端,总由肾中津液不属于肺,肺失所养,转枯成燥,然后成之。”《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中也指出:“热在上焦者,因咳而为肺痿”,故肾阴亏虚,上焦失养,肺受熏灼,致肺叶枯萎而成。《医贯·先天要论》曰:“真元耗损,喘出于肾气之上奔”,肾作为“先天之本”,若肾虚无力推动精气运行,脏腑失于濡养,津液失于输布,日久则可导致湿浊内生,气血不畅,瘀血内停,气机逆乱而引发咳逆喘息。

2.4 失治误治 不少咳嗽、气短患者由于病情轻微,未引起重视而失于治疗,久之则致肺气肾精受损,肺络瘀阻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肺为娇脏,热则气烁,故不用而痿”。张仲景认为虚热肺痿由于汗出、呕吐、小便多、腹泻等原因引起津液重亡,阴虚火旺,肺中虚热,肺受熏灼,久则痿弱不用,肺叶枯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肺痿症治》曰:“病者寸口脉数而虚,按之涩,身冷内烦,多唾唇燥,小便反难,大便如烂瓜豚脑状,欲咳不咳,咳出干沫,唾中出血,心中温温液液,上气喘满,或燥而渴者,多因发汗利小便,或呕吐消渴,数服快药,重亡津液,致热在上焦,故成肺痿。”说明了失治、误治与肺痿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清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也指出:“肺脏有所损伤,其微丝血管及肺泡涵津液之处,其气化皆淹瘀凝滞,致肺失玲珑之体,则有碍于阖群之机,呼吸则不能自如矣”。

3 中医对肺纤维化病机的认识

3.1 肺肾亏虚是肺纤维化的发病基础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指出:“盖肺为娇脏,热则气灼,故不用而痿;冷则气阻,故亦不用而痿也。”认为肺脏较弱,感受热邪及寒邪均可引起肺痿。清代陈士铎《辨证录》曰:“肺痹之成于气虚尽人而不知也,夫肺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统辖一身之气……气乃肺之充,而非肺乃气之主也,肺病则气病……然肺痹即气痹也……肺气受伤,而风寒湿之邪遂填塞肺窍而成痹矣。”说明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肺气虚易感受风、寒、湿、燥、火热之邪,内舍于肺,肺失宣肃,痰浊阻肺气机不畅,气滞血瘀而发。清代李用粹在《证治汇补·胸膈门》中云:“久嗽肺虚,寒热往来,皮毛枯燥,声音不清,或嗽血线,口中有浊唾涎沫,脉数而虚,为肺痿之病。”的记载,认识到肺痿是肺气亏虚的结果。另外,《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曰:“少阴有余,病皮痹瘾疹,不足,病肺痹”,说明肺痹也可由少阴不足内伤致病。《医门法律·肺痿肺痈门》云:“肺痿者,其积渐已非一日,其寒热不止一端,总由肾中津液不属于肺,肺失所养,转枯成燥,然后成之”,《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也中指出:“热在上焦者,因咳而为肺痿”,为肾阴亏虚,上焦失养,肺受熏灼,致肺叶枯萎而成。”宋建平等[4]研究表明,肺纤维化的形成与肺虚密切相关。

3.2 痰瘀阻络是肺纤维化的主要病理环节 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痰饮》中提出:“肺为贮痰之器”之说,津液的正常代谢亦需借助气的推动作用,肺气虚时不能推动津液的运行,输布津液功能下降,故聚集成痰,或阴虚不能制火,虚火炼液成痰,均可引起津液的输布代谢失常,化为痰浊阻滞络脉。而肺气虚又不利于痰的排除,故痰贮于肺。另外,“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能在络脉中正常运行,主要依靠气的推动作用。肺气虚时无力助心行血,而致血行不畅,故能成瘀。且肺络体细小迂曲的结构特点决定气血环流缓慢。气虚鼓动无力则易滞易瘀;阴虚津亏液少,络脉涸涩;阴虚燥热,耗津灼液,血液枯涩,瘀血内生。津血同源,痰瘀相关,二者既是病理产物,又作为新的致病因素,相互影响、转化,痰瘀胶结阻于肺之络脉,导致肺络自身功能失调;同时络脉病变也会影响津血的运行,加快痰瘀的化生,痰、瘀、络三者相互影响加速本病的发生发展。

