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子宫内膜炎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防治措施
2018-02-13塔力哈别克克兹儿
塔力哈别克·克兹儿
(新疆阿勒泰市切木尔切克镇畜牧兽医工作站,新疆 阿勒泰 836504)
1 临床症状
急性子宫内膜炎。通常在母羊生产后或者流产后发生,随着感染程度的加重导致体温逐渐升高,同时食欲减退,有时出现努责、弓腰,呈现排尿姿势,有浑浊灰白色且混杂絮状物的分泌物或者脓性分泌物从生殖道中流出,尤其在卧地时排出分泌物量更多。阴道检查可见子宫颈外口充血、肿胀,略微开张,有时会从子宫流出渗出物;直肠检查发现子宫角有所增大,且机体伴有疼痛感,子宫如同面团状,积聚大量渗出物时具有波动感,子宫收缩变小或者完全消失。
慢性子宫内膜炎。病羊发情周期异常,或者能够正常发情但屡配不孕,卧地时可见有较多混杂絮状物的浑浊黏液从生殖道流出。阴道检查可见子宫颈外口发生肿胀、充血,并黏附黏液;直肠检查可见一侧或者两侧子宫角变得粗大,子宫壁增厚,有时存在薄厚、软硬不均的地方。轻症病羊的生殖器官没有发生变化,但也会屡配不孕,无法受胎,一般将其叫做隐性子宫内膜炎。
化脓性子宫内膜炎。病羊发情周期异常,持续发情或者不发情,卧地时会有较多的混杂脓汁的污白色分泌物排出,有时排出灰白色或者黄白脓汁。阴道检查可见子宫颈外口发生肿胀、充血,有时存在溃疡,黏附以上分泌物;直肠检查发现一侧或者两侧的子宫角明显变大,局部质地柔软,并出现波动,子宫收缩变小或者完全消失。
2 病理变化
急性子宫内膜炎。早期卡他性炎症会导致黏膜水肿、充血、瘀血、血栓、出血,同时黏膜、黏膜下层浸润有巨噬细胞、嗜中性细胞。电镜观察可见黏膜血液循环出现障碍,大部分细胞核出现位移,形态有所变化,胞质空泡呈现变性,少量上皮细胞发生坏死脱落。
慢性卡他性子宫内膜炎。子宫明显肥大,弹性增大,将其切开可见子宫腔内存在大量粥状的灰白色分泌物,黏膜变得灰暗,略微水肿。通过组织学检查发现子宫黏膜上皮是柱状上皮,表层毛细血管稍微充血,固有黏膜浅层胚性组织细胞呈中等增生,存在不同数量的淋巴细胞,并浸润有中性粒细胞。子宫腺管变多,且腺管之间存在不同数量的结缔组织。
化脓性子宫内膜炎。光镜下观察可见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和脱落,黏膜浅层毛细血管严重充血,间质发生水肿,存在大量炎性渗出物,弥散性浸润有很多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毛细血管四周存在很多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且组织细胞浸润。淋巴细胞反应比较特殊,在微血管附近存在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灶,有时会形成类似淋巴小结的结构。
3 实验室检查
采集病料。采样前要先对病羊外阴部使用0.1%的新洁尔灭进行消毒,接着用羊专用阴道开张器(经过凡士林消毒)将阴道打开,在光照下确定子宫颈口位置,然后经由阴道放入输精器(带有消毒薄膜套),将薄膜顶端顶破后伸入子宫颈口,抽取1~2 mL左右的分泌物,将病料注入灭菌消毒的安瓿瓶内,盖好后贴上标签,放在4℃冰箱备检。
病原学检查。将病料分别在提前准备好的马丁肉汤培养液中接种,放入37℃恒温箱内进行24 h的增菌培养。取增菌培养液在营养琼脂平板上进行划线接种,放于37℃条件下进行16~36 h培养,接着用无菌牙签挑取单个菌落制成涂片,经过姬姆萨氏染色、镜检,根据生长菌落、菌体形态以及菌体染色特征分成不同菌落,再分别将其在血琼脂斜面上进行纯培养。其中球状菌体要在鲜血琼酯平板上接种观察是否发生溶血,之后在不同微量糖发酵管内加入不同菌株进行生化试验。根据以上检查结果确定具体病原。
4 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治疗原则是抗菌消炎,避免感染扩散,刺激子宫收缩,促使子宫腔内渗出液排出。病羊可使用氨苄青霉素钠来消除炎症,每次按体重肌肉注射或者静脉注射2~7 mg/kg,每天1~2次;或者使用多西环素(脱氧土霉素、强力霉素),每次按体重静脉注射1~3 mg/kg,每天用药1次;同时配合内服磺胺甲基异恶唑,首次按体重使用0.1 g/kg,之后减少为0.05 g/kg,每天1~2次。为刺激子宫收缩和提高子宫防御机能,促使子宫腔内的渗出物排出,病羊可肌肉注射或者静脉注射0.5~1 mg马来酸麦角新碱注射液。为增强全身体况,刺激心脏活动,可采取补钙,即静脉注射20~100 mL 5%氯化钙注射液或者50~150 mL 10%葡萄酸钙注射液,但注意机体心脏严重度衰弱不适合进行补钙。
加强饲养管理。母羊要求饲喂品质优良的饲料,保持营养良好。及时清扫羊舍内的粪便及其他异物,确保清洁、卫生,按照消毒制度严格进行消毒,尤其是临产母羊圈舍更要加强消毒。