3.3 虚实夹杂贯穿于肺纤维化始终 在肺纤维化早期往往可见肺为邪痹,气血不通,络脉瘀阻,多归于肺痹;而疾病后期往往可见肺萎弱不用,气血不充,络虚不荣,多归于肺痿。然而,中医讲“久病多虚多瘀”,在肺纤维化疾病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也常可见到痹中有痿、痿中有痹的虚瘀并见的复杂病理状态,相互影响,互患为病,贯穿纤维化之始终,即“病变轻重不一,新老病变并存”。武维屏等[5]也认为肺纤维化以气阴不足、络虚不荣为虚,痰瘀阻络、络气不通为实。无论络虚不荣,还是痰瘀阻络,均可致肺络血行不畅。络脉痹阻,使虚者更虚,实者更实,交互错杂,在此基础上又感风寒、风热、风燥等六淫邪气,内外合病,造成痰浊、瘀血、毒邪互结,聚积于肺络,即形成肺系络病,损伤肺脏本身,进而影响肺脏的功能。王培等[6]认为肾虚与血瘀相互影响,导致肺纤维化虚实错杂的病机变化。滑振等[7]通过数据挖掘研究肺纤维化中医证候,发现肺纤维化最常见的证素有气虚、阴虚、血瘀、痰浊,以虚实多种证候要素相互组合为多见。

3.3.1 因实致虚,虚实夹杂 肺纤维化存在着由早期肺痹向晚期肺痿的临床演变过程,此即因实致虚。崔红生等[8]认为痰热、痰瘀是本病初期的病理因素,随之逐渐发展至慢性迁延期,则至本虚标实,以气虚血瘀痰阻为主,待肺纤维化晚期则本虚至极,以肺肾两虚、痰瘀阻络为主。刘旻等[9]认为瘀血内结久伏肺络,导致新血不生、脏失所养,久则“因瘀致虚”。

3.3.2 因虚致实,虚实夹杂 疾病发展过程中“至虚之处,便是留邪之地”,肺痿病变又常见到肺络痹阻之证,此即因虚致实。本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引起肺肾气虚,而气有推动的作用,久之气血运行不畅,水湿停留,痰浊内生,络脉瘀阻,脏腑机体失于温煦和濡养而成病。李佩等[10]认为本病以虚证为本,气虚在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正虚邪袭是其发生发展的第一步,由气虚产生的痰浊和瘀血等阴邪留滞的实证表现,而疾病后期正虚日甚更进一步加重病情进展。

4 结语

肺纤维化是一种起病隐匿,进展迅速,病因、病机复杂多变的疾病。患者多因感受外邪、内伤七情、房劳伤肾或久病失治而致病,病机以肺肾两虚、痰瘀阻络为主,且虚实错杂的复杂病候贯穿疾病始终,故在临证选方遣药时需紧抓病机关键,详辨虚实主次,方可事半功倍。

猜你喜欢

肺络七情阻络
基于肺络病证治体系探讨肺纤维化不同阶段的病机转变*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病人血脂、血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基于络病理论探析通络药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
北海之殇
四端之纯善与七情之无有不善
——李退溪四端七情论中的“两情二善”
应用清宣止咳除痹汤治疗间质性肺疾病(脾经伏火,肺络痹阻症)60例临床观察
脑得生丸治疗瘀血阻络型脑动脉硬化症临床效果探究
中医学治未病养生理论运用于七情发生学的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